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千年古邑绽奇葩
作者:易康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8-02 08:16:07

?                          

博罗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千年古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古迹繁多,文化沉淀深厚。民间文化遗产丰富。其集中表现在博大精深的东樵文化之中。

罗浮山又名东樵,有“岭南第一山”之誉、“粤岳”之尊。被中国道教奉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其432座峰恋、980多道长溪、72处石室,自晋代葛洪开山修道炼丹以来,就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地。他们留下吟咏罗浮的诗词赋铭数以万计,摩崖石刻数百处,楹联近千副、志书数十部。这些文化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神话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百草文化等领域的珍贵资料,成为博罗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博罗民间文化,最为独特的要数神仙文化。“罗浮独以仙名”。(《博罗县志(民国版)》)为此,神话传说在博罗的流传经久不衰。民间传说的“八仙”中,吕洞宾、钟汉离、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等都留下了神话传说,“八仙诗刻”载于历代志书中;吕洞宾、何仙姑的罗浮诗,也为《全唐诗》收录;诸如“梅花村师雄梦梅”、“安期神女会酥醪”、“鲍靓遗履化燕”、“稚川遗衣化蝶”、“东坡莲池会仙”等神仙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博罗山灵水秀,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代名吏、名士、名道、名僧都留下许多动人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传说。晋代葛洪的“阴洞冷冷,风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的炼丹传奇;宋代张宋卿的“白莲池上白莲儿,一举成名天下知。四十二年闲富贵,满船空载月明归”的廉吏传奇;明代惠州“三尚书”之一的韩日瓒的“猪生九子共头眠,我生一子叫我秋莲。叫我秋莲我也应,东有热头(太阳)西有天”的认母传奇,至今在博罗仍是家喻户晓。

博罗山川秀丽,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不少峰岭泉岩、村街桥巷的名称的来由,都有许多丰富文化内涵的传说。“铁拐酒壶化葫芦”、“跳鱼石鲤跃天池”、“狮岭望骊”、“榕水东流”、“韩屋祠堂车屋地”等动人传说,至今仍为博罗人名所津津乐道。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罗,连平常的花卉草木,鱼鸟昆虫这些品物,也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刘仙坛边符竹”、“十二岭上龙公竹”、“酥醪洞仙人菜”、“合成树与共枕树”、“平笃螺与煎鱼”、“罗浮蝉与大蝴蝶”,这些既平凡又神奇的品物传说,至今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博罗民间文化遗产的宝库中,还有不少生活故事、谐趣故事、寓言、笑话,曲折传神,引人入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博罗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博罗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完成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采编任务;近年来,更把“打造文化大县”作为博罗县八大战略决策之一。大力组织和支持我县文化工作者和业余作家,先后整理、编篡和出版了一批罗浮山文化丛书和民间文化专著。2008年底,《博罗县志·艺文卷(初稿)》也将完稿。博罗民间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谚和民谣的挖掘、采集、编印工作也已纳入了文化工作的议程。

广东省文联、省民协启动的“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我县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作为惠州市“试点县”,我们把编纂《博罗民间故事集》作为当前文化工作的头等大事,迅速成立机构,组织队伍,大力宣传,广集资料,保证经费。终于在省、市民协领导的指导下,按省要求,于200712月底完成了任务。

《博罗民间故事集》的顺利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县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对打造文化大县,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千年古邑博罗将以更丰富、更生动的文化内涵展示在世人面前。“人文博罗”将得到更具体、更翔实的诠译。

 ???

20071228

 

? (作者是中共博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本文是作者为《博罗民间故事集》写的序。《博罗民间故事集》由作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惠州民协会员邬榕添主编)?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