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试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保护利用
作者:邓镇金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3 16:31:58

 

惠州地灵人杰,物阜民丰。文化具多样性;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流行惠州话、客家话、广州话、闽南话。惠州人热情好客,富包容性,不排外,不欺生,民风纯朴。从唐代到清末1000多年间,有40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许多遗址和文物。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近3年,影响深远,清代诗人江逢辰诗曰: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惠州设指挥部;现代,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他们为惠州今日的繁荣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给惠州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为弄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5年来,惠州投入普查骨干148人、普查经费307.45万元,普查范围涉及16个门类,几乎涵盖惠州全部农耕文明。全市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摸和调查,做到种类、线索、艺人、村镇“四不漏”。对普查项目特别是重点调查项目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记录,如实反映原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资源线索172个,其中重点项目66个;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类资源最为丰富,其他类资源较为稀缺。

(二)各门类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民间文学6项,民间音乐4项,民间舞蹈9项,传统戏剧1项,传统手工技艺28项,生产商贸习俗1项,人生礼仪2项,岁时节令1项,民间信仰5项,民间知识2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5项,传统医药2项。这些项目遍布在全市各县(市、区)103个镇(街道)。从项目在全市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在全市分布情况较广。如糖环流传于整个惠州地区。惠州人过春节果品盒里总会有糖环,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农村人家还自己制作。山歌在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龙门均有分布,传承较广,各有特色。

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如蓝田瑶族乡村的舞火狗,动作古朴、简单,但又具有蓝田瑶族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格。大亚湾的渔家婚俗是流传于澳头街道办东升村的水上居民生活的一个独特水文化现象。

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县(区)的保护名录。其中惠东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九龙峰祖庙庙会(谭公醮会)、小金口麒麟舞、龙形拳等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东江麒麟舞、龙形拳、李家拳、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吉隆元宵舞龙、黄金酥丸制作工艺、九龙峰祖庙庙会(谭公醮会)、周田二圣宫庙会、罗浮山葛洪内丹养生等11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东江麒麟舞、龙形拳、李家拳、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吉隆元宵舞龙、黄金酥丸制作工艺、九龙峰祖庙庙会、周田二圣宫庙会、平海军声、凤舞、鲤鱼舞、石湾龙舟赛、麻陂肉丸制作技艺等15项被列入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

 

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一)历史积淀深厚。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是孕育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肥沃土壤。先秦时代的缚娄古国,精于制陶技术,而且拥有规模巨大的陶场。1996年在银岗窑址出土春秋时期的6000多件陶器文物,以印有花纹的硬陶为主,还有瓷器、青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型制多样,其中有罐、盆、碗、钵以及贵族人家使用的筒瓦。东晋的葛洪是道教宗师,著名的炼丹家、医药学家,隐居罗浮山传教炼丹,其养生法流传至今。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公元1094年被贬惠州,创作了大量诗文,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有着《诗经》遗风的客家山歌,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独特的惠州话、蛇语、军声、客家话、学佬话(闽南语)、白话,谚语、俚语、俗语、歌谣保留了诸多古汉语元素,堪称古汉语活化石。惠州包容了海洋文化、广府文化、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

(二)民族风格浓郁。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有着纯朴、浓郁的瑶族特色。世代相传的舞蹈“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姑娘的成人礼。蓝田瑶族人爱狗、敬狗、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对狗的崇拜,体现了蓝田瑶族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农历六月初,早稻成熟,农民庆祝收获,各姓族长选定吉日宴请亲朋好友,名曰“尝新节”。表现了蓝田瑶族人民热情、好客、与人分享的的高尚品格,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三)渔家特色鲜明。惠州地处沿海,内河纵横,文化与风土人情离不开水,孕育了浓郁的渔民民俗文化。如渔家婚嫁通过繁缛的礼仪、特有的服饰、以及充满娱乐性的对唱渔歌等,表现了渔民对婚姻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惠东渔歌、东江渔歌、客家山歌,也多与渔民民俗有着莫大的关联。

(四)文学资源丰富。鹅城、东坡与朝云、谭公等,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传说。竹板山歌、永湖皆歌等口头说唱文学以及各种民间谚语、俚语、俗语、歌谣等都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价值。

 

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普查中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均为研究惠州各时代社会情况、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二)文化价值。众多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主要包含审美价值、民俗价值、娱乐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和运动价值。

(三)科学价值。一些民间知识类资源在平淡无奇中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如南昆山的白毛茶,有清热、解毒、降血压的功效。罗浮山百草油是医、药、道、佛、儒、文化的组合体,是当地百姓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文化结晶。

(四)商业价值。木雕、石雕、竹刻、剪纸等资源都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既可以提升为生产经营,也可以作为旅游开发。惠州是一个旅游城市,需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以包装,提升文化内涵。

 

四、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状况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外来文化的强势进入,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人类情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嬗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淡出我们的生活。当前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独门技艺人亡艺绝;重要传承人大部分经济困难,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后顾之忧。

