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平海人才辈出古城硕果累累
作者:袁治平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1 10:22:11

平海古城民风淳朴,人才济济,一大批民间文艺的守望者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平海这块沃土上努力耕耘,硕果累累。

 

蔡景:古城民间文艺的领路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和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平海镇文化站站长蔡景,既是平海古城民间文学艺术的领路人,又是平海古城民间艺人的知心朋友。多年来,他坚守着平海古城民间文艺这片沃土,努力耕耘,无私奉献。 

协助语言学专家用5年时间完成《平海军声》一书

平海军声又称平海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汉语方言。它是以北京语言为基础,融入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等,以及本地语言特色的方言”。平海军声的使用地域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平海镇和港口镇的埔顶村、东海村,现在只有1万多人会讲,已面临濒危边缘。在平海出生并在这片热土成长的蔡景,本身就是平海军声的传人。他从北京的语言学家口中获悉,平海军声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感到非常震惊。于是,蔡景和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的语言学专家学者合作,对平海军声的起源、发展、特色作了长达5年时间的调查研究,终于完成了《平海军声》一书,并已正式出版。该书对平海军声的研究、保护、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协助平海古城参评舞鲤鱼特色之乡

平海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地每隔3年就举办民间艺术节,全镇20多个村都组队表演,仅民间舞蹈就有舞龙、舞狮、舞凤、舞麒麟、舞鲤鱼等近10种。蔡景通过到外地观摩学习,发现舞龙、舞狮、舞凤、舞麒麟等在广东各市都有,但是舞鲤鱼却是广东绝无仅有的特色舞蹈,而且舞鲤鱼的习俗在平海古城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粤东沿海特色。于是,蔡景深入到有舞鲤鱼风俗的几个村庄,请民间老艺人讲述舞鲤鱼的历史传说,观看几个村庄不同风格的舞鲤鱼表演,并集各村所长,创造出一套动作优美、配乐动人、表演细腻逼真、造型变化无穷的舞鲤鱼舞蹈,并在平海各村大力推广。

在蔡景和当地其他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平海镇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发扬光大。20063月,平海镇被评为惠州市楹联特色之乡舞鲤鱼特色之乡”;200612月,又被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主编的《钟城文艺》被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

多年来,蔡景热心民间文学创作,他从2003年起担任内部交流刊物《钟城文艺》主编,每季度出版一期。去年6月,中宣部调研组到惠东调研,对《钟城文艺》评价甚高,认为一个镇级文化站能编辑出版如此高质量的文艺刊物实在难得。该刊物还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

平海历来有创作楹联的习俗,春节和婚嫁喜庆活动都贴对联。为了繁荣对联创作,蔡景牵头组织平海楹联爱好者经常开展楹联研讨、创作、交流活动,还自筹资金编辑内部交流刊物《平海联苑》。他还逢年过节组织书法家义务为村民书写对联。

 

赵兴祥:热心民间文艺的人大代表

凡是有文化活动就会有赵兴祥赞助

坐上省人大代表赵兴祥的小轿车,就被车上高亢、甜美的歌声吸引了。

我的家乡好风光/面向大海背靠山/古城古庙六百年/流传故事在民间/……二十里海岸/二十里银滩/天然泳场月亮湾/海滩媲美夏威夷/海龟常住白沙滩/平海古城/我的家乡/与时俱进奔小康……”

歌的旋律是地地道道的平海渔歌曲调,深具地方韵味,既新鲜又独特,听罢意犹未尽。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在广东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花会上获得银奖、在世界华人艺术节(广州赛区)获金奖的渔歌《我的家乡好风光》,词作者就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大有利贸易公司董事长,广东省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赵兴祥。

2008年端午节,平海古城葫芦角村举行海上龙舟竞渡,在指挥船的船头站着一位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中年人,只见他时而随着龙舟鼓声的节奏挥舞双手,时而伴着龙头指挥者的号子引吭高呼,时而点燃喜庆的鞭炮扔向大海,时而为暂时落后的龙舟鼓劲加油!这位龙舟竞渡的主要赞助者和总指挥,也就是省人大代表、民间文艺活动的热心人赵兴祥。

