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寮湾以其水清、沙白、石奇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但有谁能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它的发现和早期的宣传,我们不能忘记一些人及他们所做的努力,他们是巽寮旅游开发的有功之臣。
“日暖凤池”石刻 吴旭辉摄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86年前后。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荣琚到惠州选择学生的实习地点,起初到的是惠东县港口镇,第二站才来到巽寮湾,受到时任巽寮区区公所区长古双胜的热情招待。在问到能否接纳实习学生食宿时,尽管当时巽寮的财政还是很困难,古区长还是一口答应,于是陈荣琚教授就把10多名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带了过来。他们的到来,给封闭的巽寮带来了生机。他们用艺术的眼光,率先发现了巽寮湾的美景。此后,陈荣琚教授先后两次把北京知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带来巽寮,邀请他们为巽寮湾的美景命名、题字、写诗。这些艺术家看了巽寮湾后,都称赞巽寮湾是“南方的北戴河”、中国的“马尔代夫”。肖劲光、肖华、张爱萍、刘志坚、许德珩、朱学范、启功、商承祚、赵起扬、王遐举、黄苗子、钟灵、谢逢松等都在巽寮湾留下了书法或诗词作品。尤其是作为“领路人”,陈荣琚教授留下了“悟妙”等大量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由巽寮湾区公所安排经费,邀请石匠搭起竹架在相应的景点进行雕刻。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也应惠东县政府邀请考察了巽寮并留下了大量诗作。
悟妙石刻 程涛摄
对于巽寮湾的宣传,除了来自北京的文化名人的宣传推介外,当地的宣传和文化部门也立了一功。时任惠东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陈培洪、副部长的钟光和惠东县文化局局长刘汉平扛着摄像机,深入到巽寮湾的山山水水、天涯海角,拍摄制作了电视风光片《大亚湾的明珠》,在惠东、惠州电视台进行播放。惠东县政府招待所的大会议室当时还挂上巽寮磨子石的大型油画。
珠星璧月石刻 程涛摄
诗境石刻 程涛摄
无尘石刻 程涛摄
当时惠阳地区地委书记邓华轩对巽寮湾的旅游开发也非常关心,尽管当时巽寮湾的道路交通条件很差,还是亲自到巽寮湾进行视察,他要求当地可建一些简易的冲凉房供旅客换衣服。时任惠东县政府县长的房其然也很重视,亲自叫古双胜区长到当时的华侨宾馆,与宾馆经理万先生一起研究如何接纳香港旅客到巽寮湾观光旅游的事宜。
(此文根据对古双胜同志的采访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