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过去渔民生产单一,生活枯燥,因此常以歌自乐以歌解忧。 “南海水面映霞光,海风阵阵掀起浪……”不久前,在市中心血站举行的一个志愿者晚会上,一阵悠扬的歌声吸引了众人的关注,演唱者很投入,边唱边做出摇橹的动作。原来这是一首惠东渔歌—《渔家世代向海洋》,演唱者是惠东一位27岁的年轻人—梁锦锋。一位80后能把惠东渔歌唱得如此原汁原味,他是如何学会唱惠东渔歌的? 结缘:高中时已对渔歌感兴趣 初见梁锦锋,一身黝黑的皮肤,一头蜷曲的头发,一双黑色的小皮靴,鼻梁上架着一副稍显时尚的黑框眼镜,出生于1985年的他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外貌。 梁锦锋出生于惠东县城,从小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喜好并有很高的天赋,喜欢民族音乐、美声、流行音乐等。高中时,他就已听说过渔歌并且很感兴趣,在惠州学院读书时,主修的是音乐学,他对渔歌的好奇促使自己想深入了解渔歌这门艺术。于是,梁锦锋便主动找到惠州学院音 接下来,李福泰对梁锦锋进行了几个月的培训,使得梁锦锋对渔歌有了深层的领悟,梁锦锋也向其他老渔歌手请教,演唱水平逐渐得到提高。梁锦锋和搭档在2009年惠州市第二届声乐艺术节惠东赛区中演唱了《一对龙虾藏礁洲》,一举夺得金奖。 学习:多次到巽寮平海采风 梁锦锋除了通过在老一辈歌手的授课中学习原汁原味的渔歌如何演绎,还经常跟着老前辈到巽寮、平海港口等地采风。刚开始,梁锦锋对渔歌的理解只停留在背歌词和表演上,不懂得渔歌的文化历史,也不知道怎么唱出渔歌的味道。经过多次采风,他逐渐了解了惠东渔歌的历史文化。他还通过观察渔民的生活情况、与渔民交流沟通,学习如何在演唱中更好地表达渔歌的韵味。 为了让记者感受他对渔歌的领悟,梁锦锋先清唱了一小段渔民划船时唱的渔歌,寡淡而无味,音律平平无起伏跌宕,他的手部则机械地做出摇橹动作。随后,他又重新唱了一小段,这次,他的节奏感很强,双手还做出了摇橹的姿势,动作柔中带刚,或轻或重、或强或弱……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渔家味。 梁锦锋去过惠东平海、巽寮等地采风,每次采风都是一两天,有时候为了排练节目还会待上三四天。有一次,梁锦锋情不自禁地在海边唱起了渔歌,当地的渔民听到歌声也跟着唱起来,渔民们用当地话演唱,渔歌味特别浓郁,一样的渔歌旋律中,渔民们融入了自己喜欢的歌词,因此也特别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而找到“知音”的渔民们也特别开心,他们很喜欢眼前的这个小伙子,还给他特别优待—坐船可以打折。“我很喜欢跟这些渔民一起唱歌,也喜欢到海边来采风,当地渔民很渴望渔歌文化传承下去,他们都很热情地给我做介绍和指导。”梁锦锋说。 提升:收集视频音乐,参加各种比赛 越是了解渔歌,梁锦锋对其爱得越深,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就连开车时,他也会大声唱渔歌。他还通过舞台来锻炼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从首次登台至今,梁锦锋已参加过多次比赛,包括省市和国际性的比赛和活动。 经过几年的学习,梁锦锋如今已能唱大约30首渔歌。《渔家世代向海洋》是他演唱得较为频繁的一首渔歌,去年年末他首次接触这首歌,他觉得这首歌旋律很优美,经过老师的加工改编后,他开始学唱这首歌。今年年初,他首次上台演唱了这首歌,为了达到原生态、自然、真实的效果,他还专门定做了一套服装,并以清唱的形式演绎。 梁锦锋有两本渔歌歌集,里面涵盖了绝大多数渔歌,他还收集了一些录制的视频音乐,通过视频音乐来学习渔歌。不过,让他感到困扰的是,渔歌的传承者中极其缺乏男性,视频音乐也只有女性演唱者,因此,难以找到学习模仿的对象。 未来:开渔歌班,传承渔歌文化 深入研究了解渔歌后,梁锦锋发现,现代人唱渔歌与老一代人唱渔歌味道大有不同,这主要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前的渔民社会地位低,受生活压迫,唱出的渔歌带着淡淡的忧郁,而现代人唱渔歌多是自娱自乐,很轻松愉悦。 梁锦锋告诉记者,如今的渔歌除了有独唱,还有对唱、合唱以及经过改编用来伴舞的等形式,渔歌题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去年6月初,梁锦锋带着师弟师妹共6人,在惠州学院的毕业晚会上,采用一边小组唱渔歌一边表演的形式展现在众人眼前,让人耳目一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赞赏。 在惠州学院修双学位的梁锦锋,刚刚拿到第二个学位证书,谈到未来他说:“我会跟着前辈继续采风学习,有条件的话也想开个渔歌班,教师弟师妹演唱渔歌。”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 (原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