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民国时期西湖的动植物
作者:苗庆庚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7-16 22:40:53

20世纪30年代至解放初,黄塘和长塘仔、寺背多以种田为生,下郭部分人家既种田、种菜又放网捕鱼或养鱼。到了秋收后,就用田种青菜了。有口头语:黄塘芥菜甜搭香,少油煮水似糖浆。这芥菜可说是黄塘的特产了。此外还种上潮州芥菜。这两种芥菜,前一种棵大可达十斤,潮州芥菜仅及其一半。有种“条羹白菜”(叶柄如汤匙)也是很好的蔬菜,因为它棵大、水足、少渣、清甜。一说黄塘有个陈屋井,井水清甜,大约是用它的水来浇菜罢。其实陈屋井并不大,哪能浇得那么多田地的菜呢。但黄塘多数人家都汲这井水作食用水。40年代至解放初期,平湖门外几家人摆设茶座就用这井水泡茶,以招徕客人。下郭人家有养鱼的,有的大鱼塘,地处低洼,洪水泛滥时,其他地方的鱼儿就窜到塘里来,这些塘不放鱼苗也有收获。下郭人不仅养鱼,同时也捕鱼,因为地处东江和西湖地带,故不少人以捕鱼为生,在西湖周边的人也面向西湖为生呢!西湖鱼类繁多,大网捕捉的多是一种尾巴较红的火鲤;紫鲤身长圆;那种“大肚鲤”即九江鲤,多是鱼塘放养因洪水窜至西湖的。还有鳙鱼、鲢鱼、鲮鱼也因洪水窜至西湖的。再有斑鱼(生鱼)、鲫鱼、鲶鱼、塘虱鱼等。斑鱼有一种特性,雌雄产卵至孵化成小鱼,便带着它的小鱼去觅食,如遇有敌人攻击,小鱼则雌或雄去搏斗。钓鱼人便用钓钩去钓那大鱼了。春秋二季,正是斑鱼繁殖之时,有些人就在湖边去窥觅钓取。一种鱼本在河上才有的,也因洪水而窜至西湖,多为渔捕,钓取是少有的,因为它是捕食浮游的鱼。

浮游在湖水上层的有赤眼、蓝刀(青背)、黄尾(多在江河中),多聚于码头、堤边或有小虾等物的地方。特别是平湖门一带小码头,有小艇、中艇、画舫等水面,鱼容易找到食物。又因为这几种鱼多为群体,捕鱼人常用小罾、大罾或仰罾捕捉,常能得到很好的收获。至于在湖边的石茔或桥中的石洞里,常有鲶鱼、竹壳(鲶)、塘虱鱼、舌背锯、白鳝、黄鳝、水鱼居于穴里。一种少有的鲈鱼,多沉住在水底有石块的洞穴里。下郭的捕鱼人常潜于黄塘桥、圆通桥的水底去捕捉。其他人却不大敢去捕捉,因为石洞容易滑动,手被压着不能露出水面,那就危险了。

还有一种小鱼叫“斗龙鱼”,俗称“花手巾”,身五彩,大如指,好斗,惠州人常将它养在玻璃缸中,可说是一种有欣赏价值的小鱼了。还有一些小鱼,如俗称“鬼打扁”、“花肚笔”等,这些小鱼常藏于水草丛中,捕食一些微生物或蚊虫等。

湖虾也有多种:一是个体小,青色的小草虾;二是白色的小虾;较大的一种虾,长有两钳,肉几乎透明。捕捉方法常用虾笼或小虾罾。这种虾比长在河中的清甜,茶楼要订购它以招徕顾客。小白虾味也好,但个子细小,市民买来摘好洗净加上蛋煎成虾饼,成了桌上美味。到了冬天,西湖水浅,捕虾是用手网下水捕来出卖,好些人家买来用熟盐、米酒腌制,食用时,把虾熟,也是桌上佳肴。

