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和文学结缘了,也许是从有了心事的时候开始的吧。而文学第一次带给我惊喜的时候是在初中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当众读了我的作文,给我带来一阵小小的优越感。当时写的是一个散文“怎样保护眼睛”,印象非常深刻。小小的我一早就窥探了写文习作带来的喜悦。后来就很疯狂地迷上了小说。也喜欢一些描写异地风情的著作,比如说我心中的女神“三毛”笔下的那种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生活描写,读来也是入心入肺。就这样,读书于我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课间上或是放学的路上,周末放牛的草地上也是手不离卷,想象着自己是书中的女主角,很是激情澎拜。那时候就开始做梦,如果我也能写出一些妙趣横生的作品,该有多好啊!在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一颗寂寞的种子。
初涉文字的领域,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流连在这些高深莫测的五笔字形结构中。那时候想,我终于找到了一块灵魂的安放之地,尽管是一知半解糊乱涂画,但还是不知疲倦的乐在其中。后来就不可救药地偏向文科,以为这样就可以弥补一塌糊涂的几何代数,最后的惨淡结果是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后来才明白,只有在德智体数理化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好学生。
所幸的是,近几年参加了许多省里举办的学习班研修班,这无疑弥补了我失却的大学梦,也或多或少地弥补了我人生的遗憾,也给我的写作带来一些正能量。
《把一片爱挂树梢》写的就是大学校园言情,我觉得她就是在延续我失之交臂的大学校园梦。那种轻松自如、到处充满青春的气息、学子们结伴同行、逐梦圆梦,都一一地在这里呈现。虽然这是虚构的小说,但小说中唯美的爱情故事,一定也是我们生活中所追求和期翼的。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爱情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主题。而在物欲横流硝烟弥漫的的当今社会,不能不说,许多美好,已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许多人“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社会早就被物质化了,早些年那种忠贞矜持的爱情,已属凤毛麟角、天方夜谭了。
我不敢说,写作是很快乐的事情,她很孤独,很寂寞。可是写作却为我打发了许多寂寞时光,为我排解了许多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在写书习作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当每次看到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文字,都会给我带来一些淡淡的喜悦。在这里想引用一句流行语叫:痛并快乐着。是的,我怕她亦爱她,无法自拔。
有时也会觉得很累。每当卡在某个情节进退两难的时候,也有想过放弃的念头,徘徊又徘徊后,空虚和寂寞就像黑夜的大网一样罩住了我,于是,我又星星点点地写了起来,写生活中的小感动、小忧伤,写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忧伤有时也可以很美好。我发现,如果真的离开了文字,我就变成行尸走肉,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啊。
春天了,我写那些花儿;夏天了,我写阳光的热烈;秋天了,我写收获的甜蜜;冬天了,我写太阳的温暖。我写散文“你是我的一杯茶”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世间上最美好最幸福的女子。品着花开,品着茶香,品着四季,品着世间的无常,最后,所有的欢愉、所有的悲苦都凝聚成一杯淡淡的茶香,“在清晨的雾气中梨涡浅笑,在黄昏的微雨里荡气回肠”。我写“冬日到梁化看梅花”,就会想起某位古人写过的诗句,从中体验文字的魅力,我看到的不仅是一片壮观的梅花,更是我们怒放的生命。
而《把一片爱挂树梢》,她不止是一杯茶,她是整个人生。她有青春的疼痛,有情感的挣扎,有友情的背叛,有淡淡的忧伤,有我失落的梦,有可望不可及的期待,有神秘缱绻的爱恋。从最初的感动到最后的失望,都是我们无悔的青春。我想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浪漫爱情故事,她呈现的是另一种富裕的生活,一种饱满丰富的精神大餐。我只是一个小女子,明白岁月静好,明白世事如浮云,写作并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我自知修行尚浅,也成不了“家”,写作于我,仅仅是因为抒发情感,因为喜欢。在跌跌撞撞的人生旅途上,我必定竭尽全力,必定好好地品味人生的每个过程,从中寻找生活的快乐,寻找人生的真谛,哪怕悲伤不小心于我期遇,我亦是欢喜。我坚信在这些玄妙的五笔字型中有乾坤,我一定努力在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典中笨拙地成长。
文学,就像春天的甘泉雨露,滋养着我,让我永远保持着一份少女情怀,静洁甜蜜,端庄高雅;就像坐在云端的一片云,远离喧嚣,俯瞰俗世;她,在我心中开成了一朵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