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祥多年收集的CD、DVD填满了整整两面墙。
邹永祥(右)在龙门县考察古村落。
邹永祥在龙门县永汉镇振东村马图岗村民小组考察陈白沙诗碑。
认真、仔细、钻研、精益求精,这些词用在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他曾经是一个二胡高手,转行后任博物馆副馆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出生于文盲家庭的他凭着自强进取让命运在他身上拐了几个弯。几十年来,邹永祥编写方志、文史书71部,评审文史书126部,撰文400多篇,抢救、保存了大量惠州历史文化史料,有人开玩笑说邹永祥的大脑里装着一个地方史书库。2010年他再次转行任惠州市民协主席,全身心投入惠州民间文化工作,一头扎进民间,与全市民间文艺家们一起,为挖掘、传承、弘扬惠州民间文化忙得不亦乐乎……
1.音乐
一把二胡改变人生轨迹,音乐成为一生陪伴
两套房子打通,邹永祥将整个客厅打造成视听室,走进他家,他习惯引着客人来到他的视听室中,打开音乐,陪你坐聊。客人往往被填满了整整两面墙的CD光盘所吸引,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高山流水》到客家山歌,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主人的音乐爱好一览无遗。
市民协主席、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头衔在他头上挂了多年,许多人不清楚,他还有着另一身份: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
年少时一个假期,父亲为他买来一把椰胡,他开始自学并拜街头艺人为师,很快拉得有板有眼,不久就成为市一中文艺宣传队一员,并先后担任队长、指导员,成了学生中的红人。
高中毕业时,全国尚未恢复高考,同学们纷纷上山下乡,只有他凭着一手好二胡,进了当时惠州市(县级市)文艺宣传队,并很快成为队里的二胡主奏。根据演出需要,他还先后学会了京胡、月琴、板胡、大三弦、大提琴等乐器,成为乐队主力。
此后,音乐成为他一生的陪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着颇具浪漫情调的工作习惯:一边听音乐,一边修志写作。修志的艰辛清苦孤独,在音律的曼妙中,得到几分缓释。
2.考古
参加学习培训多看多摸实物成为考古行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专业演出市场萎缩,演出多是用录音伴奏,不需要现场乐队,曾经的二胡高手无用武之地。邹永祥决定改行,被调任惠州市(县级市)博物馆当副馆长。从二胡高手转行去考古?隔行如隔山,邹永祥要翻过这座山。
拿出当年自学二胡的劲头,邹永祥虚心学习考古和文物鉴定知识。先后参加了多个文物培训班,在文化部组织的培训中,他脱颖而出,成为华中、华东、华南三大区十多个省的学习组长。
“考古,就要多看多实践。”除了学习理论,多看多摸实物,是邹永祥学习考古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博物馆去多看实物,到民间去研究,虚心向专家学习,慢慢地成为了惠阳地区考古行家。
发现惠州最早人类活动遗址—— 瓦窑岭遗址
在1982年、1983年惠阳地区首次文物普查中,邹永祥有了重大发现。在三栋镇,他发现了春秋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址——— 瓦窑岭遗址。迄今为止,这是惠城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在文物普查过程中,邹永祥摸索掌握了一个诀窍:利用当地的地名寻宝。每到一地,他都会向当地老人打听地名。“如果地名中带有窑、陶或瓦字,当年很可能是一个烧窑的地方。三栋一位老人告诉我有个地方叫瓦窑岗,那很可能就有戏了。”之后到现场勘察实物,一个历史文化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那次普查,邹永祥还发现隋唐居住遗址、宋代窑址、畲族文物等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
3.修志
担任方志办负责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惠州记载
1984年,因在博物馆工作出色,三十出头的邹永祥被破格提任惠州市(县级市)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社会文化工作。
他刚伸展拳脚两年,命运又来了一次大拐弯。1986年8月,因惠州比全省迟了两年启动修志,市政府火速组建方志办。上级调任邹永祥为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
“埋首故纸,皓首穷经”,这是对写史志的人最真实的写照。修志,历来是艰苦卓绝、乏味清贫的事。而方志办成立之前,全市修志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无任何修志资料和参考文献,必须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有关惠州的每一点记载。
邹永祥来到方志办,看到的是一间借用的临时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他和另一个同事,创办经费也只有2000元。十多年的岁月磨砺早已练出不服输的个性,他明白“修志”二字的分量。这意味着得耐得住寂寞、在浩瀚烟波中寻觅资料、不能取巧。惠州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人才荟萃,英雄辈出,这是许多地方与城市无法拥有的一笔珍贵历史遗产。邹永祥深知修志的价值与挑战。他暗暗起誓:“钻进去,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冷板凳不坐穿也要坐稳坐久。”
