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从惠州出土铁火炮说陆路提督衙门
作者:王宏宇(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05-15 12:37:08

 

铁火炮出土多,是惠州出土文物的特色。

2014415日,有施工队于东新桥东面南侧原文化用品厂施工现场34米深出土铁炮一门。该炮炮身长162厘米,身宽43厘米,内口径9厘米。从1979年至今惠州城曾先后八次出土铁火炮,共出土10类大小不同规格的铁火炮15门。

1979年在原惠阳县武装部(督办衙门内)一次性出土最多,共有5门:炮身分别长1.9米、1.82米、1.8米、1.75米、1.5米。最重的达400多公斤,最轻有300公斤。其中两门炮身上铸有铭文。最长的一门铸有“嘉庆十四年八月吉日造,靖字第三十七号,匠头万……”等字。最短的一门铸有“重五百(斤)……等字。”(按清代一斤合今596.82克,500斤约等于今600斤)。据1986年版《惠州文物志》(邹永祥、吴定贤主编)记:“火炮造于嘉庆十四年(1809),铭文中的‘工匠万……’,即佛山著名的冶铸炉:万明、万盛炉。根据历史记载,清乾嘉年间,‘粤海巨盗’张保在粤东沿海一带活动,两广总督百龄令沿海置械设防,并铸造靖字炮分派各府。嘉庆十年(1805),张保部下黄正嵩率部三千人深入归善县境内活动。归善人陈鸿猷请当道‘择海港隘口创筑靖安炮台,以扼海盗出没’。由此可知,火炮为防张保、黄正嵩而设”。

19931011日在市新华书店施工场地(这里是督办衙门内)又出土两门铁火炮。据桥西派出所同志介绍,火炮出土时置放在砖砌的槽格内,如此推测这里应是存放铁火炮的仓库之类。在历次出土铁火炮之中有一门铸有皇冠图案,据查兵器史,疑似明末清初进口之红夷炮(红衣炮)。广东省内出土铁火炮较多的有广州市、东莞市、汕头市、惠州市。惠州出土铁火炮多,是惠州出土文物的一大物色,为此深圳市博物馆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要惠州市博物转让两门。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惠州会出土这么多铁火炮,而且15门之中竟有近半数(7门)出土于督办衙门,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广东陆路提督衙门”说起。

 

为镇守护疆设置广东陆路提督衙门

广东陆路提督衙门,惠州人习惯称为督办衙门,其原址在今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后至侧后面,前面正对中山东路,后面接公园路。提督衙门也称提督军门,统领全省的绿营兵,相当于现今的广东省军区,其最高长官为提督,亦称军门、提台,从一品官。如现镶在元妙观大门墙上的《勘定元妙观观产碑》中就有刘军门记录。(刘永福曾为提名提督),故时人尊称为刘军门。

惠州地处东江中下游,东拒潮、梅,西扼广州,南视海滨,北窃粤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隋唐以来都驻重兵把守。

明末清初这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兵叛民乱不断。比较出名的有:碣石卫指挥张明珍据卫军城兵叛;清顺治三年(1646)二月归善兵叛;九月陈耀攻归善,夜袭踞之;秋八月明翰林张家玉起兵踞博罗城;五年(1648)闰三月李成栋踞广东叛;七年(1650)山寇复破博罗;康熙十五年(1678)二月潮州反叛刘进忠纠集海逆(台湾郑成功部)围府县两城,其部将刘国轩、洪友魁镇守惠州府县两城13个月;三月安达公尚之信从逆。

频繁的动乱、造成“兵燹饥疫,民多死徒充役”。清政府为此于惠州城驻重兵把守。于康熙元年(1662)将提督衙门“始移镇惠州”。

 

督办衙门原址是杨起元祠堂,后裔家业

提督衙门原是惠州卫卫堂及兵巡道公署和理刑外署。顺治八年(1651)征用杨少宰(杨起元)祠堂及铺舍扩建为协镇府,康熙元年提督移镇惠州后这里正式成为提督衙门。

提督衙门移镇惠州城,对于保护一方平安起了积极作用,但城中机构庞大、驻兵多,康熙十七年(1678)最多时驻有官兵5000人。小小惠州城(府、县城)有几千官兵居住。“安兵无地”,无房可住,因而官府“皆点民房居之”。“于是府县就两城民居临时挨点,三间抽一、五间抽二,暂那居兵”。惠州城百姓难以承受。因而“士庶纷纷上控”。康熙二十四年(1685),惠州知府吕应奎恻然怜悯,亲勘两城内外闲地,于元妙观侧建兵房100间,县城东门内60间、南门内80间、城隍庙侧64间、东坡亭下51间,共建了355间房才解决了“借住民房”之事,其时,惠州人“歌声载道”。官府对于为城市官署建设作过贡献的家族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对建设督办衙有功的杨起元后裔,官府给予特殊照顾:“杨少宰祠堂、铺舍、子孙居业尽取凑建镇府,子孙散处”,“免杨少宰子孙抽点兵房”(光绪版《惠州府志》)。

