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他成了永汉镇民间文化发掘人
作者:朱如丹    来源:    日期:2016-01-26 21:04:23

 

图片1.jpg 

▲马图岗村的建筑每年会吸引不少游人。

 

图片2.jpg 

▲何富声。

 

图片3.jpg 

▲上灯是永汉镇一种传统风俗,何富声为此写过一篇论文。

 

图片4.jpg 

▲虎头花灯。

 

 

近日,冒着寒风细雨,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又带着一群市民协会员,来到了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委会鹤湖村民小组的鹤湖围参观。鹤湖围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是惠州市惟一前有大面积池塘连接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山地的城堡式客家围屋,是广东省古村落。

自从2003年发现鹤湖围这个很有特色的围村以来,究竟来过多少次鹤湖围,何富声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要有专家学者想考察鹤湖围,了解鹤湖围,何富声就义不容辞地成了导游。能让更多人知道、爱护永汉镇的古村落、永汉镇的民间文化,就算再辛苦他也愿意。

 

写论文让更多人了解永汉镇的花灯

今年50多岁的何富声是土生土长的永汉人,他对永汉镇一些古村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

何富声特别喜欢挖掘永汉镇传统文化。他对保护文化遗产有种深切的责任感。永汉镇的虎头花灯、貔貅舞等民间传统活动,都是他挖掘出来的。

永汉镇的虎头花灯流传于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民小组,属于该村的独门绝活,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制花灯。虎头花灯优雅脱俗,别具风韵,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发现虎头花灯与众不同后,2012年元宵节后,永汉镇文化站把虎头花灯推荐到省里参赛,从全省16个地级市的200多个品种、共两万多盏花灯中脱颖而出,最后拿到了金奖。虎头花灯这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逐渐为大家所认识。如今,虎头花灯已入选惠州市第五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汉镇除了有虎头花灯,还有其他种类的花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永汉镇的花灯,何富声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龙门县永汉镇“上灯”文化节浅谈》。

论文中,何富声写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上灯”文化是客家民俗之一。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永汉花灯约有3种类型:一种是被当地村民称为本地灯的圆形花灯,一种是被称为客家灯的方形花灯,还有一种被称为伯公灯的小花灯。如今的“上灯”,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和人文意义,成为一个乡村狂欢节,大家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礼尚往来;“上灯”还是一个敬老日,在外闯世界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都会拖家带口赶回来,围拢在爷爷奶奶阿爸阿妈身边,嘘寒问暖。

 

通过几块战国陶片发现古墓葬区

永汉镇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盆地。其西部和南部分别与从化、增城毗邻,为龙门县的南大门,自古乃兵家商家必争之地。数百年前北人南下,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渐渐在永汉交融,并留下了多达350多处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群。2003年前后,何富声开始带领永汉文化站关注并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空时,何富声总是喜欢在永汉镇察看古遗址。

几年前,某企业老板在永汉镇开发一个旅游点,无意中发现掩藏在密林中的明代造纸遗址,何富声立即带着文化站工作人员协助考古专家进行调查。为确保遗址能够得到重视,每次有省市专家、领导来永汉,何富声都争取带他们到遗址看一看,他觉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有必要加强保护。如今,这片造纸遗址将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从开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何富声格外关注文物,走到哪里都要观察四周是否有特殊物件,正是这个习惯,让何富声通过几块战国陶片发现了一片古墓葬区。

2006年,广河高速龙门段即将动工,何富声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工作队勘察永汉镇马星村路段时,无意中在一个果园内发现了几块有特别纹路的战国时期陶片。勘测发现,这片范围内约有1万平方米的古墓葬区。由于原定的高速公路规划路线不会影响古墓群,古墓挖掘工作并未立即开始,但何富声一直把此事放在心上,每次从古墓葬区的山脚下经过,都要去看看古墓葬区的情况。

20097月,何富声再次经过古墓葬区时,意外发现马星村路段的高速公路改线了,直接涉及古墓葬区,幸好当时施工队还未到达发现陶片的地方,古墓葬区尚未受到太大破坏。回到文化站,何富声马上向上级单位报告此事,广东省文物部门获悉后决定立即进行抢救性挖掘,50多名考古人员在高温下抢救性挖掘24天,挖出了部分古陶片和3个古陶碗。根据这些文物,专家判定,这里是一处古墓葬区,古墓年代早可追溯到西周,晚至隋唐。专家认为,该文物点的发现,为研究龙门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担心马图岗被遗忘,多次带专家和记者去探访

目前,永汉镇有4个古村成为广东省古村落(合口村,马图岗村,官田王屋村,鹤湖围村),是我市拥有“广东省古村落”最多的乡镇。这些都离不开何富声多年的艰辛挖掘。

在永汉镇的广东省古村落中,振东村马图岗村民小组(下简称马图岗古村)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村庄,约900年前建村,是永汉镇刘氏宗族最早的发源地。马图岗古村内最高最大的碉楼是1125年开始修建的。碉楼原来有5层高,第一、第二层都是用两层80厘米厚的花岗岩建造,墙上还留有?望孔。此外,马图岗古村还有广府围屋、明代宗信刘公祠等古建筑。马图岗古村四面环水,只有两条石板桥通往村子。马图岗村人口最高峰时,居住过2000余人。

