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再说惠州知府张联桂的“梁化行”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3-04-30 11:58:17

 

 

清光绪四年1878孟夏,新调任惠州知府的张联桂,发现本州岁饥民贫,弱肉强食,所在多盗”,问题多多。为此,他选点考察,“故地”惠州府衙掌门人的身份,对“祖地”梁化进行调查,深入了解社会民情。在梁化之行中,将目睹耳闻到的梁化现状,诉诸文字,以诗歌的形式予以表达,形成《梁化行》一诗。诗中,反映了当时梁化尚武、好斗、多盗、愚蠢贫窭的社会现象,表达了知府诗人触景怜悯之情,并寄予日后四郊成乐土”的深情厚望。

 

一、梁化的“尚武”何其兴

张联桂写的《梁化行》一诗中,可窥视出梁化这块惠州经久的“祖地”,当时凸显的一些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民俗风尚。其中“禾稼久不登,习尚多好武”诗句,揭示了当时梁化的一种社会现状和习俗——习尚多好武。

史载,秦时五岭以南为陆梁地,意为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有力量的人)亦指民住山陆而强梁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发诸亡人、赘婿、贾人略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从字义上分解,“梁”者,意即陆梁、山梁(地面形成的高耸部分),“化”者,意谓开化也。很明显,梁化,即表示“陆梁”“山梁”已被开化。也就是说,梁化在秦皇挥师南下兵屯此“山梁”之地时始从洪荒冥顽中被开而化之。司马贞《史记索隐》:“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史记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陆梁。梁化从春秋战国到隋朝,历经“邦—县—郡”的变迁。

此之后,虽梁化“邦国”解体,“县”徙“郡”废,几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但植根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梁化客家人,一直秉承“强梁勇悍”遗风和开化尚武精神,历代都有好义练武习俗,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市井办起了不少客家拳馆,并先后涌现出十几个武举人。因此,至清光绪时,惠州府知府张联桂的习尚多好武” 的诗句,是对梁化“尚武”的流习和现状的真实写照。

梁化的习尚武术,源之民间,流传古今。尤其是明清时期,梁化民间的武术拳馆众多,武术流派各异,其中衍传至今较为知名的龙形拳武术(麒麟狮)、蓝氏集艺馆(斗牛狮)武术、胡法旺公武艺等武术世家和流派。

 

梁化龙形拳武艺(麒麟狮

梁化龙形拳创建于清咸丰年间,150多年历史,比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早10多年,至今传承八代弟子。龙形拳源于少林,在广东由福建少林宗师黄连矫始传,由梁化林合首创的一种拳。清咸丰年间,梁化圩人林合1831~1908),先后师从南少林避难还俗和尚师父黄连矫和罗浮山华首台广进禅师,在继承两位大师传授的基础上,自创了龙形拳,创办了拳馆。龙形拳拳术刀法棍法为武艺,以舞麒麟狮为特色,在梁化各村都有弟子,并设有练武场馆。林合继承创始的龙形拳,经徒弟秦程九、林庆元及再传弟子林耀桂发扬光大,过去在东江一带乃至广东均享有盛誉,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2010年,梁化镇被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龙形拳之乡”。有趣的是,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作“梁化之行”时,正值梁化武馆群立、龙形拳初创后兴盛之时。林合与张联桂知府也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人,两人相差仅7岁。因此,知府这次行走梁化,对梁化的“尚武”习俗是耳濡目染,了如指掌。

 

图片1.jpg 

 

图片2.jpg

 

梁化龙形拳学练和舞狮(上下图)

 

 

梁化蓝氏集艺馆武艺(斗牛狮)

梁化蓝氏集艺馆创建于梁化光长村蓝屋,已有300多年历史集艺馆主要以舞斗牛狮和拳法为特色,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舞狮表演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始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光绪年间,经过不断发展、衍变,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套路成为当地有名的传统武艺和斗牛狮表演技艺。2015年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还参加了广东(佛山)非遗周活动的表演

 

 图片3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参加2018广东(佛山)非遗周活动的表演.jpg

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参加2018广东(佛山)非遗周活动的表演

 

 

梁化星湖水联胡法旺公后世武艺

胡法旺公于明皇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丰顺,永乐初年移居长乐(五华县)。胡法旺前往江苏省句容县茅山学法得其精术归来后任职于当地。由于胡法旺道法精深德高义重佑族福民,受后世崇敬膜拜聚居于梁化星湖水联村的胡法旺后人,于乾隆年间建起了胡法旺公祠,供奉五世祖胡法旺公。宗写着:法师威灵扶弟子旺公武艺授门徒胡法旺公后世得其道法精传,尤其是“神功”武术,过去在坊间广为流传。梁化星湖水联村胡姓人家,每年都在胡法旺公祠举行隆重的集中庆祖祭祀活动,外乡白花联丰、平山鹤楼等地的宗亲也派人家参加。活动除祭拜外,还表演“神功”武术,技艺精湛,令人称叹。

