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探析《隋书》记载的“梁化邓马头”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原创    日期:2021-08-18 19:21:36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由唐代魏征等多人共同编撰而成,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其中《谯国夫人传》属《隋书》的列传,该传对冼夫人的生平事迹作了最全面最权威的记述。

谯国夫人即冼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其家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为岭南地区的百越女首领,她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岭南的社会稳定,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翻开《隋书· 谯国夫人传》,其中有一段如斯记述:“(夫人)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徐祖祥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民族教育》(2018.12.25)刊物上发表的《俚人:一个尊崇铜鼓的部族》一文中指出:“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载,打败王仲宣后,冼夫人护卫裴矩巡抚诸州,苍梧(今广西梧州)首领陈坦、冈州(今广东新会北)首领冯岑翁、梁化(今广东惠阳东南)首领邓马头、藤州(今广西藤县)首领李光略、罗州(今广东化州)首领庞靖等皆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裴矩承制署诸渠帅(编者注:渠帅指首领或部落酋长)为刺史、县令。”

另辑录其他史料具体表述是: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新统一。当时隋朝的势力一时还达不到岭南。岭南地区的几个郡就共举冼夫人为领袖,号称圣母,保境安民。冼夫人随即就让孙子冯魂迎接隋朝派来安抚岭南的韦洸进广州,岭南地区才得以成为隋的统治范围。韦洸到达广州的第二年,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反隋,岭南各族首领大部分响应聚兵围困广州。冼夫人派兵同隋朝的军队会合一起讨伐,共同打败了王仲宣。战后,七十多岁的洗夫人亲自骑着高头大马,披着铠甲,打着锦伞,率领骑兵护卫隋朝派来安抚岭南的官员裴矩巡抚各州。各州的少数民族首领都前来拜见冼夫人和裴矩。苍梧(今广西梧州)首领陈坦、冈州(今广东新会北)首领冯岑翁、梁化(今广东惠阳东南)首领邓马头、藤州(今广西藤县)首领李光略、罗州(今广东化州)首领庞靖等皆来参谒。裴矩还令这些首领继续统领他的们部落,于是岭表一带就此安定下来。另裴矩还承制署诸渠帅(渠帅指首领或部落酋长为刺史、县令。)

对于冼夫人迎合隋军大败王仲宣、其他叛乱武装归降平息后,冼夫人陪同隋将裴矩巡抚岭南时,梁化首领邓马头及其他地方部落的首领皆前来参谒之事,《广东省志·大事记·隋》亦有记载,时 间标注为隋开皇十年十二月(公元590年)。

《隋书》几次出现“梁化邓马头”的记载,虽然查不到对邓马头本人的具体记述,然而,其的出现,对连带起岭南历史的链条,深入探讨和佐证梁化古代的部落演化及800年的县郡建制历史,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意义。

 

一、梁化是南朝至隋代岭东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俚僚”部落大本营

《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的邓马头,时为梁化“俚僚”部落的首领。所谓“俚”(即俚人),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吴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南朝以后的史籍,常将“俚”“僚”并称。这一合称最早出现于晋、宋时期裴渊的《广州记》。而《陈书》卷九《欧阳颖传》中,又被称为“夷僚”。“俚僚”部落是当地的一种少数民族部落。“俚僚”部落的首领也叫“长帅”或“俚帅”。

该传记载的5大“俚僚”部落首领,即苍梧的陈坦,冈州的冯岑翁、梁化的邓马头、藤州的李光略和罗州的庞靖,他们部落的分布,其中2个(苍梧和藤州)现属广西,3个(冈州、梁化和化州)属广东。

