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一组农村空巢老人的照片在惠州本地论坛上引起热议。在一组“全家福”照片中,老旧的厅堂里整齐排列着凳子,但不见子女辈,只有孤零零的老人。不少网友含泪看完,随即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电话。“如果图片能够触动观看者内心的柔软,并反思自省,我就很欣慰。”照片发布者李艺泓说。 这是惠州青原色文化纪录中心“纪录村庄”行动的一个项目,旨在记录城镇化进程中遗留在乡村的空巢老人。90后的李志泓是参与者之一,他记录了他的家乡——江西赣州一个村庄里的百余位老人。此外,还有8名志愿者在四川、重庆、湖南、河源等地做同样的工作。 今年,李艺泓打算将“纪录村庄”项目引入惠州。他的“老人·老屋”项目,旨在记录住在老屋里的老人的故事,用影像和口述历史,回忆讲述人和建筑之间的关联。“希望有更多的本地志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共同为存留记忆而努力。” 空巢老人影像记录: “每个人都有责任,应自省” 一个老人,站在土坯房黑洞洞的门口前,举着白纸,上面写着:“一个人过,将就着,就过去了。”另一个老人,站在收割后堆满稻草的稻田里,举着心愿,说“尽我们俩(两)个老人家的力量把孙儿抚养成人”。天光昏暗时,老人一个人吃饭。在幽暗的屋子里,简单的一碗菜一碗饭。 跟帖中,许多人说自己心酸落泪了。“一个图片展能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我们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去关心这些老人。平日奔波在外的子女,如果方便回家的,就常回家看看,如果不方便回家的,就多打电话回家问候一下,因为老人最不能等待的就是亲情。”李艺泓说。他认为,空巢老人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国家虽有一定责任,但他更强调子女个人的自觉自省。 “在水东街、金带街等老城区行走时,我有很强烈的冲动,想去了解和保存这些老建筑以及它们住户的故事。这里承载着惠州最初的繁华和历史。很多人看着老屋坍塌了,拆迁快来了,说一句‘可惜了’。却不知有朝一日,一旦真的拆迁,所有的历史信息都轰然倒塌,无处可寻。我们想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行动。” “老人·老屋”项目: 会讲本地话的志愿者至为关键 2012年,李艺泓来到惠州从事媒体工作。2013年,李艺泓的儿子出生。随着家庭和工作的稳定,李艺泓开始筹划“老人·老屋”影像计划。“一个城市不应该只是我们赚钱和吃喝拉撒的地方,而应有文化的牵连和认同。我不能忍受我的孩子在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城市生活。我希望了解这个城市的民俗传统和文化生活。” 项目准备在惠州各县区寻找人物,将老人的故事和老房子的故事一起,使用视频、声音、照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建立一个“老人·老屋”记忆档案库,使之成为这座城市最有意思的一个留存。 这个项目处在刚刚启动的阶段。李艺泓自己并没有多少钱可以投入。他现在拥有别人捐赠的数码DV、录音笔和卡片机各一个,以及自己使用磁带的录像机。李艺泓打算向国内各个公益基金会申请资金,“但是,不是随便一笔钱就会接,有时候这会成为你工作开展的负担”。 项目要真正完成,且产生较大影响,李艺泓认为关键在于本土志愿者的加入。“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应回归本土,让每个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故乡。本土志愿者在寻找采访对象和交谈采访上有较大优势。”由于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受访者相处,且要足够细心耐心,志愿者并不好找。此前,江西青原色中心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才建立起数十人的志愿者队伍。 尽管如此,李艺泓还是很乐观。“很多人在帖子上点赞,说这是有意义的事情。肯定会不断地有人加入我们的项目。” 访谈中成长: 在历史的尺度上观察世界 这种对普通人的记录工作,有意义么?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问过李艺泓。他大学毕业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每天在家乡的山村里,和老人们聊天。村民们纷纷打听:“怎么读完大学了还天天跟这些老人混在一起?有什么出息?” “由于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记录,它们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50年后呢?那时,它们就是对这个时代变迁的最鲜活的记录,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的纪录。”李艺泓说。当他不清楚一个事情有没有价值的时候,他就假设自己80岁的时候,这件事有没有意义。 对于个体来说,这种记录也有其价值。“有些老人,孤零零住着,家里人从没认真听过她的唠叨。人一旦过世,没有照片,衣物也因避讳全部烧掉。一个人在世间存在的证据就全都没有了。”李艺泓希望以纪录抵抗遗忘。 他曾在2012年采访过一位80多岁的老人。她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没有电灯,阴暗潮湿,旁边是猪栏牛栏。李志鸿点着蜡烛,完成采访。今年再回去,老人已经去世。小屋房门一锁,一生什么都没有留下。李艺泓将老人照片放到QQ空间里,老人的孙子看到了照片,泣不成声,打电话向李艺泓拿回老人的照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这样反馈,也是支持我继续做项目的巨大动力。” 李志泓自己也从访谈中,更大程度地理解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联,思考过去历史与当前社会,寻找自我人生定位,变得更加成熟、豁达,懂得感恩。“常常,在采访中,我都感觉到生命的壮观壮美。一再感恩,我哪来的福分,何等荣幸,居然能够听到一位又一位老人一生的故事?” ■链接: “老人·老屋”影像计划 在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摧枯拉朽,有多少人注意了那些老屋里曾留下过的记忆。“老人·老屋”影像计划,旨在记录住在老屋里的老人的故事,用影像和口述历史,回忆讲述人和建筑之间的关联。记录抵抗遗忘。欢迎所有有志于惠州本土文化发展的市民参与行动。更详细信息可致信邮箱ifchinalab@163.com了解。 (原载2014年3月4 日《南方日报》,李艺泓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