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光给小朋友讲方言俗语故事。
《闲话惠州方言俗语》。 “黄牛过水各顾各”,这句话对不少说普通话的人来说有点不知所云,对一些土生土长的老惠州人来说却很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做事不齐心,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近日,《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惠州方言俗语,市民王国光写了一本《闲话惠州方言俗语》。在前段时间举行的2014南国书香节暨第四届惠州书展上,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几十本书很快销售一空。 创作缘由 会讲惠州方言俗语的人越来越少,萌生写书念头 今年58岁的王国光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曾做过小学、中学语文老师,也在企业工作过,人生经历颇丰富。他喜爱写作和书法,《闲话惠州方言俗语》是他的处女作。 虽然年近花甲,但王国光写作都是用电脑。在他房间的电脑旁,堆放有不少书籍,其中一本是多年前出版的电脑教材,已被翻得有些残旧。王国光说,写作时遇到不会打的字,还是要翻一翻书。他的《闲话惠州方言俗语》,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想到写一本有关方言的书?王国光认为,惠州话的形成和传承,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惠州人在特定历史过程中移民、习俗、宗教及文化风貌的缩影,蕴涵着惠州历史文化的个性与特色。惠州话中的很多方言俗语,往往与汉语成语一样,既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又含有一定的人文故事,具有某种比喻或劝诫的意义。 王国光说,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惠州人不了解惠州的方言俗语。他已成年的儿子,虽然也会讲惠州话,但只会说很少的方言俗语。他所居住的水北新村,不少年轻人都讲惠州话,但相互之间讲惠州方言俗语的人也很少。能讲方言俗语的人,大多在40岁以上。为了帮助市民特别是新惠州人了解惠州话及惠州民俗历史文化,他创作了这本书。 遭受打击 文稿丢失妻子去世,伤痛过后坚持创作 《闲话惠州方言俗语》收集了99篇文章,约12万字,创作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开始,王国光陆续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惠州俗语的文章,没想到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让王国光多写一些这类文章。于是,王国光把自己熟悉的惠州俗语及自己的人生经验,写成文章发到网上。文章写多了,有网友建议其集结成书出版。 有了出书的想法后,王国光注意收集自己的文章,还特别留意一些有意义的惠州方言俗语。2011年初,他对已有的70多篇文章进行修改补充,继而创作新作10余篇,总计近十万字。正当王国光高兴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一直使用的电脑硬盘忽然坏掉,存于其内的所有文稿烟消云散,心血付诸东流。“当时我真的是欲哭无泪。”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妻子于当年中秋节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妻子去世百日之后,怀着对她的深切思念,王国光强打起精神,参与村史《水北纪事》的写作,直至完成他所承担的写作任务后,他又惦记起了“惠州方言俗语”的创作。他在网上重新搜回已发文帖30多篇,又在残存于U盘的原文稿中“捡”到了10多篇,心里这才有了些许安慰。2013年秋,王国光通过收集、整理、重写、修改,终于完成了99篇、近12万字的文稿。今年5月,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王国光的《闲话惠州方言俗语》终于出版了。“以前我的妻子让我多写一些有益于当地老百姓的文章,这本书的出版,也算完成了她的心愿。” 书出版后,王国光将书送给众多亲朋好友,还送给水北小学、惠州学院、惠州慈云图书馆、惠州少儿图书馆等单位。不少老惠州人对书评价很高,年轻一代对书也爱不释手。“一看就放不下,想一直看下去。我用了一个晚上就把书看完了。我平时也会用惠州话交流,但说到惠州的方言俗语,也只是在父辈交谈中听到,同龄人大多不会用于日常交流。”90后小罗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他认为,身为惠州人,还是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惠州的语言文化。 这些方言俗语,您懂几个? ●年二十七八,飞发乱刮。 解释:从前过年前,不管头发长短,大家都要理发(惠州话叫“飞发”),取“发了财来过一个好年”之意。由于大家都想理发过年,理发的人多了,理发师傅也顾不上技术或发型,只求把来者的头发剪了就行。而被理发的人也求应付了事,头发剪得好不好也不太去讲究。 ●九月九,菊酒香。 解释: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惠州民间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饮菊花酒等。 ●十月朝,逆糍碌碌烧。 解释:农历十月初一,惠州民间称为“十月朝”。这句俗语说出了惠州民间在“十月朝”要吃逆糍(糯米糍粑的一种)的习俗。 ●庵念水蛇。 解释:“庵念”是惠州方言,“庵”读起来音近“暗”。这句俗语既是贬义,也作褒义。可以形容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和善,但实际上阴险毒辣或厉害得很,就像毒蛇一样;也可以形容一个低调的有钱人。还有一句类似的俗语是“庵念财主”。 ●做佢阿六 解释:这句惠州方言意思是“想办法来整治、惩罚某人”。传说上世纪20年代,惠阳有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人称 “过刀六”、“阿六”。国民革命军东征攻入惠州城后,蒋介石命令其3天内交出4万大洋,否则枪毙。“做”就是“打”、“惩罚”的意思,“佢”就是“其”、“他”的意思。这句俗语常被用在惠州人的日常交谈中,只要有类似的环境,都会顺口说来。 (原载2014年9月18日《惠州日报》。王国光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