翻开广东地图,从地理上分析,可看出广东的3个部落化州、新会北、梁化,分别位于粤西、粤中南、粤东3个方向,虽相互距离远点,但三点可连成一线,线条呈西南——东北走向。更为巧合的是,这3个部落的中心点,分别至沿海的直线距离都差不多一样:即化州部落点至吴州吴阳镇沿海,新会至珠海斗门的沿海,梁化至惠东稔山的沿海。《隋书》专门列举的3个部落,不但在规模和影响上具有代表性,而且也具有地域的代表性,所在地各涵盖粤西、粤中南、粤东的广大地区,可以说是隋代广东3个“俚僚”少数民族的中心。

冼夫人陪同裴矩巡抚岭南、梁化邓马头等5大俚帅前来参谒的时间,正值岭东名郡梁化郡撤郡的第二年,即590年(隋开皇十年)。《惠州市志》记载:“公元503年(南梁天监二年),析南海、东官两郡地置梁化郡,设治所于梁化,辖欣乐、博罗、龙川、河源、雷乡等5县。博罗县治从梁化迁至浮碇岗西麓(今罗阳东侧葫芦岭)”“588年(隋开皇八年),欣乐县改名为归善县,县治从河南徙至白鹤岭下。589年(开皇九年),废梁化郡,置循州。”梁化郡建制共85年,郡治所和行政中心在今惠东县梁化镇。隋初撤郡前,以邓马头为俚帅的部落大本营也同在郡治所在地的梁化。

据载,南朝至隋初时,俚人的“长帅”已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势力。俚人在其首领的带领下,活动非常频繁。有不少俚帅因势力强大,被封为所在地区的地方官吏或将军。例如,与梁化首领邓马头并列的苍梧首领陈坦,是隋朝岭南俚人部落首领,也任苍梧郡太守,占领苍梧郡(今封开、郁南、梧州各地)。而梁化首领邓马头,也是岭南俚人部落首领之一,究竟有没封过梁化郡的地方官,笔者暂且没查到过资料的记载。还有,《隋书》记载了“裴矩还承制署诸渠帅”,即裴矩奉诏巡抚岭南地区,平息叛乱后安抚岭南二十余州时,还承制任命州中渠帅为刺史、县令。梁化撤郡后,邓马头再有没有新任州县之官,也同样找不到有关记载。尽管如此,从中推而论之,仍可知道坐镇梁化的俚帅邓马头,其部落在岭东地区的规模之大、俚人之多、分布之广、势力之雄。

梁化四面环山,重峦叠嶂,其中巍峨的鸡笼山是梁化的标志性山峰。鸡笼山即归化山。《隋书·地理志》也有记载:“归善县有归化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 广东四)却进一步明晰记载:“归化山府东南百里。俗呼鸡笼山。高二百丈,周百五十里,为群山之冠。”再翻阅《隋书·谯国夫人传》,文中也出现有“归化”一词:“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玩登以南康拒守。至岭下,逡巡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广东省志·大事记·隋》同样有记载:“是年(589),隋军统帅、晋王杨广命陈后主写信给高凉冼夫人,谕以以国亡,令其归化。冼夫人遂招集首领数千,攻打旁郡,又派其孙冯魂北上接应隋军。”这里的“令其归化”,即“使其归服开化”之意。而同样出处《隋书》记载的把“鸡笼山”称为“归化山”,也具有“以山名义”之意,暗喻被“归服开化”了。可以说,身处归化山下的俚帅邓马头,正是因为南下的隋军平叛后被“归服开化”了,所以方成为广东参谒隋朝南抚官员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内在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

图片1.jpg

图一:《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南北朝地图(中国社科院主办、谭其骧主编)。时梁化郡辖岭东一大片地方,隋初“梁化邓马头"部落就在梁化郡治境内。加上置郡前梁化历经的缚娄国及建县700多年的历史,后被称誉为“梁化旧邦岭东雄郡”。

 

