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这是个人的情怀表达和生活方式,但如果一座寺庙也有这样的气度,则别具韵味。
龙门县城高街一号万寿寺,以七星冈闿阳冈余脉为靠山,坐西向东,门向庙前街,旁有席街、龙江街、饼街、卖箩街等老街,车马喧闹、人烟密集之地,古寺庙栖身其间,闹中取静,慧觉通明。
让人寻味的是,此处原为龙门古城东廓、关帝庙所在地,万寿寺原在龙门城西门外。万寿寺景“祝圣昙花”位列龙门古八景之一,而关帝庙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几乎与龙门建县时间同步,城西万寿寺为何位移至东廓关帝庙?
关帝庙:龙门最古的寺庙之一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龙门古时寺庙众多,城西与城东更是寺庙林立。位于龙门东廓的关帝庙,建于明弘治十二年,是龙门有资料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关帝,即民间信仰的三国武将关羽,也被称为关公、武帝,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武勇绝伦,平定西蜀,督师荆州,曾经大破曹军,忠义大节为历代景仰。始于汉代的关帝信仰后来渐渐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关帝首先是道教中的神仙,在儒家中则称为关圣帝君,佛教则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
佛、儒、道三家都有地位,关帝信仰可谓根基深厚。在古代龙门,除了东廓有关帝庙,龙门城内学前街也有武帝庙,只不过,城内武帝庙的名气远没有东廓关帝庙大。东廓关帝庙,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县城内外全图”标注为“关王庙”、背靠龙门城墙,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则标注为“武庙”、“武庙”前面还有“戏台”,附近是纵横交错的城外街道,可以看出,关帝庙在县城群众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座几乎与龙门同岁的古庙,在清朝几度重修,分别为清乾隆七年、五十三年和道光十八年,都是由时任知县重修。
自元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像汉民一样供奉关帝,元朝的皇帝曾经两次封谥关羽,到了清代,皇帝给关羽的地位不断加码,先后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谥关羽,最长的封号甚至长达26字,关羽的“神格”达到了巅峰。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称关帝庙“(顺治元年定)五月十三日,(雍正三年定)岁春秋仲月诹吉”说的就是清代关帝信仰越来越隆重的情况。
民国4年(1915年),政府颁发规定,在关帝庙增祀宋岳忠武王,称为关岳庙,正殿曰“武成殿”,以张飞、赵云等二十四人配祀,在农历春分、秋分后第一个戊日,由地方文武官员致祭。到1967年,该庙关公神像被毁,庙内结构也有改动,渐渐荒废。
万寿寺:龙门古八景之一
在东廓关帝庙演变的漫长岁月长河中,城西万寿寺也上演着自己的故事。
万寿寺,又名祝圣寺,在城西门外,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李万宁建。万寿寺与龙门城墙一河之隔,修建有万寿寺桥方便行人,后该桥于崇祯五年(1632年)坍塌,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僧道募修。
龙门城西,自古寺庙林立,万寿寺右有天后宫,寺左有观音庙,寺后有玄妙观,附近还有四圣宫等,香火袅袅,四季不绝。
不过,这寺庙丛林中,只有万寿寺成为一邑名胜。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称该寺,“重阴绿树,曲径通幽。寺前桥头碧潭深映,月皓风清之际,溪声松籁,冷天钟梵,令人尘心顿豁。”“祝圣昙花”由此成为龙门古八景之一。
万寿寺香火颇盛,僧侣众多。明清两代,龙门人礼佛热情甚高,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日,寺庙僧人作浴佛汤,信徒争赴斋会,索汤以饮。浴佛节可谓城中盛事,晚清李寿田在《龙门竹枝词》描写到,“浴佛良辰饮佛汤,群趋梵宇礼空王;个依别有心中事,默祷虔烧一炷香。”
到了20世纪初,万寿寺的佛像被毁坏,庙宇荒废,龙门县城的贤达倡议在此设学校。1929年,龙门中学前身、龙门县高等学堂正式创办,万寿寺原址,成为文教用地至今。
古庙与古寺相融而生
关帝庙与万寿寺均命途多舛,在多年之前,谁也没有想到,它们会在一起。或许是出于对龙门两大寺庙的缅怀,或许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重识,1998年,关帝庙旧址辟为万寿寺,关帝神像禅让,佛陀塑像居中,万寿寺就此异地重生。
重新归来的万寿寺,逐渐扩大了规模,香火颇盛,前后殿置佛像,关帝神像从旁配祀,这对信众来说,并没有违和感,毕竟,关二哥也是的佛教护法神。
现在的万寿寺,虽然立面和内部墙体,都铺设有现代瓷砖,但从局部细看,隐约还能看到清代道光年间关帝庙重修的风貌。
万寿寺为封火山墙、硬山顶,门前台阶和围栏都是花岗岩,古朴厚重,大门前厅立两条花岗岩石方柱,左右两柱分别正面阴刻“浩气常伸亘天地古今而立”、“鸿名不朽与日星河岳为昭”,左柱内侧阴刻“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仲冬谷旦”,右柱内侧阴刻“沐恩顺邑众信弟子敬奉”。两条门柱,仿佛在告诉世人,此寺曾是关帝庙堂。该寺庙为三进三开间,通面阔约15米,通进深约22米,占地约330平方米,前后殿之间为天井,地铺青砖和方砖,古香古色。
由于关帝庙和万寿寺历史悠久,在龙门地区内属罕见,成为研究龙门寺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2003年,新万寿寺被列为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红棉与菩提相遇
今万寿寺所在的高街,是龙门县城老街的主要街道,原关帝庙周围有很多民居,交通方便,县城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善男信女经常到庙里祈福,庙门前的道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久而久之,形成庙前街。庙前街不长,只有几十米,建筑物绝大部分都是新修建的房屋,清代建筑已难寻见,只是偶见几间民国建筑透露出缕缕旧韵。
由于龙门城墙在民国时期拆毁,原本背靠城墙的关帝庙在辟为万寿寺时,进行了扩建,使得今万寿寺的庙宇,有些就在城墙旧址上,有些甚至延伸到了旧时城内的闿阳冈山坡上,因此,新万寿寺拥有依山而建的格调。
万寿寺里,香火鼎盛,有信众甚至不远千里,顶着烈日或者冒雨到此礼佛。站在万寿寺新建的较高建筑眺望,龙门县城东郊一览无遗,新旧建筑交错,再往远处眺望,“暖暖远人村,依依稀里烟”,一派陶渊明笔下的魏晋乡韵。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万寿寺,有一棵古木棉树,从地表挺拔至四五层楼高,与庙堂为伴,每年春季,红棉盛放,异常壮观。古木棉树没有标明栽种时间,但看其粗壮的躯干,有可能是当年建关帝庙时栽下的。木棉树上,已经有榕树、菩提树苗寄生,寺僧美其名曰“合和树”。
更为神奇的是栽于闿阳冈山坡的菩提树。10多年前,万寿寺现任住持释心廉到印度释迦牟尼修道成佛的菩提树下,撷取一根幼枝带回龙门,在其悉心栽种,该树长势喜人,如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寺僧又放置佛陀坐禅塑像于菩提树下,与下方三十三观音池连成一体,犹如一个露天参禅佛坛,曲水流觞,莲花点点,让人恍惚间窥见了龙门古八景中“祝圣昙花”的妙境。
如果说生于龙门古城根下的本土红棉是关公忠烈的热血,那么,从印度飞来的菩提,则是天地禅机的蔓延,奇特的是,它们相遇在龙门,见证一座古庙与古寺的交融与新生。
(原载龙门县档案局的微信公众号“龙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