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一个瑶族古村的时代背影
作者:范恒(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09-01 21:59:50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

汽车进入龙门县地界,山林明显地茂盛、浓密起来。犹如绿色的湖泊,迎风招展,碧波荡漾。片片竹林,亭亭玉立,如同这方水土养育的瑶族姑娘,优雅、圆润、挺拔。

一路上,大雨滂沱,将路面冲刷的干干净净。当汽车停在上东村村委办公楼门前时,雨神奇地停了。村妇女主任李志婷迎了上来。她笑呵呵地说:“欢迎欢迎,听说你们想听瑶族故事,我把村里的几位老人都请来了,他们是村里的活化石,村宝级人物。”

于是,我认识了上东村的三位耄耋老人。他们分别是81岁的老支书谭石才,86岁的老民兵队长杨灶金和85岁的原村文书黄悦华。

走进蓝田乡,走进上东村,走进瑶民的生活,我听老人讲古老而又神奇的瑶族故事。

 

 

“瑶”的变迁,一个古老民族的印迹

 

 

瑶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传说中,瑶族是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代,属于古代东方“九黎”中的的一支。瑶族是游耕民族,居无定所,最早源于“武陵蛮”或“五溪蛮”,即今天的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

千百年来,瑶民为了生存,被迫频繁迁徙,不断向南迁移。从湖南逐渐迁移至广东广西腹地、云贵高原以及东南亚国家。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逐步融入了华夏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庭。

《梁书张赞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这里所说的莫徭,就是瑶族。

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广东连州时,曾写下了《莫徭歌》、《连州腊月观莫徭猎西山》等反映瑶民生产生活场景诗篇。由此可见,瑶族在粤北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千年以上的历史。

一个“瑶”字,浓缩了一部瑶族生存简史。

从“瑶”字的变化,形象地表明了瑶族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时期瑶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据《南蛮源流史》记载:瑶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称“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改称“摇民”。瑶族先民中的雷氏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后历经夏、商、周征伐,一部分瑶人被当成劳役奴隶,称之为“徭役”或“役”,即“人”。

宋代时,又称之“莫徭”,意思是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到了元代,统治者认为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把徭字改成了带有侮辱性的犬旁,称为“民”。

瑶族支族庞大,称谓复杂,多与崇拜、政治、经济、居地、服饰、姓氏等有关。如崇拜盘瓠的称盘瑶,崇拜盘古的称盘古瑶;反映政治内容有安宁瑶、太平瑶等;以居地称呼的有东山瑶、木皮瑶、高山瑶等;以服饰称呼的有红瑶、白瑶、白裤瑶、青衣瑶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施民族平等的政策,废除了过去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侮辱性的名称和字眼,把“”改成带美玉旁的“瑶”,把各地瑶人统一称为“瑶族”。

据谭石才老人回忆:1957年,他叫上村里的4个妇女穿着瑶族服装,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寄给中央,申报瑶族身份。不久,省、县各级政府派人到蓝田调查,恢复了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

 

 

围龙屋,古老的瑶民居文化经典

 

 

围龙屋,是上东村经典的瑶族民居,承载着瑶族历史文化记忆,见证着瑶民从山野穴居走向平地住宅的历史足迹。

最早的瑶民生活在大山里,依山挖窑而居,自称“山仔瑶”。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蓝田瑶族乡发现了200多个瑶洞遗址,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马蹄形,小瑶洞仅有1米高,大瑶洞也不超过两米。冬暖夏凉,跟北方窑洞差不多。

上东村地处粤北山区,山林茂密,植被丰富,飞禽走兽繁多,是瑶民藏身生活的最佳选择地。瑶族先民来到这片美丽森林,挖洞打猎,繁衍生息,过着野人一般的游猎生活。

在漫长的日子里,瑶族人经历了从穴居到地面建房居住的巨变,先后建造了竹木茅房、泥墙茅顶、泥墙瓦顶等样式的房子。由于担心外民族的欺侮和野兽的侵袭,便尽量将房子围在一起,让大家都住在一起。当地的人称为“大房子”,这就是最早的“围村”。

