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祖国医学遗产,数千年来,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今天中医药的宝库,应该加以发扬。解放前,中医的培养多为祖传,这种方法当然好,但一般是缺乏理论知识的。由于知识不够全面,加之各自分散传授,这必然影响它的发展,所以办中医教育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前,虽然政府极不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但广大中医药界人士仍奋发图强,在广州兴办了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光汉和汉兴中医学校,每年只能招生100多人,现在尚存者,很多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如罗元恺,邓铁涛、黄耀燊等。惠州夏伯宽等人曾于抗日战争前夕创办了开越中医学校(只办了一期),招生20多人,校址在今中医院水东门诊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很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中医教育尤为关怀,惠州中医教育也得到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帮助。现据本人回忆简介如下。
一、开展中医进修教育、提高现有中医业务水平。
为提高中医业务水平,1957年,惠阳专区开办首届中医进修班,学员约40人,校址设在今惠阳卫生学校内。1959年至1961年,由惠阳县招收四期,每期半年,培养学员共约140人,校址设在今市中心医院内。1984年至1986年,惠阳卫生学校招收两期,每期一年,培养学员95人。这些学员通过理论学习,业务水平大大提高,对防病治病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开办西医学习中医班,为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奠定基础。
中西医各有它的理论,各有所长。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惠阳卫生学校从1971年起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六期,每期约半年,共培养学员158人。通过学习,学员初步掌握了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促进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培养中医新生力量,使中医后继有人。
惠州中医随着时间推移、人员年龄增长,自然减员日增,而中医医疗任务日益加重。据调查,医疗门诊,中西医处方中,中医约占百分之四十。为发展中医以满足病者需求,培养中医新生力量很有必要。惠阳卫生学校从1961年起招收中医士学生,至今共十二届,学生共629人。毕业后分布惠州、广州、深圳、东莞、河源、汕头、汕尾等十几个市、县,在卫生院成为骨干力量,有些还担任科长、院长等职务。
四、编好中医教材,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1972年,在惠阳地区卫生战线革命委员会的组织下,以惠阳卫生学校为主编单位,并会同地区中医院等有关人员,编写出西医学习中医用的试用教材《中医学》共三册,由惠阳卫生战线革委会出版,供本地区教学之用,部分被外地购用。1969年,惠阳地区驻军与惠阳专区革委会合编了《惠阳地区中草药》二集。
1974年,广东省卫生厅首次组织编写全省中医士专业试用教材。省委托惠阳卫生学校为主编单位,会同肇庆、梅县地区医教人员,编写了全套教材及教学大纲。全套教材共十一门,惠阳卫生学校编写了《中医学基础》上、下册,《五官科》、《针灸新医疗法》、《方剂学》、《外伤科》共五门,由省卫生厅委托各地印刷发行,供全省教学之用。
1979年,卫生部拟定,由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以惠阳卫生学校为主编单位,会同江苏省海安中医院,山东省莱阳中医学校、安徽省芜湖中医学校,编写了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中医士专业用的试用教材《针灸学》。惠阳卫生学校编写该书教学大纲。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供中医士专业教学用。
以上仅是对1980年前惠州中医教育的简单介绍,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