为保护濒临绝唱的渔歌而出钱出力

赵兴祥出生在平海古城外的一个傍海港的小村庄,从小就喜欢听渔民唱渔歌,对渔歌有一份独特的感情,虽几十年过去,渔歌也随时间的流逝日渐式微,而他却念念不忘。前几年,他突来雅兴,自己填词,请专家用渔歌调子谱曲,灌录成CD

事也凑巧,县文化局为了挖掘、整理、保护濒临绝唱的渔歌而忙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因为经费不足陷于窘境。赵兴祥听到此事后二话不说,掏出了两万元赞助活动经费。他说: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渔歌曾经唱到北京,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但是现在,到那里听渔歌去?会唱的都已五、六十岁,平时极少唱渔歌,这些渔歌再不挽救,我看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掉,这可是我们的文化宝藏呀……如果缺钱,可以政府出一点,企业界支持一点,我带头尽力支持,希望平海古城像广西那样重视抢救原生态民歌,更希望平海也出个刘三姐,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平海古城!其言恳恳,其情切切。

以前有句俗话说: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几年来,平海古城甚至惠东县凡是与渔歌有关或者是举办画展、象棋比赛、迎春征联等文化活动,赵兴祥都是既出钱又出力。平海渔歌手15人应央视邀请进京拍摄渔歌专题片,赵兴祥亲自带队进京,并负担15人的全部费用;20079月,平海渔歌赴浙江省象山参加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赵兴祥承担了来回机票等全部开支,并亲自担任领队飞赴浙江为队员加油鼓劲,结果平海渔歌获全国三等奖;去年,《平海渔歌》拍摄制作DVD,赞助者仍然是赵兴祥……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惠东渔歌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块金牌里凝聚了赵兴祥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一个人的人生要无愧于己,无愧于他人

赵兴祥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惠东县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他拥有惠东县大有利贸易有限公司、惠东县恒利实业有限公司和合作企业碧甲综合码头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数千万元的税收,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99年当选平海镇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惠州市、惠东县人大代表。2005年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事业上成功的他,在履行代表职务中也多有建树,谱写了人生新的乐章。

赵兴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各项代表活动,认真地履行代表职责,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也不遗余力。在他看来,金钱的多寡、名声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人生只有做出一番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无愧于己,无愧于他人。同样,金钱只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才能真正显示它的意义和作用。

平海古城六百多年来沉积丰厚的历史文化,薰陶了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赵兴祥对渔歌的偏爱,不但是来自少年的情结,而且是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心,更是古城文化熏陶的印记和对社会的责任。平海镇建设文化广场,他认为这是为当地人们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集会、健身、读书的好场地,是展示平海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能提高古城的文化品味。他积极参与了广场的筹建工作,还以个人的名义捐资35万元建造一条通往广场的小桥,以他属下大有利贸易公司的名义捐资75万元,在广场上建造了一栋文化馆,供人们读书、学习。县城的文化广场建设他也捐资20万元。

赵兴祥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热心公益事业的做法,社会好评如潮,也实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和当好一名人大代表的心愿,这是他人生中谱写的一曲新乐章。

 

李福泰:名副其实的广东民间歌王

200918日,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举行广东省盘古文化之乡授牌仪式暨广东省民协2009新年年会。全省400多位民间艺术家欢聚一堂,共迎新春。广东省文联领导白洁、廖曙辉、省民协主席团领导等向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歌王的李福泰等9人颁授荣誉称号。

古城的文化氛围使他从小就爱上了文学艺术

李福泰1942年出生于惠东平海,古城的文化氛围使他从小就爱上了文学艺术,读书时就喜爱音乐和文学。

1961年,19岁的李福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州军区空军指挥连当无线电教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热心参加部队文艺宣传队的业余创作,创作了10多首歌颂解放军英模、歌颂军民渔水情的歌曲,还为部队报刊写了许多新闻稿和文学作品。

