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湖塘上建起来的惠州城
作者:王宏宇(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08-05 14:59:35

 

惠州原是东江中下游一个小城,从建城以来,由于不断的发展,将周边的湖塘不断地填筑,城区不断地扩大。本文所述的范围仅限府、县老城区及江南办事处下角(村)及龙丰办事处。

惠州城地处东(江)西(枝江)两江汇合处,地势低,河湖港叉众多,只有几个小山岗突出于河湖之中。早在新石器中期,就有古人生活在此。前几年在东新桥码头出水了不少新石器中期的有肩石锛,证实了其时这里已有人类生活。至东汉时期,人口渐多,以至于在银岗岭兴建了伏虎台,东晋初改为兴龙寺。惠州城附近发现了很多汉至东晋,南朝的墓葬,也说明了此处宜于人们生活,因而人口进一步增多。因此导致了南朝陈后主祯明二年(588)设归善县治于白鹤峰(今惠州市卫生学校)下。隋开皇十一年(591)设循州,治所置于山(今中山公园)。

惠州城由桥东的县城和桥西的府城所组成,初设行政治所之时,城区狭小。

归善县治在白鹤峰,其范围东至归善县学宫后山,西至铁炉湖,南至白鹤峰前塔仔湖,北至白鹤峰后的东江岸边。至北宋中期兴建水东路,才以东新桥与桥西州(府)城联通。

明代万历年间兴建归善县城,范围扩大。其东门在惠新东街东出口,南门在盐仓街口附近,西门在惠新西街西出口,北门在市人民医院门前。城内有塔仔湖、铁炉湖、黄家塘三大湖塘及几个小池塘。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拆城墙,县城扩大,木范湖、上板塘、下板塘、牛皮芦等大湖塘及几个小池塘归入城内。

府城在东新桥西。循州府初设时,城治以山为中心方圆约300米。如今的都市巷、法院前街、高第街就是府城最老的街道。据史料记载,至宋初,州(府)城范围:东门在今东新桥处,南门在中山南路南头,西门在今步行街十字路中处,北门在今法院前街27号航运宿舍。

其时惠州城只是建在山及其山麓高地的小城。其南有方山、银岗岭,三山之间都是西湖水域。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咏西湖诗其中“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两句,最能说明当时的情景,迂回曲折的江湖港汊,烟波浩渺,三山(山、方山、银岗岭)就象碧绿湖水之中的几颗璀璨的明珠。

前十年惠州大旱,东江河床露出水面,近桥西滨江路一带的河床尽是红砂岩石。河床与现城中的街道高差约10米左右。前十多年笔者在惠州城内多处基建工地发现文化层约为4米。在循州城内的山和其山南前面的高第街4米深出土了隋、唐时期的陶瓷片,说明了隋、唐时期循(惠)州城高出东江河床约6米左右。

明初洪武年间,惠州城扩城,往西扩展至现西湖东边(即今环城西路),往南扩至银岗岭南麓的长寿路,往北扩展至北门街街口(即今康帝大厦北侧),面积扩大了近三倍。城墙基本是沿今大东城基路,桥西滨江路西侧(现存城墙)转北门(今朝京门西约50米处)折西沿环城西路,又转南沿长寿路,又东折回南门大街、水门大街砌筑。其形长条、似腰果。东门在今东新桥处,大西门在今步行街西出口,南门在今银华宾馆处,北门在今朝京门西50米处(面朝拱北桥)。西湖的很多区域被划入城内。此后由于不断发展建设,很多水面被填筑。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城内尚存很多湖塘。在市工人文化宫处有苗屋塘,在今五四路西出口经步行街至国庆路南口有诗社塘、上下西湖,在桥西市场有秀水湖,在市第三小学有龚屋塘,在塘尾街市场有塘水边塘,在下底塘(街)有下底塘,在今锦绣花园住宅区还有龙牙塘。明初的扩城,其规模一直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初。

上世纪80年代中在环城西路市农行基建工地及90年代在丽日商场基建工地,于4米深处的土层都是黑色的湖泥,泥中散埋了很多宋、元、明初的陶瓷片,证实了此两处原是西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城市需要不断扩展,一些湖塘被填,建起了楼房,筑成了街道;此外为了防洪排涝需要,也填了一些湖塘,如诗社塘和上下西湖;还有为了扩展街道和湖边绿地也填了不少湖面。