无数次到图书馆档案馆翻阅资料,深入田间小巷和山野河沥调查现场
邹永祥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志工作中。他陆续找来全国各地50多种志书,认真琢磨、对比,写下60多万字的心得体会。参加复旦大学和广东省的修志培训班时,虚心向修志专家请教。
修志的对象是客观事实,不能取巧与想象,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调查采访,还要亲临现场了解,互相论证与补充才能有所得,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有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埋首故纸堆3个月都没有结论。”他信奉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是他认定有价值的,就一直做下去不动摇。为此,他无数次钻进图书馆、档案馆的故纸堆中,深入田间小巷和山野河沥调查现场,采访耄耋老人,抢救随时会因当事人逝世而消失的史料。
多年来,他采访老人3000多人次,为后人留下了大批宝贵资料。“地方史研究不能只依赖文献记载,大量的历史信息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亲见亲闻,所以要抢在知情人故去前采访。”近年来,邹永祥采访的这些老人中已有超过60人离开人世。“采访到了,就是把时间抢到了。”
27年奋战 收获累累硕果
从1986年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到2013年底正式退休,邹永祥用孤苦与寂寞夯实的27年,书写着他的人生,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期间,他先后主编、出版156万字的《惠州志》和135万字的《惠州志•艺文卷》;还主编、参编已出版的志书、地情书35部748万字;主编《惠州志》(分卷本)396.70万字;主编两个网站编发384.5万字;收集地情资料2413万字;组织编写并审改“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丛书”89部636万字;在各级报刊发表史志文章400多篇。
他的论著,获国家级学会学术成果奖11项,省级学术成果奖7项,市级成果奖4项;他审改的专业志也获省地方志编委会优秀成果奖8项。在他带领下,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成为全市史志界编纂地方史志书较多并获成果奖较多的单位,两次被评为广东省修志先进单位,其本人也被评为广东省首届(1987~2002年)修志先进工作者。
有关《惠州志•艺文卷》
2008年出版的《惠州志•艺文卷》论述了春秋时期至1987年惠城区的文化艺术史,介绍了800多位与惠城区有关的作者及其作品,荟萃了惠州的文学、美术、摄影、音乐、民间文学作品。此书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原广州市地方志研究所所长饶展雄评价说,这是广东省新编省、市、县志中第一本艺文志,勾勒了2750余年惠州艺文发展脉络。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黄苇则认为,《惠州志•艺文卷》是他多年来读过的“材料收罗最为丰富,编排更为有序,地方特色更明显”的艺文文献。
《惠州志•艺文卷》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邹永祥论文 《浅议条目体志书的编纂》同获二等奖。
4.民协
组织申报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2009年底,邹永祥从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退居二线,但仍然承担着大量的志书审改工作,同时亦是惠州各县(区)志的主评人之一,并受省方志办和兄弟市方志办的委托,参与省内多部市县志的审查评议。
2010年8月,邹永祥肩上多了一副重担,被民间文艺家们一致推举为惠州市民协主席。这个专业性、学术性的民间组织以继承和发扬惠州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为主旨。作为一名熟悉本土情况的惠州人,他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担任市民协主席后,邹永祥做的一件影响颇大的事,就是动员、组织、指导惠州部分古村落申报“广东省古村落”。
惠州各地乡野遍布不少古村落。随着经济发展,村民搬迁,不少古村落在时光风雨中变成废墟。邹永祥觉得,申报“广东省古村落”,不仅是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它还为民众开启了一扇了解本土优秀文化的视窗,有助于市民认识和热爱惠州民间文化。
古村落的申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调查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经济、建筑、民俗、人物、文化等,除文字外,还要附平面图、照片、视频。行走在古村落中,邹永祥以一双慧眼发掘村落特色,准确地审视和把握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努力以此争取省专家考察组的认定,达到保护的目的。