穿过村文化广场,我们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大房子跟前。这就是“田心围龙屋”,一座建于清代的瑶族民居。其建筑整体格局完整,形制保存状况尚好。它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年事已高,满脸沧桑,却仍然十分坚强地站立在地那里。它满脸皱折地微笑着,阅尽人间百态。

这座围龙屋因位于田心村小组而得名。整座建筑翠竹环绕,风景宜人,古典雅致,美观大方,充满着历史的韵味与芳香。

围龙屋为外圆内方式结构,一律的砖瓦平房。外围呈弧形状的一圈房屋,一间紧挨着一间,好比是城池外的一圈城墙。围内的房屋则是有规则的排列着,一栋一栋,错落有致。外圆内方,是古人“天圆地方、天地合一”理念。外圆抵御来犯之敌,内方显示日子的稳定。

围龙屋占地面积达5500平方米,有80多个房间,鼎盛时最多时住了50多户人家,多达200余口人。

从侧门进入围屋,是一个宽大的院子,光滑的石头地面,被雨水洗刷得锃亮。墙角边,天井里,芳草萋萋,一群鸭子在屋檐下的水沟里嘎嘎地欢快叫着,让这座沉闷的老屋有了一些生机。

遥想当年,这个院子应该是这个大家族欢声笑语最集中的地方,众多的婆媳、妯娌在此打水搓洗衣物,嬉笑闲聊、话家常……

围屋中心是刘氏宗祠,左右各置四横房屋。石头和泥砖砌成的灰色墙体,木质门窗。宗祠的梁架、墙楣上,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凤形鸟图案和卷草龙壁画。在围屋角落里,放着打谷机、鸡笼、石磨、碾子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些“退休”的用具,隽刻着一个时代的生活印记。

听见我们说话,一位老人从最外围一圈的房子里走出来,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老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座房屋刘氏的后代。这里曾经居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眼下,只剩下一个孤独老人顽强地守护在这里。

我问老人,您寂寞吗?刘大爷笑呵呵地说:“热闹着呢,经常有游客或驴友来看围龙屋,近两年常有游客进来了。”

走出围龙屋,眼前是一片整齐划一的两三层小楼,住着从围龙屋里搬出来的刘氏后代。这些钢筋水泥建造的小楼,充满现代气息。相比之下,老围屋显得的些老态龙钟,似乎与现实很远很远。

由于年代已久,加之属于土胚房,破败不堪,田心围屋损毁状况让人十分堪忧。老房子却难掩岁月的侵蚀,围墙上的裂缝印证了年代的久远……

2017年,“田心围龙屋”被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项进行维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改变古建筑的原貌、结构,保证其完整性和原真性。因围龙屋年久失修,修缮费用很高,除了政府拨专款修葺,政府还大力倡导社会资金参与,共同保护开发田心围龙屋旅游,让更多人了解瑶族古老文化。

当瑶族先民从低矮潮闷、空气混浊、光线昏暗的瑶洞走出来,选择在平地建造房子,瑶族人就开始了新的历史。进入围屋时代后,瑶民实际上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舞火狗”,瑶族少女的成年礼

 

 

“舞火狗”是瑶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既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也是岭南民族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据记载,瑶族“舞火狗”起源于清代初期,世袭相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表达了瑶族人对狗图腾的崇拜和对成人仪式的敬重。

相传瑶族先祖靠狗奶养大,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夜晚,举行“舞火狗”活动。每个少女要参加两三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据杨石才老人讲,上东村的瑶族女孩大约在15岁左右,都会自觉的参加“舞火狗”活动,连续参加三年,直到18岁,才算是长大成人了,具有了谈情说爱的权利。“舞火狗”活动长盛不衰,以少女为主体,形成了瑶族群众性的活动。

每年中秋节之夜,上东村的未婚瑶族姑娘就会集中在村里的晒场上,由年长“有福分”的妇女们,给姑娘们捆上黄姜叶、山藤,戴上四方插着香火的竹帽,让她们扮演“火狗”。村里长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后,少女们先在祠堂叩拜,再到晒场上舞拜几圈,边舞边唱一种旋律古老、悠扬的歌谣。