1969年,李福泰转业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到县水产局工作。刚好当时惠东县大规模开发稔平半岛,组织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到港口大星山开垦荒山,植树造林。李福泰也参加了大开发。他根据当时县委的部署创作了歌曲《战天斗地乐无穷》,这首歌被印发给各机关单位和学校,在干部和师生中广泛传唱,后来被推荐参加公社文艺汇演。

年逾花甲深入渔村,全面系统记录惠东渔歌  

李福泰在县水产局开始担任渔业无线电台台长。当时平海、巽寮、港口、铁涌、稔山等地沿海渔村有数百船渔船,为了保卫海防和防御台风,每艘渔船上都安装了民用电台,但许多渔民不会使用这些设备。李福泰就随着渔船出海,教他们使用电台等设备。渔民们在劳动时都喜欢唱几句渔歌。小时候就对渔歌耳熟能详的李福泰天天听渔民唱渔歌,便把各村原生态渔歌背得滚瓜烂熟,成为惠东沿海远近驰名的渔歌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惠东沿海渔民后代纷纷弃渔从工,渔歌传唱者越来越少,濒临失传。为了保护和抢救惠东渔歌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省文化厅、文联、民协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惠东县文化部门聘请李福泰当该县抢救惠东渔歌领导小组的顾问,负责搜集、整理惠东沿海原生态渔歌。年逾花甲、已经退休的李福泰接受任务后,经常顶着烈日酷暑,冒着狂风暴雨,带着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深入各渔村,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摄影等方式,对惠东渔歌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他们围绕的主题,以大海、海浪、岩石、沙滩、渔船、渔网、渔村和渔歌为背影,整理原始渔歌素材的曲调、歌词及注释,按曲调对搜集的渔歌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合编,并形成文字记录、声像资料。在整理、综合、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分析惠东渔歌的历史起源、演变与发展、风格与特色、艺术价值,并且提出了详细的抢救对策与措施。

原生态渔歌加入伴奏,丰富了渔歌的表现力和欣赏性

李福泰在搜集整理惠东渔歌的同时,还开始对原生态渔歌进行改革创新。过去许多渔歌都是单人独唱。李福泰有一次在为女渔歌手张喜英独唱录音时,便在旁边伴唱,没想到录音效果好多了。于是,他与张喜英排练了对唱、合唱、男女声二重唱等。

《一对龙虾藏礁洲》是一首清代就开始流传的原生态渔歌。本来是男女两人的清唱,没有伴奏,比较单调。有一次练习时,李福泰尝试加入了以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等组成的伴奏,既不失其原生态的神髓,又丰富了表现力和欣赏性。后来,他们演唱的这首歌曲在2007年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中获得了金奖。今年,他们又在渔歌中加入了伴舞,使渔歌更具观赏性,更加生动活泼。

 

张喜英:湘妹子成长为渔歌手

在省民间歌会大赛上摘金揽银

200710月,张喜英与平海古城渔歌手李福泰合作的男女声原生态渔歌对唱《一对龙虾藏礁洲》和《斗歌》,在中山市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上,一下捧回两个金奖。

2008912日至14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在广州番禺区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大赛。张喜英和李福泰联合演绎的惠东渔歌对唱《渔家乐》获得金奖。张喜英演唱的渔歌《白丝丝》获得银奖。

如今,歌舞团的工作是张喜英的正职,唱渔歌则是她的兴趣。一个年轻的湘妹子,竟然能够把广东流传数百年的原生态渔歌唱红,在全国都唱出影响,这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

她与渔歌结缘,还真有一段故事。张喜英学的是民歌,在星海音乐学院,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声乐。2005年,她和朋友去惠东平海渔村游玩,听到当地的妇女用方言唱歌,虽然歌词很难懂,但旋律很优美。她一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打听得知是当地原生态的渔歌。从此,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张喜英就自己背着个包,从广州坐车来到惠东学习渔歌。