七星鱼状如斑鱼,但其身上有斑点,在湖边和山脚的石岩才有。那时大石北即今红花湖处才容易找到,也算是一种稀有的鱼了。泥鳅多产于稻田,如寺背、下郭、黄塘靠湖的田边也可见。湖边也长有小蟹,称蟛蚶,没有人做菜。附在湖的石壁有螺,湖底有蚬和蚌,也有人家食用。下郭、寺背、黄塘养鸭人,常放鸭群于湖中,让它在湖中觅寻食物,减少养鸭人的饲料负担,又可增加下蛋的数量。湖上这么多水产,使住在湖畔的人家赖此为生。《惠州西湖志》中的《丰湖渔唱》一景,也描画得合乎情景了。

在水生植物中,湖底长有水草和金鱼落(俗称水茜,因养金鱼和斗龙鱼都用上它)。夏天,西湖边上的一些居民到湖上割捞水草(水菜),卖给养猪人,供猪吃了以防受热致病。上世纪50年代后期,西湖放养了鲩鱼,鱼大,水菜也光了;有的草鲩鱼因多吃了水菜而肚子膨胀致死。湖上原有小的三角或四角的小菱角、浮莲及长在今圆通桥西北端的湖面的芡实,叶大有刺状,芡实果皮也长了刺,它可作药用。至于荷花,则养在荷花亭附近;丰湖书院门前有一荷花池,荔浦风清处亦种有荷花。1937年建成的西湖酒店的楼下亦筑了堤茔种上荷花。1938年被日寇所毁。

水棘蓼、过塘蛇、小水草、浮莲参杂在一起,西湖好些岸边皆是。这些自然生态,可养着小鱼、小虾及浮游生物。春雨后,蛙声一片,蚊子若在湖中产卵成虫,便成小鱼美餐,成蚊后又成蛙儿、蟾蜍食物。

西湖四周,乔木参天。竹林、灌木、花草层层叠出杂于其中。湖边种有木棉、榕、凤凰、苦楝、槐(合欢)、水翁等。有一菩提树植于永福寺(丰山脚下),其叶用水浸渍,洗去叶脉成薄纱状,可作画像。柳树植于苏堤、陈公堤及芳华洲,灌木如蚊惊(五指甘)、盐霜柏可作药用,甘布树、藤状的五爪金龙及野菊花、含羞草杂于丛中。竹树在湖边常见,但在排沙(披云岛)、下角、黄塘、竹园角等地多为麻竹(竹),芳华洲、百花洲有多类竹子,寺背一山脚有俗称的金竹子,它可在夏、秋二季在晒谷场上作扫帚。

荔浦种有不少荔枝,果熟时,又是前人所说的“蝉鸣荔熟时”,那时万绿丛中吐红光,确实是有声有色的美景。浮壁洲(俗称浮龟地)传说有墓,大水难没,也种有荔枝,今仍保留。三稔(敛)树以披云岛为最,其次是下角和黄塘,多是味酸。这些酸三稔可加腌制或卖给酱料围制成三稔干,或加蜜饯成酸甜可口的食品。百花洲至今还植有从广州移植的杨桃,树的叶、花、果与三稔差不多,果形较小,而味清甜肉爽。至于“桃园日暖”,及今称的桃花溪,本应顾名思义,却难于觅见桃花踪迹。

龙眼在下郭、芳华洲、排沙、黄塘、寺背皆有种植,只因较少培植,果小、核大,肉薄的为多数。在芳华洲还有一种名为香椽,另一种叫佛手,味清香,成熟时,多用在祭坛上作供品。至于湖边山地则有野生番石榴、油甘、稔树。

鹭鸟多居于芳华洲林丛的西南面,这里的草丛,成了水宝鸭(小凫鸭)栖身之地,大约因冬季利于湖边觅食。一种叫翠鸟,学名称为鱼狗,也在湖边小树上伺捕浮游的小鱼。这种小翠鸟,背及两翼呈翠蓝色,很有光泽,传可制作装饰品。“雁塔斜晖”一景,正是鹩哥(八哥)归巢时,它的巢穴就在泗洲塔高层那四角形的口洞中。当夕阳西垂,鹩哥群飞,喳喳共鸣,有声有色,后因修塔,口洞被塞,鹩哥无以栖身而飞走他方。今又恢复口洞,但鹩哥不复返回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