二、隋代梁化“俚僚”部落的源流和演化

梁化是南朝至隋代岭东地区著名的俚僚部落之一,上溯至先秦时期,亦是缚娄部族的聚居中心和大本营。

徐祖祥教授在文中指出:俚僚实为岭南地区古代百越和濮等各族后裔的泛称,包括了多种民族成分在内。”换言之,所谓“百越”,是人们通常对古代珠江流域土著民族的称谓,是多个土著部落的统称。

先秦时期,由于五岭群山阻隔,广东、广西同为百越,中原的华夏人将称之为南蛮之地,视岭南人为南蛮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南取百越之地”后,在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今天广东的大部属南海郡,广西大部属桂林郡少部属象郡。

《惠州市志》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缚娄人居住地置傅罗县,隶南海郡,县治在梁化屯(今惠东县梁化镇)”“其辖境大致包括今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龙门的东南部包括东莞市、深圳市、汕尾市和揭阳市的惠来县西部、河源市的紫金县大部分地方”表明今惠东梁化是古代缚娄人聚居的中心,亦是“缚娄国”的所在地。 

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期间,随着中原汉人徙移岭南,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

梁化早期的缚娄人”,为古代越族人,俗称“南蛮子”“夷蛮人”,亦属百越之土著民族。俚僚”即为其后裔之泛称。

梁化之所为成为古代缚娄人”部落的大本营,主要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古代梁化四面环山,中部为盆地。北部和东部与紫金和惠阳、惠东的山区衔接,群山连绵,重峦叠嶂。鸡笼山(归化山)、坪天嶂、石人嶂连成一片,海拔都800米以上,其中坪天嶂海拔1069米,石人嶂1035米;南部和西部大都为小山矮岭,丘陵起伏。四面环山的梁化,内有三坳三水,水陆相依,河流畅达,山坳崎岖,关隘险要,造就了梁化易出难进、易守难攻、安可乐居、危可退保的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梁化四周大小山岭木荣树茂、葱茏叠翠。中间盆地广阔,为草肥水美、农兴畜旺的丰腴之地。梁化靠近横沥的东江和平山的西枝江,梁化河蜿蜒流经全境,支流繁多,水网交错。常年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常青,资源丰富。直到现在仍是惠州地区旱涝保收的重要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是全省有名的“蔬菜之镇、梅菜之乡”,素有惠东鱼米之乡称誉。

古代梁化固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梁化一带捕捞狩猎、原始农耕和繁衍生息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也自然成为古代“缚”族人聚居和建都的首选地方,为先秦时期吸引、聚集夷蛮,壮大族群,建立“缚娄国提供了有利的地理和物质条件。因而也成为秦朝挥师南下征服夷蛮、建县治政的一个重要据点。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略定陆梁地后,在梁化置南海郡属傅罗县(后改名为博罗县)始,梁化历经了800多年的县、郡历史。从秦朝到隋初,伴随着梁化长期的建制发展,梁化的夷蛮、俚僚部落亦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中。可以说,梁化的少数民族部落一直县郡建制并存,并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据史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人口是百越族系,势力强大。故赵佗割据岭南后,为获得越人支持,不得不依赖像冼夫人家族这样的本土豪酋。至汉武帝时,南越国出现了吕嘉之乱,终为武帝平息,南越国自此消失。但岭南百越族系本身并没有消亡,其或与汉人融合,或以“俚僚人”等少数民族身份继续存在发展。至东汉时,岭南地区已有大量俚人居住。三国时,交州、广州诸郡中,亦有较多俚人分布。同时,为躲避战乱或繁重的徭役,大量汉人涌入俚人居住地区,俚、汉长期杂居必导致俚汉通婚。南朝时岭南地区俚人大姓冼氏,其女冼夫人嫁给冯宝即为典型的例子。

另据载,现惠州城区一些地方东汉时仍是“虎狼宅之”。入隋梁化撤郡后在梌山设立循州总管府时,惠州城区附近的居民还大多住山居洞,可见,“随山而居”亦是古代“缚”族人及其后裔俚人的主要栖身方式。山居的俚人,其经济生产长期以刀耕火种为主。唐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诗云“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喧。”“畲火”指的就是刀耕火种、焚山耕种的山火。