当上个世纪90年代最后一位老人搬走后,马图岗就被废弃了,一些房屋也倒塌了。但精美的壁画和木雕,其宏伟的建筑每年还是会吸引不少游人、画家来探访、写生。何富声觉得应该要保护好这个古村落,他就多次带着专家和媒体记者,到马图岗古村探访,还冒着危险,进入一些快坍塌的房屋内,察看里面有无有价值的文物,并与刘氏后人积极联系保护古村事宜。经过何富声的努力,2012年,经过省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201212月,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认定马图岗村为广东省古村落。

 

挖掘貔貅舞,在全镇寻找传人

看书、实地探访、询问民间老人是何富声获得当地历史知识的三大法宝。

2015春节的拜年活动中,何富声无意中发现了貔貅舞的表演,当时貔貅舞只是几个简单的祭拜动作。2015年年中,何富声写了一篇 《永汉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的文章,文中一句话引起了市民协主席邹永祥的注意:村民们春节从初二起开始探亲访友,互致节日祝贺,其间文娱活动以舞狮最为热闹,也有舞麒麟、舞貔貅等。邹永祥觉得,舞貔貅在惠州很少见,觉得应该挖掘出来。

何富声了解到,民间流传,貔貅舞兴起于明末清初,距今约300多年。曾经在龙门县的客家地区很流行,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最兴旺的时期。不知从何时起,貔貅舞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为了挖掘貔貅舞,永汉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全镇寻找貔貅舞,找了多个原来有貔貅舞的村委会,都说貔貅舞的道具已经烂掉了,村里也没有多少人会表演貔貅舞,而且也没把整套动作传承下来。工作人员不死心,一直在寻找,终于在寮田村红卫村民小组发现还保留貔貅舞。

在当地村民和村干部大力支持下,村民经过两个月的排练,貔貅舞终于又重新舞了起来。何富声表示,为了能更好地传承貔貅舞,文化站打算将向龙门县申报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大年轻一代的培养力度,希望能将这种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传统火灸保健术,遗憾无传承人而失传

对于非遗难以传承留下的遗憾,何富声深有体会。

永汉镇寮田村新屋吓村民小组曾经有一位八旬阿婆叶娘英,她很擅长使用我国传统的保健术——火灸。永汉镇文化站有一位工作人员老家在寮田村,2009年,有一次他无意中说起了叶娘英的火灸疗法,何富声听到之后很感兴趣,就带着几个工作人员专程到叶娘英家里调查了解情况。何富声了解情况后,认为叶阿婆的火灸疗法历史久远,是传统的民间保健方式,于是就向龙门县相关部门申请火灸为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叶娘英有两个儿媳,但都没学到她的火灸疗法。当传承人叶娘英去世后,火灸疗法就失传了。“可惜。太可惜啦。”后来何富声打听到有一个医生,曾专门到永汉镇跟着叶娘英学了两个月的火灸疗法,但这个医生没有留下联系电话,何富声难以寻找到永汉火灸的传人。

 

从研究饲料到挖掘文化

其实,何富声曾经是一名养鸡场饲养员,除了研究饲料,他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画农民画。1980年,因为画画能力,何富声到永汉镇文化站从事宣传工作。在文化站工作多年,他在永汉镇组建了山水油画学会、诗书画协会等文艺队伍,并创办了《永汉文艺》、《永汉风情》、《今日永汉》等刊物。文化站每周对公众提供免费图书借阅、书画展览、电影放映、歌舞排练等各种文化活动。

永汉镇嘉义庄是龙门县首个农民画创作示范村,擅长龙门农民画的何富声,曾到嘉义庄带着村民一起创作龙门农民画。

何富声的家在增城,周一到周五,何富声独自住在简陋的文化站里,只有在周末,他才能回家与妻女见面,吃上一顿住家饭。

但每年春节假期,何富声就很难回家与妻儿团聚,他要忙着举办永汉镇的春节文艺活动。每年除夕,何富声和家人吃完团年饭后就要连夜赶回永汉,为第二天的春节文化活动做准备。永汉镇的春节醒狮巡游、迎春文艺联欢会、涉及上千名村民的“上灯”文化节、“做棚”节活动都需要何富声亲力亲为。“每年,我们永汉镇都要组织10头醒狮队在圩镇进行大巡游,还有文艺演出,和‘做棚’活动,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忙上一段时间。”临近春节,他又在考察狮队了,何富声表示,今年的春节醒狮贺岁大巡游,他要做得红红火火,他还准备让貔貅舞也参加,让更多人了解貔貅舞,让貔貅舞能传承下去。

 

 

(何富声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载2016120日《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