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农民画,不能不提起谭池发;谭池发是龙门农民画的开拓者。
这还得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讲起。
那个时代,为了适应政治需要,当时的龙门县文化局,按照上级指示,组织了一批,有绘画功底的人。这里其中包括了:上山下乡的广州知青,还有像谭池发一样的本地人员。
谭池发,身材约有一米七多,衣着普通实在;配上颀长椭圆方脸,更显诚实朴质。当时的谭池发,家在县城附近,是本地一所粮店职工。三十未到,尚为年轻。谭池发喜欢绘画。文化馆招集他们,配合中心宣传,一起画家史、村史,谭池发显得很高兴。谭池发很虚心,他常与大家交流心得,探讨学习技法。
那时的龙门农民画,多为人物画,且是工农兵形象。批判鞭挞,歌颂赞扬;倾向宣传画性质。而谓之“农民画”,实际是一班,有文化又有乡村生活的,广州知青和回乡青年所作。
与龙门农民画,一同发展,并驾齐驱的,还有: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统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陕西户县农民画,古文化底蕴深厚;上海金山农民画,充满江南风情。而广东省的惠州龙门县内,是汉族与蓝田瑶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文化特征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相互共存。龙门县境地的特点是:地形地貌:七山一水二分田。龙门农民画,正是在此氛围沃土中产生。
谭池发外出参观,通过比较,悟出并思忖:龙门农民画,唯有结合当地实际,才能有别,画出不同。农民画各具特色,才是发展之路。龙门农民画的作者,虽没受过正规的“学院”训练,但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所用。
谭池发从农村生活中,吸取养料;从农民的劳作中,获得灵感;从绘画门类,技巧色彩中,得到启示;然后,继承与发展,借鉴与比较,变通与运用。
譬如:古民居建筑,锅耳墙的斗拱飞檐样式;将稻田谷穗,谷粒画为眼睛……龙门农民画的,各种技法和色素:抽象以实观,夸张以变形,对称以工整。
龙门农民画,吸收继承并借鉴了:民间木雕、刺绣、扎花灯、糊狮头、画花床等技法,与最初的“宣传画”性质不同,将民间艺术和西方现当代绘画元素有机结合,经历了从“宣传画”“年画”“农民画”“现代民间绘画”,几个不断渐进发展的过程;平面、图案、对称;保留了民间艺术装饰;不同与国画和水彩;并与其他画乡农民画,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是龙门农民画,一个质的飞跃!最终成为绘画门类之中的,一个独有的画种。
龙门农民画,现已为外界熟知称道。龙门农民画,如:《舞火狗》等,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田间劳动,节庆喜事、特色民俗,反映了“南蛮文化”,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现象思考。
龙门农民画学会,1984年左右成立;1988年,文化部授予广东惠州龙门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荣誉称号;2004年,龙门农民画学会,改为“龙门农民画协会”。
谭池发是龙门文化馆副馆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收入《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从1972年的《打禾场上》起,画作国内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长春,国外在美国、日本、挪威、瑞典等,屡获巡展并得奖。谭池发,他除了个人绘画以外,还开班带徒,传授经验。谭池发写有论文:《依稀南蛮农民情》《浅谈龙门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蕴含的意趣》等,发表在有关的刊物杂志上。龙门农民画,在谭池发等的积极推动下,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稳健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