广东陆路提督衙门自康熙元年直至清末都设在惠州城(其中康熙九年至十七年还镇省城),共存在了241年。

作为掌握一省绿营兵的提督衙门,他担负着全省镇守、防卫、剿匪任务、掌管兵器的存放调拨,必然有兵器仓库。此外,惠州城近几百年来,战争频繁,其中较大的有张保部下的侵扰,烂屐四的骚乱,翟火姑的围城攻城,清末的光复活动等,城中守军不乏铁火炮防城守隘(上述的除督办衙门出土外,其余的均为在旧城墙上或隘口处出土)。历史沧桑,社会进步,铁火炮已失去作用,由于此物大而重不易搬动,基本上被埋于地下,以至日后逐次被出土,重见天日。

 

督办衙门曾是东征军领导人工作居住地

19251014日傍晚东征军攻下惠州城。15日上午八时,“公(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由鹅岭入惠州城……总指挥行营设旧督办署”(《蒋介石年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东征军总政治主任周恩来,苏联顾问罗加觉夫也居住督办衙门。蒋介石住东华厅,周恩来住西华厅。在惠驻扎期间(15日至20日),东征军领导在中山公园召开了军民联欢大会和追悼攻惠阵亡将士大会。笔者先父曾在督办衙门榕树下聆听过周恩来的演说,其演说热情洋溢,富有鼓动性,大致说现在为国民革命高潮,号召有志青年踊跃加入国民革命行动之中。

 

督办衙门曾是惠州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解放后,督办衙门为惠阳县政府使用,1977年前此清初建筑还保存完好。作为从一品官的衙署比归善县学宫规模还大,结构为重檐歇山式。1977年一场无名大火将这座珍贵的古建筑烧毁殆尽,时人为之扼腕叹惜。

究竟督办衙门原来规模如何?笔者想探个究竟。此前笔者在原惠阳县委大院(文笔塔西侧)处看到两个柱础,据惠阳区干部说,这两个柱础从原址搬移至今址保存。柱础为础和结合在一起的高柱础;总高70厘米,上圆下方,直径为60厘米。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主编)一书所记叙的清代《工程做法》与《营造算例》范例,笔者作了推算。“清……平地房屋大不超过七、八等材——斗口0.30.25,一般使用斗口0.250.2的居多”(551页);各种柱木由檐柱径6斗口作为定分起点,老檐柱(或称金柱),内里金柱或中柱等每进一步逐次增大0.2尺,如柱径6斗口,金柱即6斗口+0.2尺。这里以该书所述的一般使用一斗口0.25尺(营造尺,长32厘米)算:檐柱为6(斗口)×0.25(尺)×32厘米,得48厘米,金柱为〔(6(斗口)×0.25(尺)+0.2() 〕×32厘米=54.4厘米,即合乎现存的金柱础规格。

根据记忆,此建筑为九檩七架歇山大木大式建筑。参照上书范例,督办衙门面阔五间,阔为319斗口,计算面阔为319(斗口)×0.25(尺)×32厘米=25.52米;进深五间,199斗口,计算199(斗口)×0.25(尺)×32厘米=15.92米。

“立柱类”,统以檐柱径寸为准,檐柱(小檐柱)直径以6斗口为率,约为柱高百分之十左右”。“檐柱通高分数70斗口”,计算得70(斗口)×0.25(尺)×32厘米=5.6米(檐柱高);五踩重昂斗拱高9.2(斗口)×0.25(尺)×32厘米即73.6厘米,大额枋高6(斗口)×0.25(尺)×32厘米=48厘米,檐举高为上下檐步加五踩斗拱、加大额枋即3.75(尺)×2×32厘米+73.6厘米+48厘米=3.616米。下金步、上金步、脊步总高为〔3.85(尺)+4.4(尺)+4.95(尺)〕×32厘米=4.224米。此建筑总高为檐柱高+上下檐步举高+下金步+上金步+脊步即是5.6+3.616+4.224=13.4米。

也就是说督办衙门为重檐歇山式、转角周围廊九檩七架大木大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通面阔25.2米,通进深15.92米,通高13.4米。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