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刺绣国画“骗”过评委眼睛
作者:朱如丹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12-23 18:54:10

                              ▲陈圆芝的获奖作品 《竹林雅集》,就像一幅国画一样。(翻拍)

 

 

    ▲陈圆芝在绣准备明年参赛的作品。

    国画?不,是刺绣画!站在惠州市民协会员陈圆芝创作的一幅刺绣作品前,记者看了好一会儿。粗看上去是幅水墨国画,最后在画中人物脸上,才看出这是一幅刺绣画。这不能怪记者眼神不好,这幅名字叫《竹林雅集》的刺绣画,前不久在参加广东省第六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中,多位评委专家也差点被“骗”了。最后评委们拿出强光手电筒照在画上,画中的丝线在光照下闪出光泽,这才相信这是刺绣作品。陈圆芝这幅作品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铜奖。

    一根丝线分成16股细丝绣出国画线条

    陈圆芝这幅刺绣作品,原图是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的一幅国画,陈圆芝用丝线将其重新“描绘”了一番。画是绣在一块白色丝绸布上的,刺绣绝大部分用的是黑丝线,只有人脸部分用了浅浅的黄线。

    将这幅国画绣成一幅刺绣画,难度只有陈圆芝自己明白。刺绣时,画中某些地方,用一根丝线都觉得太粗。“后来,一根丝线要分成16股小丝线来绣,每根丝线比头发丝还细。有时一股丝线都过粗了,还要把它小心翼翼地撕掉一些叉丝才能用。”为了尽量保持原图模样,陈圆芝费尽心思。

    小丝线绣上去了,对着原图,陈圆芝觉得不满意,拆掉重绣。难度大的还有绣石头。别看画中石头都是黑色的,其中也有分不同笔法先后画出来的。要绣好一块石头,就要琢磨这块石头是如何画出来的,要根据画中石头的笔顺、笔法、多少笔来绣。否则,绣出来的石头就是一片黑,没有层次感。绣国画作品没任何样板来参考,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这幅70厘米×36厘米的画,陈圆芝用了5个多月才完成。

    专家用强光手电筒照画,才确定是全刺绣作品

    据了解,这幅《竹林雅集》是我市参加广东省第六届民间工艺精品展惟一的刺绣画作品。因为没专门展区,这幅刺绣画被挂在展区一个角落里。

    陈圆芝说,挂画位置没有灯光,整幅画看起来不是特别出彩。当一群专家评委来到她的画前,都认为她的画一部分是刺绣,还有一部分是电脑喷画。特别是细线段部分,认为很难用丝线绣成。听了介绍后,评委专家当场拿出强光手电筒仔细照看,画上丝线的光泽呈现出来,他们才确信整幅画全是手工刺绣的。对于自己这幅画被评为铜奖,陈圆芝觉得很不错。“一位省级刺绣大师的作品也才获得银奖,我这个刺绣界无名之辈能获得铜奖,已经很满足了。”

    这不是陈圆芝第一次获奖。去年,她一幅刺绣作品《贵妃醉酒》获得了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 (青年专场)的铜奖。出生于汕头的陈圆芝,从小就接触刺绣。小时候,母亲在外销毛衣上绣花时,她就在一旁帮忙穿针引线。8岁时,每当遇到妈妈赶工,她就帮忙在毛衣上绣一些花叶、花梗等。长大后,因为要专心读书,陈圆芝才把刺绣搁了下来。

    幼师毕业后,陈圆芝来到惠州工作。在惠州认识男朋友后,陈圆芝绣了一幅“龙”送给男朋友,男朋友这才知道她会刺绣。婚后,在家相夫教子的陈圆芝在丈夫鼓励下,又拿起了绣花针。

    不满足于当绣娘,要博采众长绣出“惠味”作品

    至今为止,陈圆芝创作的最大一幅刺绣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作品——— 《盛世中国六十华诞》。这幅216厘米×86厘米的刺绣,有雍容华贵的牡丹,还有60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60只美丽蝴蝶,象征新中国60年历程。为了让蝴蝶各有特色,陈圆芝到处收集蝴蝶图案,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才绣好。“一只蝴蝶有些要绣10多种颜色,没有一只是相同的,难度不小。”

    为了学习更好的绣技,陈圆芝专门去潮州向潮绣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学习。陈圆芝说,刺绣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绣技好外,对绘画和书法都要有所了解。以绣书法作品为例,不仅要懂得刺绣艺术,还要专研书法艺术,才能不改变原来书法的意境,用刺绣进行重新演绎。

    为了提升自己,陈圆芝还学国画。“绣花时,难度较大的是绣花朵的过渡色。一朵花要绣得自然,色彩过渡很重要。就算是绣一片树叶,也要有过渡色。比如树叶有叶脉,靠近叶脉的地方颜色比较深,然后渐渐变浅。所以,一片树叶加上叶脉就需7种深浅不一的绿色丝线来绣。”陈圆芝说,在学画画过程中可以学染色,知道画中的花是怎样染色的,刺绣时就知道如何用彩色丝线去绣过渡色。

    艺术学无止境。陈圆芝不断学习,因为绣每一幅作品都会碰到不同问题,有时只能靠自己去处理。她的丈夫擅长画国画,遇到笔划顺序搞不清楚时,她就会请教丈夫。“我不想只是做一个绣娘,我要有自己满意的作品。”陈圆芝认为,只是做一个绣娘,虽然手艺很好,但整体布局很难把握。她要以绣线当画笔来创作,这样才能绣得更好。目前,她正在绣一幅较大的作品,准备明年再去参加省级精品展。随着刺绣作品增多,陈圆芝也有了远大理想,那就是吸纳、借鉴潮绣、苏绣、湘绣等流派的特点,绣出有“惠味”的作品。

    (原载201312月18<<惠州日报>>,陈圆芝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