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本我只是想帮驴友们拍几张有山里特色的照片而已。你知道,玩摄影的人都这德性,每拍一张照片,都要讲究构图、光线、背景……总不肯随随便便“咔嚓”一下完事。后来才知道,我翻越千山万水,一路长途跋涉,只为能在郭亮村与他们相遇——山楂人家。 在公路拐弯的阴凉处,我一眼发现有冰糖葫芦卖。一串一串竖立在玻璃柜里,晶莹剔透,鲜艳欲滴,在太阳下闪黠着诱人的光芒。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在南太行山兜兜转转三天,与无数棵山楂树相逢离别。满树红艳艳的果子,由最初的惊喜到后来熟视无睹,最后就算是看着鲜嫩娇艳的山楂在脚下变成一滩春泥,也没谁弯腰去捡一下。咋一裹上糖,放在橱柜里,就华丽丽变身为一种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令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购买欲望呢? 一人一串香气扑鼻的冰糖葫芦,我说:不准吃,先拍照。一抬眼,就瞥见半山腰上掩映在葱笼树木间的农家小院。是那条太行山特有的扇页石堆砌而成的小路,暴露出它的行踪。 甫一踏进小院,外面的喧嚣立即变得虚无飘缈,有魏人无意中走进桃花源似的感慨。依山而建的院子不大,周围成梯田式地种了各种瓜果蔬菜,平房顶上还见缝插针地种了几盆鲜花,朵朵花儿在怒放。阳光很灿烂,透过茂密的苹果、梨子、柿子树叶缝隙,金灿灿地戳在地上,照得柳框里的山楂红彤彤一处,也映照在两个老人脸上。见到我们到来,老两口一脸见惯世面的平静,依旧忙忙碌碌,微微有些汗意的脸庞透露出内心的喜悦。 循着空气中漂荡的浓浓的香甜,我们才发现角落里有个煤气灶。原来无意中,我们竟走进一个山楂人家。 大爷时不时调节炉火大小,控制熬糖的火候,同时不停地搅拌锅火翻腾的糖稀,用木勺挑起来察颜观色。见我们赖着不走看得津津有味,就得意地介绍说:做冰糖葫芦,熬糖是关键。水要放得不多不少,多了不难熬干,少了不溶化。当然蘸糖技巧也很关键。我做的冰糖葫芦又香又甜,糖衣薄脆不粘牙,还卖得比别人便宜。 吃着刚才买的冰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味道在舌尖徘徊,我们频频点头:确实确实,你家的冰糖葫芦新鲜可口,是我吃过最好的。 糖熬得差不多时,洒些炒香的芝麻,继续不停地搅拌。过一会,大爷轻轻说声“出锅了”,大娘闻声而动,把装满山楂串的盆子端了过来。大爷一手端锅,一手拈一串山楂在糖锅里蜻蜓点水般转动,然后,“啪!”一声重重砸在油亮发亮的铁板上。大爷熟练地蘸糖,大娘娴熟地呈递,两人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只几分钟, 正当我们心存疑惑的时候,只见大娘手心向上一手抓两串冰糖葫芦,双腕一翻,随着手背的变幻,冰糖葫芦一个一个鹞鸽翻身,又悄无声息地落回原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她翻过的山楂串,边沿立即呈现出一层蜜色的冰片,在阳光下金光四射光彩诱人,恍若穿上水晶鞋灰姑娘,令人心醉神迷。 山楂见得多,冰糖葫芦也常吃,如果不是这一趟太行山之行,南方的我,如何会有亲眼见证山楂变冰糖葫芦的美妙回忆呢。所以,还是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果不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