(一)手工技艺式微。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使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了诸多无奈。如龙门县地派镇的织布、织带仔,在当地曾经是解决民间穿衣的生活用品,又是作为父母为子女嫁娶新婚之时的一种礼物。带仔意义重大,作为其结婚生子的吉祥物,通常作为子女结婚的必备礼物。近30多年来,这种特殊的民间手工技艺已到了濒危的边缘。社会发展,现代工业发达,织布、织带仔以工厂机械生产为主,质量好、效率高,所以以手工织布、织带仔面临失传,目前整个地派镇只有一、两户人家生产手工织布、织带仔。惠东县安墩镇的安墩陶瓷已经消失在发达的现代工业中,其原因是手工制作陶瓷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且用料讲究、要求严格,耗工费时、本高利微,现代人没有耐心而失去兴趣。没有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其应有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因此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二)曲艺市场衰落。随着群众审美、娱乐观念的转变,咸水歌、山歌、渔舟说唱等曲艺表演机会较少,报酬低,演员老化,后继乏人。

(三)婚丧习俗简化。随着农村城市化的逐步转型与思想观念的进步,传统生活方式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许多年轻人开始进城买房构筑自己的爱巢,传统的婚俗礼仪也正在逐步被淡化,越来越流于形式。如形式独特的渔家婚嫁已不像过去那么常见。

(四)岁时节令单一。惠州的岁时节令,本来十分丰富而多彩,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和饮食,如夏至吃狗肉,十月朝吃逆糍等,还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一些节令过多流于形式,某种食物成为某个节令的专门符号或全部内容,传统的节日风俗已随着现代化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

(五)城市化进程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基础。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一些古村落、古民居群所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大量原生态的人和物,告别了农耕生活,原来所保留的民俗民风也随之荒废、消失、消亡,逐渐淡出原居民的生活生产视野。如城市化进程逐步向农村扩张,征地、拆迁,农民洗脚上田,整体迁移到政府安置的新居住点。居住环境的变化,使得酿酒、手工豆腐等传统手工技艺难以延续,节庆风俗等都有了变化。

 

五、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

惠州作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推动文化大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进一步明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设立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惠州市近几年做了不少工作。2007年7月31日,成立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执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计划和工作规范;组织实施和指导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认定、申报、展示、保护和交流传播等工作职责。2009年2月16日建立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6月24日,组建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28名专家组成,负责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

(二)规划一批重点“非遗”项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广量大,普查、传承、保护、抢救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突出一批重点项目。2009年,“东江麒麟舞”、“龙形拳”、“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等三个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获得通过并向全国公示。

目前,全市各地已制定和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主要是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大方面:一是静态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项普查之后,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记录、整理、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传承系统、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建立系统的档案。二是动态保护。始终牢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根据群众提供的资源线索,“抢救优先”濒危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惠东渔歌是渔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惠东渔歌有20多个品种,旋律韵味独特、能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而珍贵素材。200699,我们组织惠东渔歌参加在浙江象山举行的“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荣获三等奖,2007年9月参加广东省水上渔歌比赛中荣获二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2007年11月,惠东原生态渔歌“斗歌”参加舟山群岛全国泛太平洋地区的水上渔歌比赛荣获三等奖。2007年7月15日惠东渔歌还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渔歌队赴京参加《民歌世界》节目录制,为惠东渔歌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11月,惠东渔歌4个节目参加中山市省民歌赛,取得2金2银的好成绩。2009年建立了惠东渔歌网站。还有龙门瑶族民间风情舞蹈作品《舞火狗》,2005年参加岭南民间艺术节演出活动,获演出金奖,参加2006年广东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获比赛一等奖,2007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表演项目铜奖,瑶族风情系列节目于200917参加香港大埔超级城巡回演出。再有客家山歌,200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栏目录制节目,向世人展示东江儿女的风采;小金口麒麟舞参加全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获得一等奖。2010年,惠东渔歌、小金口麒麟舞、罗浮山百草油代表惠州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的展演。

(三)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推荐工作。深入各县(区)督促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下一年申报项目等工作。

1、为老艺人、传承人建立资料齐全的档案;要关注一批民间艺人,申报符合相关条件的老艺人为项目继承人,条件许可时,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办法,对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精神奖励和政府补贴,并对艺人及其作品的各种权益予以保护,为他们从事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2、筛选一批项目在全市大、中、小学的第二课堂选修,请老艺人传经授艺。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建立接班人队伍。

3、加强硬件建设,建设一批“非遗”场馆和活动场地。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今后几年内,建成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对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和实物进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传。

4、成立相关研究会、发展基金会。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计划。

5、编纂出版“非遗”市级名录。为更好地整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科学、合理地传承弘扬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拟编纂出版《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名录》。为全面地反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弘扬惠州优秀传统文化,条件成熟时将编纂出版《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全览》。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