“舞火狗”舞蹈动作古朴简单,少女持香抬头,向上方叩拜,然后双手向前靠拢,不断重复这个动作。晒场舞拜后,少女们唱着歌,穿道过巷,到村里每户人家的厨房,进行灶台舞拜,再到各户的菜园舞拜,这是祈愿蔬菜长得茂盛。

在本村拜完后,上东村的队伍就会赶赴乡上,参加蓝田乡举行的“舞火狗”活动。以村寨为单位,各村的火狗队汇集到一起,似一条长龙蜿蜒游舞到村外河边。少女们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竹帽、香火等全都扔到河里,然后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病邪,并相互泼水嬉戏,将活动推向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男青年都站在一旁助威,不停燃放鞭炮声,然后守候在河岸,等待少女们濯洗完上岸,开展对歌择偶。一般是向别村的异性求偶。与意中人对歌,这是考察彼此智慧的时候,要出口成章,反应灵敏,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舞火狗”活动通宵达旦,一种古朴美、仪式感贯穿始终,洋溢着青春的色彩。不仅给未婚青年男女提供了互相认识的机会,也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古代,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着形式各样的成人礼,表示祝贺族群的壮大,又标志着可以享有成人一样的权利。瑶族的“舞火狗”,据称是我国唯一余存的民族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巧妙结合的古老民间宗教仪式。

瑶族各支系还有很多神秘、奇特的婚姻嫁娶风俗,如巫术特技、深山抢亲、“不落夫家”的瑶王招亲、求婚洞和爬楼恋等。上东村瑶族既保留着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以歌为媒”、男女交换信物的自由恋爱,及婚后“不落夫家”等风俗,还有崇拜峒主爷的“接亚公”活动和“招兵”仪式,这些民风民俗都与广东其他地区的瑶族不同。

上东村至今还保留着瑶族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节目期间,相聚在一起,穿五彩斑斓的瑶族服饰,唱动听的瑶歌,跳优美的舞蹈等,表达族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近年来,龙门县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了保护和挽救濒临失传的瑶族民俗文化活动,上东村表现得尤其活跃。搜集整理“舞火狗”民间资料,组织民间艺人传授“舞火狗”技艺,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民间歌手等等,促进了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光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赋予了上东村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欢乐情怀。

 

 

“织带仔”,瑶族妇女的深情厚谊

 

 

瑶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手工艺品制作,如手工编织、织布、染布等。尽管织布、染布的工艺失传多年,但编制手工艺却一家一户地传承下来。上东村的“织带仔”,更是人见人爱的抢手货。现在已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传,早在康熙年间,瑶族妇女就有织带仔的习俗。“织带仔”是一种手艺品,即用多色丝线编织出一条带有许多图案花纹的带仔,表达一种喜庆吉祥的寄托和期待,是瑶族女子结婚时必备的嫁妆。

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丽大方的特征。绣有猪肚、鸡嘴、榄仔榄壳、松仁松子等图案的带仔,或用于新房乔迁之喜,挂在大门两边。或用于婚嫁之乐,用来捆绑嫁妆,系在迎亲、送亲的人身上,或挂在新房门口,取“带来孩子”的好意头。

带仔有宽有窄,窄的宽1 厘米,宽的 5 厘米,长度则会根据实际用途来定。宽带仔可以用来背孩子,既便于母亲做家务,又能让小孩感到舒适柔软,贴身紧稳,有安全感;窄带仔则一般用作头饰带、围裙带、拦腰带、裤带和帽带、袜带等,还可以缝入衣服边当作花边装饰。

上东村年纪大一点的妇女都会织带仔。一条普通宽度的带仔,其经线有 60 多条,以红、绿、白、蓝、黄为主要颜色,中间还夹带着一些用来编织特色图案的较粗大红色丝带。

我与老妇女主任杨明娣老人亲热地攀谈起来。老人今年已是76岁高龄,身体健朗,是上东村“织带仔”的高手。老人拿出自己的“作品”给我们欣赏,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笑容。

