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南临大亚湾,毗邻香港,西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东莞市接壤。全区总面积有1184平方公里(含澳头、霞涌),户籍人口35.5万,海岸线长 惠阳区客家人的先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中原南迁到闽、粤、赣地区,几经辗转来到惠阳沿海一带安居落户,各姓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拓惠阳区这块热土。千百年来,生长在这片热土的客家人创造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其中包括乡土文化和建筑文化,这些乡土文化和建筑文化从劳动中来,非常丰富多彩又极具浓厚的人情味,象客家围陇屋就是十分典型的建筑,其中隐含深厚的历史文化。 惠阳源远流长。据载,秋长蒋田南阳世居叶氏先祖叶裕于南宋祥兴五年(1279年)带着全家从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惠州城区河南岸大塘村,尔后又迁至归善县淡水上淮蒋田约保(即蒋田南阳世居)定居落户。西瑚村方姓和埔梓老围李姓先祖均是于明朝中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西瑚和埔梓老围定居落户。其它乡(镇)、村居民的先祖95%均是明末清初从闽、粤、赣边区迁徙到惠阳各地安居落户,千百年来,各姓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拓惠阳这块热土,是他们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创建出一幢幢具有岭南特色的大型客家围陇屋。据普查,惠阳区有大小客家围屋上百幢,至今保持比较完好并列入惠州市市级保护的客家围屋有40多幢,其中秋长镇有30多幢,其余的分布在淡水、镇隆、良井等乡镇中。这些静卧在奇山绿水中的客家围屋城堡,是先辈按风水、族居、防御和养生为一体所建造的,从结构形式上有四角雕楼围陇屋、马蹄型围陇屋和回字型的八阁雕楼围屋,还有别具一格按山溪流水方向的船形而又三姓同住同一祠堂的客家围陇屋(秋长象岭村秋溪围)。这些围屋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择地和坐势讲究风水,大部分围屋依山旁水,所谓“山管丁水管财,财丁两旺也”。这些城堡式的客家围屋几乎都是同一姓氏的一个家族居住。 客家城墙式的围屋不但布局合理,在大型围屋中庭院布局中具有九厅十八井,阳光充足,紫气常临,居住舒适,而且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在四进或三进包心厅堂和祠堂的木质梁柱结构非常严谨坚固,穿梁或抬梁、掉手或雀替槎柁檐板精雕细刻着各种飞禽走兽、花鸟瓜果栩栩如生,如同一个美景如画的田园山庄。厅堂墙壁上画着各种诗情画意的八仙过海、缚子上朝、英雄独立和雪夜苦读等古香古色甚富神韵,是一座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客家古建筑城堡式的围屋。梁柱也很讲究,有的是整根柱都是用大理石凿成四方型或圆型,柱的底座有莲花形或腰鼓形或棱方圆相间的宝座。整座围屋的建造结构和装饰,体现出先祖的艰苦创业和工匠的高超装饰艺术,特别是清代的金漆木雕在厅堂屏封板和陇堂上更富神韵精湛。 惠阳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建造:一是宋末元初时期,这一时期的居民大部分是从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到归善县境内定居,这一时期的建筑是比较低矮的族居客家围屋,以三进祠堂为中心纵横对称排列众多的居室,装饰简朴,内涵丰富,蕴藏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和建筑文化,此类有蒋田和高埔的叶氏家族。二是元末明朝历史时期,有西瑚方姓、埔梓老维李姓、白石赖姓和曾姓亦是从韶关南雄迁徙到今秋长西部定居,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比较分散、小型而没有雕楼的聚族而居的客家围屋,有的是祠堂与居室分开,大剖分居室内部结构简朴低矮,同姓小族聚居。三是明末清朝和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的居民,大部分是从兴梅地区迁徙到惠阳的中南部聚族而居,这一时期的建筑,比较大型而又密集的雕楼建筑群的客家围陇屋,建筑面积在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