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生过程中的必然规律,不足为奇。随着时代的变迁,受政治因素影响、经济地位好坏、周围环境的局限,人们对择偶条件的趋向亦随之千变万化,光怪陆离,随波逐流,各有所好,各取所需,真是人生百态,无奇不有。现据笔者收集资料,将解放前后(1930年至1978年)惠城男女青年择偶条件的变化概况,粗略整理如下。
(一)父母作主选媳婿,门当户对排在前
解放前,由于长期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儿女们的婚姻大事,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形式而定。父母为儿女讨媳妇、找婆家时,往往把门弟观念摆在首位,要求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相上下。在当时的世俗观念中,一个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决不会挑选贫困人家的子弟成亲;同样,官宦豪门富商的公子少爷,亦不可能娶个穷苦人家的女儿为妻。至于那些家境清贫的人们,虽然亦想找个富裕人家对亲,希望从中可以得到某些好处,但又怕高攀不起,遭人歧视和受气。总而言之“门当户对”、穷对穷、富对富,乃当年做父母的为儿女择偶首选条件。
(二)相传“矮婆多仔生”,传宗接代最理想
据惠城老一辈长者回忆:自古以来,曾流行着这样一种传说“矮婆多仔生”。喻指身材矮小的女人,因其体型粗壮、盆股宽大,利于生育之意。民国期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封建传统观念相当严重,那些抱孙心切的公婆们、尤其是对于数代单传的家庭,在讨儿媳妇时,总是希望把她娶过门后能早生贵子、儿孙满堂,以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因此,在那个半封建社会年代里,人们在为儿子物色媳妇对象时,往往倾向于那些身材矮细、体型粗壮的女子,作为首选条件之一,期望其家族血统延绵不绝,其次才考虑其他方面情况。而对那些身材高瘦、体质较弱的,纵使其他方面条件较好,亦不受欢迎。
(三)解放以后时代变,男女自由找对象
1949年10月中旬惠州宣告解放。在解放初期,人们的封建礼教旧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占据着统治地位,很多家长仍坚持为自己儿女婚事包办代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废除封建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全国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改善提高,对过去的包办婚姻发起巨大的冲击,家长们的旧传统观念亦有所转变,男女青年从此才真正获得自由选择对象的权利,物色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红粉佳人”。至于择偶条件的要求如何,则因人而异,各有所求,各取所需,只要双方满意,便可喜结良缘。
(四)工农干部最吃香,其他阶层慎思量
解放以后,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如镇反、清匪反霸、“三反、五反”、土改、私营工商业改造及反右派斗争等等。在那个年代,男女青年选择对象时,首先考虑政治因素及家庭成分出身。对党团员及贫苦家庭出身的工农干部,成为首选对象。而对其他阶层出身的人们,则慎重考虑,尤其是对那些出身剥削家庭的子女,即使其家境富裕、其本人工作单位、工作表现、文化素质、个人品性及身体容貌等方面条件均不错,但由于担心社会关系的诛连,因而也会敬而远之,难以结合。相反,对那些出身工农的干部职工,虽然其他方面条件稍有不足之处,亦往往容易撮合,很快便水到渠成结为夫妇。
(五)转业军人工资高,好食好住不用愁
惠州解放时,大批解放军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地方建设,为巩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这批部队干部中有不少人员因地方建设的需要,先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核心力量,并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批转业军官,刚解放时全部实行供给制,其伙食费、服装鞋袜、被帐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均全部由国家免费配给,并按职务级别高低发给个人部份现金生活津贴。至53年工资改革全部改为薪给制,因他们参队时间较早、军龄长,有的并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相对来说,其工资级别待遇比地方干部待遇较为优越,而且每人还可领取一笔较大金额的转业费。经济条件改变后,其中那些未婚青年军官,随着年龄的增长,纷纷准备物色对象成家。因此,这批转业军人便自然成为惠州城内不少女青年追求的偶像。有的是仰慕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们结合成家后,大都能和睦相处,家庭幸福;但也有些人动机不纯,贪图其工资待遇较高,并分配有宿舍,结婚以后衣食住行不用愁,可以坐享其成,过上安逸的生活。在当年,惠州城内曾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好食懒做嫁大军,转到东北闹离婚”。喻指某些女子与转业军人结婚时的动机就是为了贪图生活享受,根本没有爱情基础。婚后不久,其丈夫可能因身体健康情况欠佳或南方气候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申请复员返回东北原籍定居。女方随夫去到东北后,因其丈夫经济状况改变,经不起困难考验而闹离婚的,当然这仅是个别现象而已。
(六)知识分子“臭老九”,追求“女仔”遭摇首