老人告诉我,瑶族妇女身不离带仔,衣服边、裤腰带都是带仔,甚至出门做客和看戏时,也会把带仔盘在头上作装饰。

杨明娣老人织的带仔,色彩鲜艳,手工精细,跟机器织的一样匀称,却比机器织的更有变化、更有生活气息。不仅带仔的主要图案丰富多彩,而且两边的花纹也是变化多端。寓意喜事连连、花开富贵、添子多福,表达了家中长辈对儿女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老人拿出她织带仔的竹签和丝线,比划着告诉我织带仔的工艺流程。她用一根担杆卡在门框,把带仔的一头系在担杆上,另一头系在腰间绷紧,用梭子拔顺纱线,将一根根各色丝线交叉编织,很快就织出各种花鸟图案来。

她说,织带仔要有细心和耐心。一条宽的带仔要用上一百多条丝线进行编制,丝毫不能错,一旦织错,就要全部重新开始。带仔适合在秋冬季节织,夏天炎热,手指出汗,会影响带仔质量。

从老人的作品中,我发现一根细细的黄蓝相间的带仔,与其它带仔都不一样,很有情趣。我很好奇问道:“这根带仔有何用途?”杨明娣呵呵笑了:“这是专门送给出嫁新娘用来串钥匙的,寓意到夫家能当家作主,过上称心如意的幸福日子。”

我摩挲着这根细细的带仔,爱不释手。这里镶嵌着瑶族母亲的心愿:老人一辈子的辛劳,图的是希望儿女们过上好日子。女儿在娘家过好日子,长大要嫁一个好婆家,同样过着幸福生活。跟杨明娣告别时,她突然递上那根串钥匙的带仔:“姑娘,这根带仔就送给你了,愿你的日子比蜜甜。”我赶紧道谢,祝福她老人家健康幸福。

杨明娣老人织的带仔很受欢迎。有很多客人来上东村,点名要买杨明娣老人的织带仔。她的六个儿女结婚、搬新房,她都送给他们织带仔,祈求幸福平安。可惜她的女儿远嫁深圳,没能把母亲的这门手工艺传下来。

杨明娣老人说,如今市场上卖的带仔,花色单调,工艺粗糙,丝线质量差。她很自豪自己织的带仔很受欢迎,临别不忘叮嘱我,喜欢带仔就来上东村啊!

 

 

珍珠点点,瑶村自然景观分外妖娆

 

 

 上东村是美的。一路走来,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这里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体现了瑶族人的民族文化传承。似珍珠点点,分外妖娆,好一派美丽无比的古瑶村风光。

 

七娘坛瀑布

七娘坛瀑布,位于上东村“九寸”。这里植被茂盛,树木葱茏,一条条小溪趴在山坡上,兴趣盎然地四处流淌,老远就能听到哗啦啦的水流声。

七娘坛瀑布落差并不大,只有两三米高。抬头望去,山渊间有一堆乱石,其中一块石头卡在两块巨石中间,形成一条天然石桥。瀑布从巨石上方俯冲而下,落在潭底,水花四溅。清亮的水,从石头缝里急速泄出后,流速放慢了许多,缓缓地向下流去。

瀑布边上有许多形状各异的怪石,树木的根系绕在石头上,发散型蔓延生长,把石头一层层包裹起来。爬藤植物“过江龙”在树林中“飞舞”,形成藤缠树、树缠藤的奇特景观。

李志婷介绍,七娘坛瀑布原来水势很大,后因上流引水灌田,水流量少了,瀑布也就变小了。眼前的七娘坛正前方,还可以看到一条水渠横穿而过。

七娘坛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传说,七娘坛是天上七仙女选中的下凡地,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就下凡来到七娘坛沐浴。这天山里的溪水就有神奇疗效,清凉解热,放上三年都不变质。

老人们说,每年的七夕,附近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到七娘坛装七夕水。天还没亮,七娘坛前就排起了长队,通宵的热闹非凡。

“我家每年都会打七夕水,用它做煲药的药引、涂抹蚊叮虫咬,以及醒酒,都有很好的效果。”谭石才老人说。

谭石才老人还讲了一个村民的奇遇。在四十多年前,上东村有个叫阿飘的村民到山里拾柴,在七娘坛边看见一个长发白衣仙女。她放下柴,去追仙女。仙女不见了,回过头柴也不见了。这个故事让村民更加相信七娘坛神奇。