 

图片4星湖水联胡法旺后裔武艺表演.jpg 

星湖水联胡法旺后裔武艺表演

 

梁化“尚武”兴盛的体现,除办馆习武传艺舞狮外,练武之人争考武举,中举之佼佼者不乏其人,闻名四方。

据史志记载,清代梁化共考取武举人9人(黎光村7人,马安岭村1人,石屋寮村1人),占全县武举人总数的64.3%。而更为称奇的是,黎光村其中一家的黄氏父子兄弟分别考中武举人的就有5人,可称得上是“武魁之家”,实属罕见

 

梁化清代武举人一览表

姓名

籍贯

中举时间

排名

官职

现存文物

史志记载

备注

钟龙超

晨光六队

清道光十五年

32

都閫府都司(四品武官)

都閫府牌匾、墓碑、旗杆石基、长剑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漏记

武魁牌匾失踪

陈英扬

黎光十一队

清嘉庆年间

176

两广提粮督官

武举人旗杆石基、陈母墓碑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武魁牌匾失踪

黄佩清

黎光三队

清同治九年

70

待查

武魁牌匾(图片)、隆恩颁凤诰石碑、练武石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武魁牌匾2014年失踪

黄锦清

黎光三队

清同治十二年

32

待查

隆恩颁凤诰石碑、练武石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武魁牌匾失踪

 

黄镇清

黎光三队

清光绪二年

7

潮州知州

兄弟同科和丙子科举人牌匾、隆恩颁凤诰石碑、练武石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武魁牌匾失踪

黄桂清

黎光三队

清光绪二年

64

待查

兄弟同科和丙子科举人牌匾、隆恩颁凤诰石碑、练武石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武魁牌匾失踪

黄俊高

黎光三队

清光绪二十三年

52

待查

武魁牌匾、隆恩颁凤诰石碑、练武石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武魁牌匾挂于祠堂

周冠臣

马安岭四角楼

清道光

待查

待查

铁制大关刀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陈冯宾和陈豆米

石屋寮

清乾隆

待查

待查

待查

惠东县志、梁化镇志记载

 

    注:黎光与晨光原是一个村,原名字亦称黎光村(乡);现存文物“隆恩颁凤诰”石碑与“练武石”系黄家5位武举人共同拥有。

 

图片5 清光绪黄俊高武魁牌匾.jpg 

清光绪黄俊高武魁牌匾

 

 

 

二、梁化的“绿林”何其雄

“更有绿林雄,水陆劫行贾。一呼集饥乌,千百分队伍。乘夜踞碉楼,得钱市酒脯。” 此为知府描绘当时梁化绿林雄起、强盗横行、行劫成风现状的诗句。作者于诗行间中还插有语句补叙:“民情浮动,一闻发财,随行者甚众。被获到官,并不能详悉姓名,但分总旗、散旗,若干人而已,村民以砖石造楼御盗,名曰碉楼,每为盗袭踞。”补叙进一步揭示当时梁化的乱象:随盗亦盗从行者多,民众虽筑碉楼御盗,但常被攻破照样行盗等,语出无奈。强调了民情浮动、社会混乱现象之严重。

梁化地处岭南,为紫金、惠阳、惠东三县交会之地, 古代分别有三大险坳(蕉船坳、山角坳、白泥坳)分处于这三大交汇出口处,分别扼守着通往惠州和广州城邑、紫金和龙川北部山区以及海丰和揭阳粤东沿海的要冲。梁化四周环山,中部为盆地北部和东部为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属莲花山脉的延伸,鸡笼山(归化山)、坪天嶂、石人嶂连成一片,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南部和西部大都为小山矮岭,丘陵起伏,其中最大的山峰是紧邻西出惠州坳口(山角坳)的白面石山。梁化山坳崎岖,关隘险要,造就了梁化易出难进、易守难攻的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与此同时,梁化中部盆地广阔,土地肥沃,靠近横沥的东江和平山的西枝江,境内支流繁多,水网交错,自然资源丰富,传统上是农耕的丰腴之地。 因此,梁化也自然惹来了各路“绿林”的青睐。

从梁化的历史和传统分析,也具有潜在和延续发展的因素。秦代在梁化建县、南梁在梁化建郡,略陆梁地,平蛮建政,不间断地在梁化延续了800多年的县郡建制,成为东江流域和岭东地区的政治中心。虽然古代“强梁勇悍”的梁化人,被收服“归化”,但“强梁”传统仍在,“勇悍”之风犹存。因此,梁化“绿林”的雄起,亦自然秉承古代陆梁人繁衍发展的传统,具有勇悍、恃强、敢为、反叛的特性。古代的绿林”,有的是指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聚众闹事、对抗官府的群盗股匪;有的也指那些聚集山林劫富济贫集体反抗统治阶级的人们,民间称为绿林好汉”。很明显,张联桂知府在《梁化行》一诗中,所描述的是前一种的“绿林”。

