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鸣的作品。
罗鸣的作品。
罗鸣在工作中。
自从2005年第一眼看到琉晶(块状玻璃),罗鸣就迷上了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他不顾一切,放下近20年功底的玉雕,转向了琉晶雕刻。他说,他要为工艺界增添一个新的雕刻品种。他做到了,但走得很艰难。
摸索四五年才掌握琉晶“习性”
罗鸣生于1964年,1985年开始从事玉雕、木雕工作。他话不多,只有谈到琉晶,才会眉飞色舞地说下去。
琉晶,是一种在生产玻璃时产生的副产品,原材料是从烧制玻璃的炉具上拆出来的,属于“炉渣”,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玻璃材质。很偶然的机会才能获得晶体通透的琉晶,有些厚度超过一米的琉晶依旧通透见底。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材质市面上极少,这也意味着,迷上这种小众产品,罗鸣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罗鸣有近20年的玉雕功底,原以为在琉晶上雕刻不难,没想到比玉雕难许多。“前几年破损率达30%。”罗鸣说,因琉晶属于固态液体,内部有膨胀力,切割时很容易裂开,裂开了也就报废了。罗鸣边雕刻边摸索,四五年后才逐渐掌握琉晶的 “习性”。每一块琉晶的形状和纹路都不一样,雕刻时需根据材质的纹理和形状来设计作品,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
与玉石不同,琉晶基本上只有一种颜色:通透碧绿色。但琉晶可以吸收外部的光源色彩,并随着外部光源的颜色而改变其美感,还会出现折射色。
罗鸣充分利用琉晶通透的特性,采用三维空间的雕刻方法,把琉晶这个“透”表现出来,或是在琉晶背面雕刻,或是在底部雕刻。雕刻在琉晶上的景色很多是看得见摸不着,并会随着视线和光源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一吨原材料雕刻出半吨重作品
多年来,罗鸣雕刻出不少作品,小的作品如小夜灯般:琉晶底部雕刻上几棵枝繁叶茂大树,在灯光映衬下,宛如一片纯净的丛林,令人遐想。有些作品还曾获奖:他用一块琉晶凹槽雕刻的《罗浮山鹰嘴岩琉璃》在2017年“罗浮山专项文创大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这件作品被评价为:作品精细奇巧,流线飘逸清晰……以玻璃柔润和粗粝的矛盾质感,体现出碧空、远山与鹰嘴岩柔与刚的和谐。一件约10公斤重的作品 《境》,在2017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金奖。
2015年,他因雕刻了一件名为《满荷包》的作品,获得了“中国玻璃艺术大师”的称号(由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颁发)。这件作品他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完成。
罗鸣的大块头作品可达五六百公斤。这些大块头作品原材料近1000公斤。如此大的材料要雕刻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难,转一圈都很难。”但他喜欢大块头作品,因为很有气势。
罗鸣每年雕刻的作品不多,大件的也就两三件。因产品小众,接受这种产品的人不多,为了能继续雕刻下去,他把自己的家底都掏了出来。不少人劝他放弃,但他舍不得,说自己不会放弃,要继续雕刻。他希望自己的琉晶作品能拿到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 山花奖。为此,他一直在努力。
(原载2018年5月18日《惠州日报》。罗鸣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