从南朝梁时梁化建郡至隋初,梁化的俚僚部落已成为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有名的少数民族部落之一,部落首领邓马头亦是岭南的“名帅”之一,这从《隋书》的记载便可得到印证。同时,这也是梁化先秦“缚”部族历经长期演化的结果,同样也印证了集聚于梁化的“缚娄人”到“俚僚人”的嬗变关系。

唐宋以后,俚僚部族不断演化。徐祖祥教授指出:“当一部分俚人经过与汉族长期相处,服饰、语言、文化等习俗已渐与中原汉族相同,最后被汉族所同化,这是长期杂居后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另有一部分俚人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最后融入壮族、黎族、瑶族、苗族、畲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中。” “广东潮州的俚人则发展为后来的畲族。畲族因其先民在山区中从事刀耕火种农业而得名。南宋末年,史籍中同时出现‘畲民’和‘輋民’两种称呼,前者主要指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后者则指广东潮州一带的畲族。‘輋’实即‘畲’,为广东汉人中的俗字。”

从中可见,梁化隋初的俚僚最后的去向,正应证了徐祖祥教授的分析:一是相当一部分逐渐融入汉族中,二是分化为后来的壮族、黎族、瑶族、畲族等其他民族。以现今惠州境内分析,惠州的瑶族、畲族是境内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瑶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畲族则分散居住于惠东、博罗等地畲族在惠东主要分布在多祝镇的“角峰”山寨村、“南一”村和平山街道碧山的“大湖洋”村等5个畲族村,在博罗畲族主要居住在横河镇嶂背畲族村。其中惠博的畲族,明代前就开始在境内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高山的茅草矮屋里,以农耕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至于他们的源流,是外迁而来还是境内自身演化,笔者没作深入的探讨。然而,由于惠东现畲族的居住地,与梁化仅为一山之隔;现博罗县又是南梁时从梁化迁出而建立的,畲族的渊源亦有可能与梁化有关。因此,惠博两地的畲族,与梁化隋代俚僚部族的最后演化,也许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这还是初步的推测,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化少数民族部落的漫长演化中,他们的首领,除了《隋书》提出的有名有姓的邓马头外,其他暂且尚未发现。又《隋书》记载的“裴矩承制署诸渠帅”(注:渠帅指首领或部落酋长),意即隋官裴矩奉诏南下巡抚,平息叛乱后安抚岭南诸州时,承制任命州诸渠帅为刺史、县令。作为梁化首领的邓马头,撤郡设州前后,有没任过郡、州官员,也没见过记载。而与他并列被隋朝南下巡抚官召见“参谒”的苍梧俚人首领陈坦,却兼任苍梧郡太守,既当俚僚帅,又当郡大官,“官、俚”一身兼。

以上所提,不难理喻。古籍对早期普通的县令、郡太守鲜有记载,何况是县郡里的部落首领?就连苍梧首领陈坦,也仅说其任过郡太守而已,若再查,也仅有“历史记载不多,生卒年不详”的标注了。举个例,惠州明朝著名三尚书之一韩日缵,他编纂明崇祯本《博罗县志》(韩系明代著名史志大家崇祯皇帝曾称赞过他的“史志学识”),在他撰写的《序》中指出“最古置县自秦始皇三十三年,与龙川并隶于南海郡,龙川令尉佗保有岭表,而博罗县令姓名不著,岂才不佗若耶!县治梁化,在迤东百余里,后析县地为归善海丰,置梁化郡,徙治浮碇岗西,自梁武帝天监元年,今仍之,数千余年......”其中说到与龙川同在秦代置县的博罗县(注:先名傅罗后改博罗)时,韩日缵对于龙川令尉有名,而博罗县令姓名不著,发出了慨叹。韩尚书的这一段话,也同样说明了以上的道理。