我们来到七娘坛时,正好有一对男女香客在烧香,跪在七娘坛前虔诚祷告、祭拜。一块巨石上,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观音像,香炉里插满了密密的香签,可见来这里的香客不少。

交谈得知,他们来自龙门县城,特意来求七娘坛保平安。

 

古树群

如今古树常见,古树群却不常见。老人们告诉我,上东村有三个古树群,大树参天,粗壮茂盛。三个古树群环绕着瑶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位于上东村连塘村小组的古树群,名曰“莲塘古树公园”。说是公园,其实是一片原始树林,沿着山坡,修建了人工大理石路,拾级而上,方便游人进入古树群观光游览。

莲塘古树公园共有古树325株,为壳斗科锥属、山茶科木荷属。古树上挂了“古树名木保护牌”,大多数古树的树龄在100岁左右,最年老的一棵有350岁。

坐落于庚背小村的古树群,有古树200株,同样为壳斗科锥属与山茶科木荷属;还有一个古树群,坐落于江湾村小组,共有古树25株,为壳斗科锥属。

编号为“1”的古树,是莲塘围树龄最长的古树,树围要四五个成年人伸手才能合抱。大树枝繁叶茂,树干龙盘虎,枝条舒展,饱含着勃勃生机。阳光从树顶照射下来,透过枝叶挥洒开来,仿佛给古树披上了一件五彩霞衣。置身树下,抬头仰望,凉风习习,惬意无比。老人说,这棵树当地人称为“赤梨”树,每年10月结果。赤梨果近苹果圆形,果实大而饱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人类心血管的保护神。 

一代一代的上东村人,出于对先祖的崇敬,让这些古树林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历年修路架桥,古树是必须保护的。2015年修建武深高速仁博段时,宁可绕道而行,也不危及古树。眼下正在修建的韶新高速,要经过古树公园一侧,上东村人想尽办法移植古树,也不让古树受损。绕道与移栽,体现了瑶族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对古树的热爱,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一棵棵古树,记录着瑶村的沧桑发展,见证着瑶村人崇尚大自然的绿色发展史。经历岁月的洗礼,这些古树依然大气、挺拔、粗壮,守护着这方水土,守护着上东村的父老乡亲。

 

热水潭温泉

上东村最神奇的自然资源,要数热水潭的温泉了。

在田心小组村外有一条小河,名叫寒山河。河中水流不大,河滩上裸露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河滩的一侧,有一个用鹅卵石砌成的小水坑,与河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浅潭。潭里的水面上,不断冒出一串串水泡,弥漫着丝丝热气。

李志婷指着那些水泡说:“瞧,那就是热水潭,你去试试水温,是热的。”

我来浅潭边,用手拨了拨水面,水竟然是温热的。

李志婷说:“这些冒着水泡的都是温泉眼,地下的温泉通过泉眼往外冒,形成了这片热水潭。寒山河的水,倒灌进来,冷热混合后的水温,正好适合人体泡浴。”

“啊,这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温泉池啊。”我惊喜地说。

李志婷说:“有人来考察过,这条河有100多米长的温泉带,不少投资商都有投资意向。你想想看,我们瑶族最擅长瑶浴,如果利用这宝贵的温泉推广瑶浴,振兴瑶浴文化,那咱们上东村还不名扬天下啊。”

我由衷地感叹道,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这里离“田心围龙屋”不过百米远,参观完古宅,游完古村,再泡一个温泉浴,或者洗一个瑶浴足,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举目望去,寒山河两岸,片片青竹,微风吹来,它们便灵动地摇头晃脑起来,似乎瑶村的美丽姑娘们在窃窃私语,从内心里赞美着自己的故乡。

告别上东村,不禁回头凝望,环绕的山雾中,围龙屋、古树群与山泉瀑布,勾画上古瑶村清晰的轮廓;希望的田野,新时代村貌,欢快的瑶族舞蹈,显现出一个古老民族强大的活力。

一个瑶族古村的时代背影,若隐若现,又分外醒目、艳丽。

 

(摄影:张卫中)

 

舞火狗.jpg

舞火狗

 

织带仔.jpg

织带仔

 

织带仔 (2).jpg

织带仔 (2)

 

古树公园.jpg

古树公园

 

天然温泉.jpg

天然温泉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