在1956年全国开展一场反右派斗争。当年很多中、青年知识分子,平时喜欢评论社会上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阴暗面,过多评头品足。有的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提拔重用心怀不满;有的认为自己博学多才,目空一切,看不起工农兵干部,闹不团结……。结果运动一来,便乘机大发牢骚,大放厥词。到头来便成了众矢之的,惹祸上身,划为“右派分子”。在反右以后的其他政治运动中,有些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成为重点审查、批判对象,俗称“老运动员”。这些现象与其家庭成份、社会出身、历史背景亦有一定的关系与影响。自反右以后,人们对知识分子似乎存有偏见,被戏称为“臭老九”,不敢过多与其接近,怕受诛连。而很多女青年在择偶时,对知识分子则“谈虎色变”,避之则吉。即使对方其他各方面条件均不错,但心有余悸而拒之门外。所以,当年有不少知识分子干部,年过三四十岁还是过着“王老五”式的生活,单身独居,为找不到伴侣而烦恼。最后只能降低要求互相迁就,草率成亲,抱怨终生。
(七)有人仰慕“三件宝”,有人想嫁“南风窗”
在上一世纪50年代末期至“文革”中期,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物质非常缺乏,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油肉食、针棉织品、衣服布疋等等,均由国家定量凭证供应。那时候惠州民间流行着两句民谣:“惠州‘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喻指从事这三种行业的人(大多数是男性),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工作条件,给别人方便“走后门”、自己亦可从中“捞一把”,通过投桃报李、取得回报的好处,增加额外收入,改善生活,乃当年人们相当仰慕的职业。因此,亦成为当时某些女青年择偶首选条件之一,并风行一时。
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惠州附近城乡中有些青年男女由于经受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向往香港的繁华生活方式,曾一度掀起偷渡之风。其中大部分人均以失败告终,受到群众的批判。但亦有少数人侥幸顺利到达彼岸。他们到港后大都靠出卖体力劳动打工为生,日子并不富裕,只能通过节衣缩食积蓄点钱,不时寄回一些财物、食品接济在大陆家中亲人。当其亲人收到这些财物后,犹如雪中送炭,生活得以改善。当年人们对这些有香港外援关系者称为“南风窗”。昔日这些有海外关系的子女,虽然超过结婚年龄,亦因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遭人歧视,欲想找对象成亲,是相当困难的。但由于他们后来有外汇收入,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摇身一变,反而成为某些贪图生活享受者择偶追求目标,吃香一时,令人感叹万分。
(八)村女都想嫁城市,希望日后“农转非”
根据过去习俗,农村中的男女青年谈婚论嫁,一般都是在附近农村中择偶成亲。但在解放后的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惠城附近农村中,如文头岭、鹅步角、大湖溪、河南岸、水北望江等乡村因地势低洼,水利工程设施不过关,经常遭遇水旱灾害袭击,农业生产没有保障,或因人多田地少,以致长期以来粮食不过关,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吃粥及杂粮度日,生活比较贫困。为此,当地的一些女青年为了摆脱此一困境,便想方设法往惠州城内寻找对象,即使对方是离异或丧偶者,年龄差距较大,或身体残疾、或家庭成份较差,或因其他政治因素影响而未婚者,亦不予计较。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结婚以后经过若干时期,总有一天可以将自己的农业户口划入城市中去,享受国家粮油肉食供应,过上温饱的日子。所以在那个年代里,惠州城内有些残疾青年、中年离异、丧偶、需再婚者、或因家庭出身、个人历史问题等原因,以致长期找不到妻室的男性,亦顺利地找到附近农村中十八九岁的女子为妻,成家立室。经过若干年后,党的户籍政策有所放宽,这些村女梦寐以求的“农转非”愿望,终于如愿以偿。相对来说,这些困难地区农村中的男青年,要想找对象成家立室,更是难上加难了。
(九)贪图荣华享富贵,当个“二奶”又何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改革开放,争取更多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同胞)到国内投资办厂,对外商在国内兴办企业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及措施,吸引了很多港商台商前来惠城投资兴办“三资”企业(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来料加工工厂,招聘了大批员工生产,尤以青年女工居多数。与此同时,由于生产需要,急需购买大批土地,大兴土木新建厂房,因此,当年很快在城内掀起一场大炒地皮的高潮。有的人一夜之间因转手炒买炒卖地皮获得巨额暴利,成了百万富翁。在这些外商老板及炒地皮的暴发户中,某些人因手上有钱,蜕化变质,虽然家有妻儿子女,但却贪新忘旧,利用金钱引诱,金屋藏娇,玩弄女性,为所欲为。而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年青少女,看见他们住的是高楼大厦,坐的是名牌小车,食的是宾馆酒吧,穿的是高档服饰,内心仰慕到五体投地。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贪图个人生活享受,有的明知对方早已成家立室,或年过半百,亦不惜成为第三者横刀夺爱,破坏他人家庭幸福,竟主动投怀送抱,心甘情愿做别人的“二奶”、情妇而被包养起来。由于男女双方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因而亦酿成了不少家庭悲剧,后患无穷。
(十)因为没有“安乐窝”,要找对象困难多
惠州这座古城,原来面积较小,人口不多,解放后随着国家建设形势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虽然国家花了不少资金,建设了一大批职工集体宿舍,仍然是供不应求。在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干部职工住房困难的矛盾相当突出。在那个年代,男女青年找对象时,首先就要调查了解对方是否分配有住房宿舍或私有房产,是否有个“二人世界”的“安乐窝”。如住房问题能够解决,才开始投入感情发展下去。否则便另行物色其他人选。在当年,住房宽敞的男青年,欲找伴侣,真是易如反掌,招之即来;而那些一家数口住房面积仅有一、二十平方米的困难户,即使其儿子到了“而立”之年,往往因住房解决不了,亦无女友问津,唯有望“妞”兴叹、耐心等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