图片2.jpg

图二:此图源自清乾隆《归善县志》。“梁化旧邦"正标注于梁化古代傅罗县(博罗县)、梁化郡治所所在地的梁化屯位置上。图中可见梁化水网密布、四面环山,尤其是北面和东面群山连绵,梁化既是建邦置县立郡之连续所在,又是少数民族部落立足的优选之地。

三、梁化出土的文物“缚“俚僚”部落提供了佐证

古代梁化历经缚娄国、傅罗县、博罗县、梁化郡的建制历史,变迁,被誉为“梁化旧邦 岭东雄郡”。与此同时,也经历了“缚“俚僚”等少数民族部落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在梁化的考古中,出土发现了众多文物,从1955年始至今,不但连续不断有所系列发现,而且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所属的时代跨度广,从原始的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几乎每个年代都有。这不但是古代梁化建立缚娄国、傅罗县(博罗县)、梁化郡的物化见证,也是梁化古代少数民族部落演化的印记。出土文物,主要集中在梁化的花树下梁化屯等古遗址

 

梁化出土文物一览表

 

时代

出土文物

备注

新石器时代

石戈、石锛、石镞、石铲、石杵等

收藏于省博物馆

周朝时期

陶器

 

春秋时期

三足圆形青铜鼎

收藏于省博物馆,为省馆的“镇馆之宝”

战国时期

陶罐、陶碗、陶瓿等

收藏于县博物馆

秦汉时期

云雷纹、米字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几何纹饰的陶片等

 

汉代

陶罐、陶缶、陶纺轮、方格纹陶片、绳纹陶片、米字印纹陶片等;

 

东汉时期

墓砖

 

南北朝时期

青釉瓮

 

唐代

“崑山片玉”石磨

收藏于市博物馆,为市馆的“镇馆之宝”

唐宋

古钱币等

 

 

 

图片3.png

图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收藏于广东省博物,为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4.png

图四:唐代“崑山片玉”石磨,收藏于惠州市博物馆,为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以上出土的不同时代的系列文物,随着梁化县郡建制和少数民族部落演化历史的兴衰,均打下了不同朝代的人文和思想烙印。这些文物中,除了原始部落用于原始狩猎和生产劳动而打制的工具外,有不少是用于贵族生活享受和礼制的器物。其中青铜鼎和昆山片玉石磨更被誉为“国之瑰宝”。

青铜鼎(春秋战国时期):1956年建造花树下水库时在库区柯木山取土筑坝时出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现收藏于省博物馆,为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青铜鼎三足,圆形,口径16.5厘米,高16.6厘米,纹饰上半部为饕餮纹,下半部为蝉纹。据史料载,“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鼎是古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的炊器与盛食器,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就是把“鼎”与“钟”分别作为贵族所使用的礼乐器的代表。鼎被誉为国之瑰宝,梁化出土的青铜鼎被收藏于省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梁化三足圆形青铜鼎的出土,留下了梁化春秋战国时期缚娄原始邦国贵族的生活印记。

昆山片玉石磨(唐代):昆山片玉石磨为梁化出土的又一“国之瑰宝”,于1956年在惠东县梁化镇花树下水库出土。该石磨为昆山玉质地,高29.9cm,口径20cm,底径45cm。经省文物考古队及鉴定专家鉴定,确定石磨为唐代石磨。该石磨造型独特,工精湛,材料用上等的玉石雕成,质地光润据考证石磨是研磨茶叶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备在国内十分罕见, 为全国孤品,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价值。现收藏于惠州市博物馆,为该馆惟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惠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梁化昆山片玉石磨是隋代梁化 “俚僚”部落首领邓马头下一个朝代出现的器物,由此可以推测,直到唐宋时期,梁化境内“俚僚”后裔尚存,部落及其首领犹在。

 

                            (完稿于2021年7月22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