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人说乡愁我亦愁
作者:黄海蛟(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1-30 16:06:58

 

日月如梭,时光似水,转瞬间,春节又快到了,在外打工的人,因一年赚不到多少钱,而故乡又远,不用说坐飞机,连坐火车的钱也难于筹措。加之一家老小均在故乡,父母“高堂明镜悲白发”,妻子 “孤灯未灭梦难成”。(均为唐人诗句)父母情,夫妇情,儿女情,一齐涌上心头,所以每年春节将近,游子们纷纷向报纸投稿倾诉乡愁。宋词名家柳永曾有词曰:“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可见这是人之常情。

在近日早茶席上,与一些熟悉的朋友无意中谈起打工仔乡愁的话题。我说,乡愁何止打工仔有,我亦有啊。真的,我的乡愁比打工仔严重得多。我是惠州人,老家在水口,距离市区仅16公里,驾车瞬息可达,为什么还有乡愁?不是故弄玄虚,胡扯乱嚷吗?非也,因为往事未如烟,每年春节前后或清明祭祖回到老家时,许许多多的往事就涌上心头,令人伤痛不已。

一踏上老家的土地,不是想起老祖母教我唱“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食槟榔”的儿歌,而是我父亲一生的坎坷和家庭生活的困顿。父亲年轻时是个靓仔,也很善良,一次在田间劳动时给姥爷看中,把他的女儿嫁给我父亲。当时我们家境还可以,衣食无忧,父亲结婚后认为人生大事已定,思想放松,竟然染上赌博,结果不到两年,不仅田地卖光,连住房也给村中有钱人作借款抵押了。当年春节,全村人都贴好了门神,拜了神,准备吃年夜饭,我父亲却不见踪影。母亲见此情况,焦急万分,叫我去找父亲。当时我虽年纪很小,但对事情很敏感,估计他可能向有钱人家求情缓还赌债,我便直奔有钱人家里去,刚一进门便看见父亲流着眼泪,垂头丧气,请求不要封我们惟一的住房。双方对话内容我听得一清二楚。我就问父亲:“爸,我们没有屋过年了,去哪贴门神拜野(神)啊?”有钱人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顿生恻隐之心,勉强表示不收我家的房子。

经过这次打击,为筹钱还赌债,父亲在过完春节后便去佛山打工。离家时,他含泪告诫我:“儿啊,你长大后只可把手指砍了,千万勿学赌啊!”他一去就是三年,我和母亲生活无着,全靠我外祖父供养,受尽村民的白眼,还编了个顺口溜讽刺我们:“同善仔,畀阿凡来使,还要给阿凡养伢仔(我外祖父叫陈同善,父亲叫金凡,平时群众只叫他阿凡)。单靠娘家供养也不是办法,我母亲就经常到山上去挖硬饭头(即蕨头,可食),回家把它去皮,用碓舂成粉煮糊作饭吃。同时也利用野外一些边角地种点红薯,收成后刨成丝煮粥吃。

父亲外出打工回来后,还清了赌债,痛改前非,向他人学会了做油炸豆腐,每天凌晨三时起床磨豆腐,天亮后就挑着到圩场上去卖,如卖不完就再挑着去走村串户,直到深夜才回家。然而这种夤夜劳作,肩挑贸易,终年也赚不到几个钱,后来我在外地工作也工资低微,家庭生活仍然十分困顿,父亲抽几支草烟,家中的油盐酱醋,依旧要东移西借,无日不欠债。有一次,村中有个叫丽莲(女)的家中杀猪,我父亲饥肠辘辘,便去赊了两斤。父亲离开后,旁人便挑拨卖主说:“你赊给他,他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还你呢!”卖主一听,马上跑到我家把猪肉拿回去。那时,我父亲正在烹水准备煮肉,眼看族人如此绝情,徒叹奈何。

当时,我们经常断餐,母亲带着我天天要等我父亲用豆腐换米回来才有晚饭吃,幸而邻居有个家境较好的大嫂看见我们饿得不行,经常会送点米过来,可惜她过早过世了,我不能真正报答她,以致遗憾长存。

时移岁易,日月浮沉,我的思绪回到1956年。那时,农村普遍建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不料好景不长,1958年全国开始搞大跃进,工业搞大炼钢铁,农业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错误口号,逐级下达增产指标。为了争取达标,村民把三四亩八成成熟的水稻移拼在一亩田里,虚报产量。为了争取高产,次年便搞密植,以致禾苗难于生长,产量一落千丈。遂使发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粮食短缺,难于按工分分配,村村都搞大饭堂,让村民集中开饭,餐餐食不果腹,许多村民均发生水肿,我父母饿病了,婶婶饿死了。幸而伟人就位,沧海桑田。自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倡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党的十八大又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全国人民正在厉兵秣马,决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有优必有劣,有利必有弊,这是哲学的铁律。我们乡下有个大沙漠,是旧社会政府腐败,水利失修,东江多次决堤冲毁数千亩良田造成的。改革开放后,由于建设的发展,这个大沙漠被一个香港大老板征购用来建毛纺厂,历史上享有地权的一些村子得了不少补偿款,村民皆大欢喜。久而久之,青年人乐而忘忧,不思进取,有的赌博,有的吸毒,打群架以致伤害人命的事也常发生。村里有一个青年正在准备结婚时,不料在一场打斗中被打死。政府虽多次干预,但这种现象至今仍未彻底清除,实在令人痛心。

唉!往事未如烟,新事又未尽善,这是我的乡愁不同于众多游子的乡愁的渊源。这种乡愁,也许还是由于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凡事都要鉴古思今、宏观细察的思维定势使之然也。但愿所有年青人,将来不会再有86岁老翁我这样的乡愁。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