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光正在查阅资料。
魂牵梦萦的家乡——惠东县梁化镇,在周汉光的笔下,成了一篇篇纵贯古今,横及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古村民居以及特产美食的文章。收集有60多篇有关梁化的书籍《古郡风韵说梁化》终于出版了。今年60多岁的退休干部周汉光觉得,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梁化,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这部写尽古郡梁化2000多年历史的书籍,周汉光整整酝酿了10年。
从文物遗址着手探究梁化历史
虽然在梁化出生长大,但对自己家乡的新认识,却源于1982年。周汉光当时在惠州教育学院读书时,偶尔在学院图书馆看到一本《惠州史稿》。这本书有关梁化早期的历史建制记载,让周汉光顿时觉得,梁化原来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梁化曾经的风光,让周汉光迷上了梁化的历史文化。深挖梁化的历史文化,成了周汉光最感兴趣的事。从2006年开始,周汉光就想出一本有关梁化的书籍。由于退休前后事情繁忙,加上还参与撰写《稔山镇志》、《黄埠镇志》等书籍,一直到2017年9月,《古郡风韵说梁化》才出版。
《古郡风韵说梁化》中“古郡探源”一文,是周汉光对梁化历史深究的一篇文章。“缚娄古国究竟与梁化有没有关系?”周汉光在收集资料时发现,梁化出土了不少文物,梁化镇的战国时期遗址有沙公岭、花树下两处。花树下遗址曾出土一具三足圆形青铜鼎,乃春秋战国时期之物,现收藏于省博物馆;另有一具唐代石磨,名曰“?山片玉”,如今是惠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史料上有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南海郡地置傅罗县,其范围包括东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县治设在梁化屯。三国孙吴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县为博罗县,县治仍在梁化屯。周汉光觉得,梁化是古代“缚娄”人聚居之地,“缚娄”与“傅罗”不但音同,而且义近。
凭着一股不挖到真相不罢休的干劲,周汉光与梁化是否是古代缚娄古国的“国都”较上劲。他从史料记载到梁化出土的文物和现存的遗迹遗址,来推断梁化与缚娄古国的关系。周汉光把自己的推断,撰写《古郡探源》一文,此文最初发表于惠州市政府主办、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惠州地情论坛》上,文章受到民间的广泛关注和专家的重视。虽然此文还尚有争议,尚需专家们的进一步论证,但从此文中,能感受到周汉光对梁化历史文化的一片深情。
“不忘初心,记住乡愁”是出书初衷
追溯根源是周汉光的性格。小时候,他就对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梁化圩周氏秀利周屋的一块古匾很感兴趣。秀利周屋是梁化镇至今保存完好、规模较大,颇具客家特色的一座古建筑物。
在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古屋,在第二进的厅堂正中悬挂着一块写着“微垣卓辅”四字的牌匾。牌匾右边写着:“经筵讲官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加三级刘环之为”。左边写着:“嘉庆二十年候选按察使司经历陞授布政使司理问周徽猷立”。周汉光对这块牌匾背后的故事很感兴趣,他很想知道,周徽猷的 “候选按察使司经历陞授布政使司理问”职位究竟是什么官位?他曾经问过周氏家族中的一些老人,也问过一些行家,但都说不出这个职位是一个什么官位。最后,周汉光找到一本有关古代历史职位的书籍,才解开这个谜:“候选按察使司经历陞授布政使司理问”,是属于从六品,掌勘核刑名案件。
周汉光了解到,赠匾的刘环之是一品官员,其伯父是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清官宰相刘罗锅。刘环之曾经担任过刑部、户部尚书,刘环之与周徽猷在职位尚具有上下级的对应关系。因此,刘环之才会赠匾给周徽猷。这个典故,周汉光写成一篇《古匾纪录历史沧桑》,收录在书中。
《漫话梁化客家方言》是书中难度很高的一篇文章。周汉光表示,在1987年,他受一位语言学教授的影响,喜欢上研究语言。梁化镇大部分人都是讲客家话,与普通话、当地的学佬话(闽南话、福佬话)、本地话(惠州话)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从1987年开始,他就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方言有关的资料。就是在理发,听到发型师讲学佬方言,周汉光也要与梁化客家方言对比一番。当动笔写这篇文章时,他就慢慢地回忆,写出梁化客家方言与这些方言的差异,还有一些词汇特点。“从收集资料到写成稿件,头尾有30多年。”周汉光说。
为了把稿件打出来,周汉光开始是采用“单指跳”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20多万字的一本书,初稿大部分文章就是这样敲打出来的。“不忘初心,记住乡愁”,是周汉光出书的初衷,也是他的心愿。
(原载2017年10月22日《惠州日报》。周汉光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