2009年、2011年,惠州有6个古村落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市民协协同各县(区)对全市25个未评定的重点古村落进行摸底调查,再次申报认定了16个“广东省古村落”。其中,惠东稔山范和村以及博罗龙华旭日村分别获评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省特色古村落”,并双双获评“中国古村落”。
今年,我市又有6个古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10月,惠州的天气依旧闷热,邹永祥驾车带着省专家考察组考察了惠东、惠阳、博罗、龙门等县区6个古村落,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持续几年的古村落申报工作,邹永祥驾车下乡调研70多次,没有要协会分文补贴,所得专家费也全部交给协会作活动经费。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经有23个“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数量在全省各市中位居第二,惠州古村落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没有一分钱专项经费,连续两年举办民间艺术博览会
市民协的另一个重头戏,则是逐渐打响品牌的 “惠州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博览会涵盖面很广,主要展示惠州的民间工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摄影、民间美术书法、民间文学、民俗文物、民间文艺著作。连续两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共展出5800多件各类作品,观者如潮,市民大开眼界。博览会已成为惠州民间文化品牌,成为宣传惠州民间文化、推广民间文艺家和作品的重要平台,实现了文艺与市场的对接。
一个民间组织能在没有一分钱专项经费的情况下,连续两年举办近千平方米的展览,难度可想而知。身为协会主席的邹永祥,背后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市民协主办的“惠州民间文化网”,肩负着展示惠州优秀民间文化的重任,邹永祥要求保持平均每天5篇 (组)的作品更新。不少条目的更新时间是前一晚的凌晨时分。每天早晨6时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编辑网文。从2012年6月22日网站开通至今已有4160多件作品、88万人(次)的浏览量。
邹永祥认为,创作民间文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办法是扎根民间、扎根生活。他多次大规模地组织市民协会员到惠州乡村采风,增进民间文艺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继而创作了2000多件关于惠州民间风情的书画、诗歌、散文、摄影、音乐作品。
5年来,在邹永祥组织下,出版了《惠州民间文艺丛书》7部,协同社会各界编写出版《惠州地情研究》、《惠州方言》、《印象惠州》、《惠州客家》等一批地情书。其中《围屋的故事》等书获省级以上文艺、社科奖6项。
在龙门永汉一座碉楼内发现明代陈白沙石碑
龙门县永汉镇振东村马图岗村民小组有一座建于900年前的高大碉楼,碉楼内有一块石碑,但村中无村史记载,村人也不知碑上之字及其价值。2013年10月,邹永祥带着一批市民协会员到该村考察。“明代石碑!”一见落款和诗文,邹永祥就初步确定了这块诗碑的年代,再看落款人:陈献章公甫书。“陈献章(即陈白沙)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邹永祥通过多方考察,确定此诗碑诗、书、刻俱佳,是惠州乃至全省的珍贵文物。
侧面
永远穿多一件衣服,只为保持好工作状态
暖冬如夏。这段时间,常人白天着一件衣服便足够保暖。在家中的邹永祥却在白衬衫上加了件毛背心。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是他多年的保健习惯。“保险一点,宁愿出汗也不要着凉,尤其是在换季的时候。”他担心的是,一旦感冒发烧,精神状态不济浪费工作时间。
常年不计劳累,伏案写作,给邹永祥带来痔疮之苦,为此动了3次手术。2009年,合约193万字的《惠城年鉴》创刊号和《惠州客家》创刊号都要赶在8月份之前出炉,同时还要主持惠州首届客家文化节中的两项活动,为了赶工,他连续半个月日夜连轴转。书出版、文化节闭幕后,他的痔疮也脱出肛外,苦不堪言。熬到10月,他才去广州做了手术。医生告诉他,要想不复发,就要注意不能长期伏案工作。但他一投入工作,就忘了医生的告诫。
他们说
邹永祥是一个大公无私、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他以民协为家,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实实在在地为大家、为惠州做事。
—— 市民协会员苗理洁
我退休后跟邹永祥一起修惠州年鉴,对他比较熟悉。他修志特别认真、细致,而且提出的观点很多都能得到专家肯定。他对我们要求很高,比如发掘民间小吃,他要求我们要一间间店去问,具体到店名、门牌号、品牌等。他工作特拼命,好几次累得眼睛充血,也要等到工作结束才去看医生。腰椎间盘突出严重,需静躺,他就躺在床上工作,还没恢复就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下乡采风。
——原惠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林丽华
(原载2014年11月28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