梁化是古代缚娄人聚居的中心,亦是“缚娄国”的所在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缚娄人居住地置傅罗县,隶南海郡,县治在梁化屯(今惠东县梁化镇)”《惠州市志》)。梁化早期的缚娄人”,为古代越族人,俗称“南蛮子”“夷蛮人”,亦属百越之土著民族。《隋书—列传第四十七》指出了南蛮人的特点:“南蛮,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广东通史》记载:“俚人随山洞而椟(以山洞为家),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互相抢夺),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中原人往来。”

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其间,随着中原汉人徙移岭南,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因此,所谓俚人(俚僚),即为古代百越之土著民族后裔之泛称。

在梁化,早期的缚娄人”与汉后的“俚僚人”虽出现时间不同,但同属百越之土著民族族系。从南朝梁时梁化建郡至隋初,梁化的俚僚部落已成为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有名的少数民族部落之一。《隋书》记载了梁化的部落首领邓马头,是广东的三大“俚帅”之一。从中可证明,梁化先秦的“缚娄”与汉后“俚僚”的关系,实质是百越土著民族的变化发展关系,同样也印证了集聚于梁化的“缚娄人”到“俚僚人”的嬗变关系。

据载,先后聚居于梁化的“缚娄人”“俚僚人”,都有“各为雄长”“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的共性。浅显地说,就是具有各占山头、各事其主、恃强凌弱、勇悍争斗、盗抢犯科等的习性特征。亦蛮亦盗,亦亦盗。这种习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相沿赓续,并与各个时期的外迁定居梁化的移民交汇相融,形成共性,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和民风。当然,“部落”不等于“绿林”,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就“绿林”而言,也有“绿林好汉”和“绿林强盗”之分。惠州知府张联桂所指的“绿林”,着重说的是后面一种。

张联桂在《梁化行》诗中描绘“祖地”梁化的“绿林雄”“水陆劫”的现象,也是“故地”惠州的普遍现象,诗的小序提到“调守惠州……所在多盗”,所指乃为惠州全境。就梁化而言,也是由来已久,尤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更为突出。

早在乾隆年间,惠州府归善县官员曾就梁化叶屋楼及邻村流行的悍丐偷盗”“结队强讨”的严重社会现象,颁发告示。当地把告示刻于碑石上,立竖于村中,至今仍在。告示中指出了当地“近有一种强悍乞丐,三五成群,日游井里,藉乞丐为名,一遇无人察觉则偷鸡盗犬,收窃衣物……逞强讨乞,任意苛求”的社会问题。严肃明示:“此示仰各乞丐等疯瞽知悉,嗣后务须守分,年壮者觅工度日,老疾者速归寮院,不得三五成群,恃强硬索,更不得藉丐为名,偷盗鸡犬,盗收衣物,以及探路引窃。否则将立即扭赴本县,以凭重究”。此告示落款时间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比光绪四年(1878)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时作梁化之行足足早了104年。

 

 图片6 清乾隆期间刻立的梁化叶屋寮防盗告示石碑.jpg

清乾隆期间刻立的梁化叶屋寮防盗告示石碑

 

到了民国时期,内战频仍,兵荒马乱。梁化匪盗之“绿林”雄风不减。试举一例笔者原撰写《风雨历练 忠心向党》一文前,采访了当时年达95岁的老党员周业俊,从中了解到,周业俊出生于1925年,就在这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匪首刘绍锦纠集土匪200多人,洗劫梁化墟,拉伕近200人,抢走大批财物。11岁那年(1936年),一天晚上3个蒙面的劫匪带着枪,闯进小业俊的家抢掠一番,婆婆上前拦了一下,没说几句就给匪徒打死了。伯父叫小业俊赶紧离家出去躲避。于是,年少的周业俊离开了家,走上了流浪他乡的生活之路———管中窥豹,可见那时匪盗猖獗

直至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全面开展清匪反霸斗争,梁化也同其他地方一样,给匪霸强盗以沉重打击,终于摧毁了当地匪盗之团伙,横扫了“绿林”之遗风。特别是在土改中,任广东省土改工作团团长、党组书记的红军女杰李坚真,19511952年亲自驻点梁化区石黎乡近两年,食住于黎光村土改根子钟花的家,亲自抓点指导土改清匪反霸工作。梁化的黎光村,俗称“雷公岭”,正处于梁化三大出口险坳之一的山角坳。过去匪盗横行,依托险坳,打劫来往商贾。黎光村的周边乡村包括石屋察、齐眉塘等乃至各个㘭口,偷盗打劫亦很严重。清乾隆期间刻立防盗告示石碑的叶屋寮村,就是黎光村的邻村。省土改工作团团长李坚真亲自在梁化驻点抓点,也恰恰证明了梁化境域过去问题严重和清匪反霸之重要。

