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融入
作者:范恒(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1-01-08 12:57:00

 

(一)

1994年,我来到广东。落脚的第一座城市便是惠州。只是来不及好好参观,在亲戚家吃了饭后,就匆匆乘火车去了河源。

我跑的第一趟列车是从梅州开往广州的388/387次,中途经停惠州站。每次经过惠州,我都会站在车门口眺望,过东江,火车从高榜山一侧呼啸而过,我只见到惠州一个美丽的侧影。

听说惠州的西湖很美,神往很久后,在一次休息时,我和宿舍的一个好姐妹乘火车到惠州游览西湖。

我记得,那是一个春日的早晨,到达惠州是早上五点,我们打的来到西湖边,天还是蒙蒙亮,西湖上蒙着一层薄薄的晨雾,湖边很多老人在锻炼身体。我和同事沿着西湖边走,开门后,我们买票从平湖门进入西湖。一路参观了朝云墓,塔、庙、桥,等等,大半天时间,游览完西湖,午饭后,我们从原路返回,离开惠州。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惠州,给我的印象是:平湖是西湖的全部,西湖是惠州的全部。

 

(二)

1996年,我从河源调往汕头。1999年,我在汕头结婚,婚礼却选择在惠州举行,因为先生的同事、朋友大多在惠州。婚后,单位在汕头有最后一批房改分房,根据打分,我们可以分到一套两居室。可先生拒绝了单位的好意。他说,汕头这座城市比较排外,我们很难融入。惠州城市包容性大,外地人多,本地客家人又很淳朴善良,好打交道。恰好那时惠州市打出“本地人、外地人,来到惠州就是一家人”的城市广告宣传,他提议我们去惠州买房,定居惠州。可是,我们的工作都在汕头,要去惠州安家谈何容易呢?

2000年,我怀孕在家待产。先生干脆带着我回到惠州,在江北火车站后面的大树岭村租了一套两居室,安了一个临时的家。

铁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跟地方没有密切联系。虽然生活在惠州,却跟本地交往不深,对本土文化不熟悉。

产假复岗后,我一直在东莞东分部上班,在惠州与东莞东之间跑通勤,每天早出晚归,在惠州呆的时间也不多,也就谈不上了解,仅限于生活必须的范围。

有次我单位一个在惠州居住了近20年的同事,乘坐城轨下班回家,本要在小金口下,结果在云山站提前一站下车了。一出站,看到周围陌生环境,他立马慌了,这是到哪里呀?怎么坐车回去?马上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告诉他离家不远,可以乘公交车回。他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回家的公交车。

可想而知,铁路人对地方的了解是多么狭窄。

我虽然不至于在家门口迷路,但也局限在市区内的几个大地方。比如去丽日购物,去西湖游玩,去高榜山爬山,去红花湖骑车。对其它本土特色文化都知之甚少。

 

(三)

2016年前后,朋友玫瑰带我到惠州周边的一些古村游玩,以及参加惠州市的一些文化类活动,我好奇的问她: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地方的?她说是民协组织采风知道的。

什么是民协?民协是干什么的?民协难道就是组织大家游玩?这么好的组织,我也好参加。我笑着跟玫瑰提要求。

2017年,在玫瑰的介绍下,我终于踏进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大门。

第一次采风,是去东江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惠东高潭。九十多年前,高潭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腥风血雨的革命运动。1922年,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这里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烈火。1927年,在高潭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如今这里还有以“列宁、马克思”命名的街道,有红军井、红军医院等。随着近年红色文化学习的高潮,一批又一批的党员走进高潭学习。而我却因为有民协的指引,已先一步了解了高潭的红色文化。后来民协又陆续组织会员去了东江纵队的活动、纪念基地,军事家叶挺的故里秋长镇,了解到廖仲恺、廖承志和邓演达等都是惠州籍的民主革命家。由此,让我知道惠州是一块革命的热土。

第二年春节,我随民协好友去博罗湖镇采风,拍摄祠堂祭祀上灯。走进村庄,男子均穿长跑马褂,戴礼帽,妇女着旗袍装。这返古的装束让我以为穿越到了古代。村里一位长者介绍:族内凡是在头一年添了男丁的家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要回来祭祖上灯。在族长的主持下,举行了浓重庄严的上灯仪式。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祭祖仪式,让我看到传统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听母亲说,我老家曾经也有祠堂庙宇,因为一段特殊时期,毁于一旦。我一直以为全中国的祠堂庙宇都跟我的家乡一样毁了,原来并非如此。后来在各次采风中,我在博罗、惠东、龙门等地又看见了许多保存完好的祠堂庙宇,且一直保持着家族特有的传统祭祀仪式。祭祖,上灯,让子孙后代追溯先祖,不忘生命之源,血脉是如何传承,恰好彰显的也是中华传统文化。