下面参考《惠州市城乡建设志》将上世纪50年代后所填筑的湖塘列表叙述。

 

历年被填筑的湖塘

表1-1.jpg

表1-2.jpg

2

表2-1.jpg

表2-2.jpg

3

表3-1.jpg

表3-2.jpg

4

表4.jpg

 

从表中看出湖塘填筑的年代、用途及名称的几个特点。

第一,与时俱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牵动了城市的扩展。从表中得知,惠州城的填筑主要有两个高潮期,一是解放初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二是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了,人口逐渐增多(解放初惠州城人口4万多)至上世纪80年代初已增至10万多人。当时农田荒地控制很严格,人们只能从有限的城区寻求发展,一些湖塘就在首选之列,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一些小湖塘被填筑,建成了住宅、街道、市场、学校、单位。此时主要限于老城区内。如秀水湖(市场),苗屋塘(工人文化宫),上下西湖(街道、文化设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更快,人口大量增多,城内的所有湖塘都被填筑,如龙船塘、木范湖、塔仔湖、上下板塘等。但狭小的老城区远远不能满足居住及其它城市各种功能的需求。而此时的土地政策有所松动,此后就向老城区外发展,大量的湖塘被填筑用来建住宅楼房,单位、街道、商店、学校、文化设施、厂房等。老城区西湖的周边原下角大队,龙丰大队的湖塘最多,因而悉数被填筑,大大增加了用地面积。

第二、被填的湖塘绝大多数用于公益性事项。即使有的用于商店也只是住宅街道的附属项目,极少建厂房。这些项目有单位(如市财政局,邮电大楼),文化福利(市青少年宫),学校(南坛小学、市第二小学),街道、住宅、商店(桥东路及两边的住宅小区及路边商店),市场(桥东、桥西、下角市场),住宅区(木范湖、上湖塘),景点(丰渚园),医院(市人民医院);厂房(惠州市惠华纸业有限公司)。

第三、历史感强。很多湖塘被填筑后,所采用的小区、市场、街道的名称仍沿用原来的湖塘名。如上湖塘社区,上板塘社区;下板塘市场;木范湖路、铁炉湖(街)、秀水湖(街)。这些名称历史感强,经久不衰,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千百年后,每当人们看到惠州城图众多冠有湖塘名称的街道、小区、市场时,一副古老的城貌画卷就会再现眼前。

关于上述被填筑的湖塘有多少面积?有关部门没有一个准确的记录。这里列举一些资料,也许有助人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郭宝泉主编的《惠州西湖新志》记录有历年被征用的部分鱼塘亩数及西湖水域面积变化数据。

1. 墩头塘4亩、袁屋塘3.5亩、龙船塘11.2亩、南门塘37.4亩、井头塘39亩、观塘37.2亩、牛仔塘3.5亩、狗屎塘3.5亩、木棉树下塘3.6亩、圆圈塘22亩、公路边塘8.4亩、化工厂塘8亩、石仔湖塘12亩、大军塘5亩、铁炉湖6.2亩、木范湖5.3亩、城背塘6.4亩、禾塘76.4亩(有的鱼塘名称称谓不一致)。总计275.5亩。

2. 南湖区原来湖水面积0.67平方公里,现在湖水面积0.17平方公里。

 

西湖五湖水域面积变化情况表

湖名称.jpg 

说明:当时菱湖未改造,200亩低洼地和菜地未计入。

 

以上为郭宝泉先生所统计。

因建江南办事处及后面的住宅小区,菱湖(原菱角塘)的200亩水面被填筑了约100亩。

1957年因建广汕公路,上世纪90年代因建环二路(鳄湖路)鳄湖水面被填筑了约三分之一。

 

惠州城本是东西江汇合处的水乡泽国,河湖港汊众多,大多互为联通。特别是五四路至国庆路之间,西湖水经“廉让之间”,诗社塘、上下西湖流入西枝江。这里原有古城墙,涵道,印山亭,公卿桥(此桥尚完好保存在步行街十字路中地下),钟楼水关,是老惠州城文物遗址集中点。试想文人摇曳其中,小桥流水,两岸人家,美女浣纱,真是一副水乡美景画。

早先人们如能很好保护此处湖塘资源并与周边的湖塘统筹开发利用,充分展现其水乡特色,惠州城则不亚于苏州城。只可惜前人没有超前意识,将所有的湖塘填筑(除西湖外),留下了遗憾!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