 

三、梁化的“此邦”何其窭

张联桂写的《梁化行》诗作,所体现的第三个突出问题就是“贫穷”。诗的小序开头就说“调守惠州”“岁饥民贫”。指的也是惠州全境民生社会现象。在当时,从根本上来说,贫穷是一切问题的原因。俗话说,富贵生淫欲,贫穷起盗心。再深入“祖地”梁化调查,确实如此:“岭南财富区,此邦实贫窭同时也点明造成此邦贫窭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兵燹既屡经,岁岁伤淫雨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翻开历史的日记,有例为证。下面是节录惠东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惠东大事记》的记载:

——同治九年(1870年)冬归善县境蝗虫成灾,数日而没,稻禾遭损无数。(注:时间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前8年);

——同治十年(1871年)春 干旱,早稻歉收;夏历六月,大水,东江水位比甲子年仅低一尺;七、八月又涨水2次;冬十月,刮大风,庄稼受损,晚稻失收。(注:时间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前7年);

——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惠州辖区闹大饥荒 。(注:时间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前6年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 外地人余得萌串联平山、马鞍等地党徒,准备在平潭合山门揭竽起义,事因泄密,余得萌被捕杀而党徒溃散。(注:时间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前2年);

——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二十一日 稔山“三点会”聚众数千人,抗拒军官。惠州的副将王荣武、参将范帮达带队前往查办,历战受伤,2人均智举职,留营效力。知县邹之麟未能预防,被撤职。(注:时间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后6年)。

另《梁化镇志》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初十,地震。(注:时间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前4年)。

以上的记载,均为张联桂调任惠州知府前后不久的一段时间,惠东境内发生的主要大事。可见那个时期,无论“故地”惠州或“祖地”梁化,一样的天灾人祸、官府无能、民生凋敝。对此,新到任的惠州知府“忍痛于心”,连声慨叹,同时亦发出“百年当复睹”的良好寄望。然而,笔者推测,张联桂知府的梁化之行,仅将所了解的实况和自己的感受赋诗《梁化行》予以表达,而实际上,作为一州之官,守土有责,其在任时定是脚踏实地,认真履责,尽力而为,运筹解难。虽无力回天,亦可有一定绩效。这从其往后的仕途便可印证,虽不致大富大贵,但却一路平稳,逐步高升。他离任惠州知府之后,接着先后任过广东潮州府知府、湖北分巡荆宜施兵备道道员、广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官至广西巡抚期间,任上促成签订《中法桂越条约》,成为一个清正勤能的爱国疆吏。

一百四十多年前,“故地”惠州的“岁饥民贫”和“祖地”梁化的“此邦实贫窭” ,知府诗人张联桂所目睹而描绘的贫穷落后境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星移斗转,浴火重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远超出了知府诗人的想象。就“祖地”梁化来说,更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焕然一新。

近年来,梁化逐步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副中心、特色农业村为节点的“一主一副多节点”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以惠东县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为引领,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走实农业强镇之路。精心谋划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全面梳理镇域内特色资源,串点连线、连线成片,计划打造风貌提升综合示范带、产业升级示范带、乡村旅游示范带等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围绕示范带沿线风貌提升、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谋划16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全面提升镇村风貌,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充分挖掘和融合镇内丰富的绿色、红色、古色三色资源,构建生态康养、休闲体验、科普观光等农业旅游业态,打造集多元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镇。今年,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公示公告》,梁化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图片7丰腴之地 田园风光.jpg 

丰腴之地 田园风光

 

作为惠州建制发展之源、人文历史之祖的梁化,走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迎来了新时代的美好今天。相信“祖地”明天更具魅力、人民更加幸福祥和……

文末,借自《羊城晚报·惠州文脉》的一篇《风物千年古郡凝文史富矿,梁化旧邦释时代活力》中记载的一段话,作为笔者本文的结束语:“梁化旧邦历史厚重 名郡古县文脉悠长……等你两千年,洒汗水、献真情、耕耘天地间……近日,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发布乡村振兴主题原创歌曲《等你两千年》。据介绍,歌曲融入了流行音乐元素,运用“客家中国风”的说唱风格,唱出了梁化跨越2000年的古今变迁,呈现出新时代下活力四射的魅力乡镇。”

 

 图片8“祖地”新貌——梁化图景.jpg

“祖地”新貌——梁化图景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