民协的队伍,是一个百花齐放、多才多艺的队伍,文学、音乐、舞蹈、器乐、工艺、书画、摄影、民俗、文物等等人才都有,在加入民协的日子里,我跟随民协的脚步,行走在大街小巷,寻访文物古迹、宗教仪式、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真正见识了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踏着明清文明,沐浴着山水阳光,我渐渐融入这座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城市,为她独具魅力的气质所深深感动。

 

(四)

加入民协,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我结识了许多本地民间文艺家。民协主席邹永祥,秘书长王佩云,作家苗理洁、林丽华、林惠聪,收藏家林选志,摄影家张小明,美食家伍翠婷等,他(她)们浸润着这方土地上独特的地方文化成长,爱故乡,更爱故乡的文化,为挖掘、传播民间文化身体力行。

与民间文艺家的相识相知,等于给我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打开了另一扇门。

苗理洁老师出生于惠州名门,祖上作为边关守将来到惠州,原来的祖屋现为惠州文物保护建筑,在苗屋前的“清朝《中营守备府》旧址简介”上清晰介绍:苗氏先祖苗之英从浙江东阳奉圣谕赴惠任左营游击(正三品),家眷随之南迁,居“箭道”右侧民居(现北门大街28号老苗屋)。之后,苗氏代代戍边至清朝倒台,最终成为根植鹅城的惠州人。

苗理洁老师作为苗氏子孙,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惠州本土风俗人情也异常熟悉,她的民俗文化讲座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赢得满堂喝彩。和她走在采风的路上,她孜孜不倦的跟我讲述这座城市的曾经,她说惠州是一座水边城市,拥有江河湖海,西湖由“五湖”组成,在半个世纪前的西湖和如今大不相同,以及荔浦风清公园的由来,如今政治文化中心的江北,当年要乘船过江,是惠州城的乡下,等等。在她的描述下,我想象着历史上的惠州原貌。

在林选志的收藏馆里,能看到惠州近百年的生活足迹。农具、婚嫁、节庆、家具、瓷器……从农村到城市,从民间到官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都能一一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听说有影视城时常到收藏馆里来“淘宝”。站在收藏馆里,感觉置身于旧时光中,让我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的、厚重的惠州。

在惠阳采风,副主席林丽华和伍翠婷指着路边的枯草,告诉我那是她们儿时做项链的“草珠”,就是这美丽的珠子,让她们度过了美好童年。我们停车在路边采摘草珠,一粒粒灰色的珠子光滑圆润,我用衣服兜着,打算回去做一串草珠项链,感受一下她们儿时的欢乐。

林惠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是惠州盐鸡的传承人。品着他家正宗的盐鸡,走过古老的水东街,诵读一首苏轼的诗词,听一曲客家山歌,到高榜山上鸟瞰惠州,一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东坡祠,明城墙,苗屋,白鹤峰,合江楼,元妙观,点点滴滴,无不在告诉我,这是一座有根的城市。

 

(五)

美景,美食,美德,交相辉映,形成惠州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文化。

如今,我对惠州的了解虽不及本地人,但也不再是从前的“迷路人”。经常同事朋友家有外地客人来惠州,会致电咨询我,去哪里游玩吃住合适呢?我会根据客人的品味爱好,推荐适合的景点美食。既具地方特色,又不失文化水准。

不久前,广州一位热爱古文化的朋友来惠州游玩,我把晚餐定在古宅“苗屋”。坐在这座百年老宅里用餐,我笑着跟朋友们说:我们吃的是地道的惠州菜,也吃的是文化,是历史。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加入民协已经三年,在这里,不仅只是让我了解了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从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知识视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获益匪浅。徜徉在这座灵性的山水城里,我悠然自得,甘之如饴。

在这些年的频繁工作调动中,变动的只是我的工作地,家却始终如一的安置在惠州。如今,我也如苗老师一样,跟每个来惠州的朋友滔滔不绝的介绍她,赞美她。

喜欢一座城市,源于山水。融入一座城市,源于文化。惠州,有着美丽的山河湖海,有着容纳四海的胸怀,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有什么理由离开它呢?!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