张喜英说,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民歌很大气,意境比较开阔。而渔歌是渔民在日常捕鱼劳动中所哼唱,属苦中作乐,两者既相通也有不同。张喜英的民歌基本功利于学习渔歌,她在演唱时加入了专业技巧,形成独特风格。

唱着渔歌走上世界华人艺术节领奖台

张喜英出生于湖南攸县的一个小山村,2001年毕业于株洲师范学校音乐班。2002年初,张喜英带着对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惠州市的向往,前往惠东县。起初,她在一家幼儿园教小朋友的音乐;随后,她又在一家音乐培训班当专业老师;后来,她还给当地一些中小学生当过家教,还随当地县文艺演出队到驻惠东港口部队慰问演出。张喜英把这些活动作为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作为自己冲刺音乐高等学府的战前练兵。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张喜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4年的专业学习中,她师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皮晓彩教授,从而得到了皮晓彩的悉心教诲和指点。在星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张喜英还为广东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片《台农在广东》演唱著名作曲家郑秋枫创作的主题歌《赤土情深》;参加惠州市首届声乐艺术节,荣获男女声二重唱金奖。她还在星海音乐学院举办优秀毕业生个人独唱音乐会。

惠东县是张喜英南下广东的第一站。惠东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惠东人民淳朴、热情、勤劳的美德,都给张喜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大学生活的4年时间里,她把惠东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每年寒暑假都回惠东体验生活。

2003年冬,回惠东度寒假的张喜英在平海镇认识了为振兴惠东渔歌而不懈努力的赵兴祥和李福泰。听他们介绍了惠东渔歌的悠久历史和艺术特色,并且看到了赵兴祥、李福泰作词,胡平作曲的渔歌《我的家乡好风光》:

我的家乡好风光,面向大海背靠山。古城古庙六百年,留传故事在民间……”她觉得这首渔歌抒情、大气,唱起来有一种亲切、舒展的感觉。于是虚心向赵兴祥他们学习,并在当年年底一次文艺晚会上唱了这首渔歌。此后,她以这首歌撷取了2005年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独唱银奖、2006世界华人艺术节声乐大赛广州赛区青年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20071月,张喜英被授予“20052006年度惠州市音乐成果奖”。

为学惠东渔歌,向当地渔民学习学佬话

张喜英获得了成功。但是,她深深懂得,有数百年历史的原生态惠东渔歌主要是用闽南语系的分支语种学佬话也叫福佬话演唱的。而这种地方语言,连许多惠东人都听不懂。要唱好原生态的惠东渔歌,必须攻破语言难关。

2005年开始,张喜英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深入到惠东港口新村和巽寮渔村,向渔民学习学佬话”。渔船上曾留下了她无数的脚印,沙滩边曾回响着她优美的歌声。她虚心向苏方泰学讲渔民方言,同时拜当地渔歌手苏德妹为师,专学渔歌演唱旋律和风格。她先后去渔村学习、采风40多次,访问、请教过二三十位渔民。

张喜英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到现在她也只能勉强听懂一点,对话是不会的。每次学歌都是本地的老师傅们一字一句传授,她看口型记发音。学佬话,学佬话,学到老了还不会的话。张喜英笑着说。除了学方言,张喜英表演原生态渔歌,还穿着渔民的衣服,打赤脚。这样才够真实,才有渔歌的感觉。

不过,现在张喜英演唱的渔歌多是用普通话演唱,利用一些渔歌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如果唱原生态渔歌,学佬话很少有人能听懂,不利于渔歌的传播。

20069月,她和李福泰合作的男女声对唱原生态渔歌《一对龙虾藏礁洲》,在浙江象山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中荣获三等奖。这次邀请赛包括山东长岛、浙江湖州市、江苏启东市等渔歌(号子)高手在内,共有18支队伍参加比赛。在这些代表队中,除惠东队外,其他代表队都是专业演出队,获得过国家级奖项,许多曲目还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过。200711月,张喜英与人合作的男女声对唱《斗歌》在浙江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中荣获三等奖。

 

(注:作者袁治平先生是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逝世)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