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來说,粽子在农历七月才飘香的,为什么呢?原因来自儿时的记忆。我的家乡在与龙川、五华、兴宁交界的边缘属于三不管地带,而我们的习俗又跟龙川相似,姻亲大部分是龙川人。我们端午节是没有粽子吃的,农历七月半才有粽子吃。因为人多地少,大部分人家的口粮都不足,五月节刚好是青黄不接,早糯米还没有收成,而七月半早稻已经收完,晚稻也种完了,比较有时间也有糯米了,就可以包粽子吃了。谚云:七月十三水打粽盎。七月十三那天经常下大雨的。吃一次粽子非常不容易,所以做法也很讲究。包粽子之前要准备很多工作,七月前就去山上割芒叶用水煮好晒干,铲一片带草的泥土晒干叫土子泥,用早禾杆和黄豆夹壳一起烧成灰后泡水,把过滤好的灰水淋在泡好的糯米上再放上碱丝。包粽子时,两个人坐在长板凳的两端,中间放上几片大芒叶和要扎粽子的禾杆草,倒入糯米盖上两片大芒叶两边放上筷子,两边对折用禾草扎紧后把筷子拉出来,一个长方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把所有的粽子放进事先准备好的酒瓮里面加水,把瓮口密封好,整个瓮身用烂泥涂抹均匀放进用早禾杆、瘦干谷壳、土子泥的火堆煨一天,期间要加些燃料,又冷却一天才能开盖。把拿出来的粽子剥了粽叶用细线切薄片,放点白糖,那味道至今都不会忘记。因为用独特的方法制作,常温下放很久都不会坏,可以慢慢吃。现在人民生活好了也没有人愿意做,晚辈们基本不会做了,老一辈人老了,可惜这项制作工艺面临失传了,如今要吃上这粽子很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