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是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凡商业繁盛之区,商旅辐辏之地,必设有会馆。明清时期的会馆,祀神祇与联乡情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会馆里几乎无一不设立祭祀殿堂,供奉神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二十四年(1685年),平海设分口岸,正式与国外通商,成为归善县货物集散地。自此,平海的商贸活动日益繁盛,其他州府汇集平海较多的同区域商人,开始创建自己的会馆。
平海有广行会馆、潮州会馆、梅州会馆,三个会馆均创建于清代。
广行会馆:位于平海社区上中村东市街,是目前唯一保存的一座会馆。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为广府商户集资创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建筑,通面阔9米,通进深27米。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正脊陶塑博瓦鳌鱼瑞兽,前后檐廊木构架上均饰有精美木雕彩绘瑞兽和花卉图案。据老人回忆,二进厅正中尊有一尊巨大的关圣右手执青龙刀,左手捋须的全身泥塑像,塑像旁边有一通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塑像与鼓尚存,后毁掉。
2017年12月,在广行会馆内发现两通碑刻。一通为《聚星会馆碑志》;一通为《重修广行会馆志》。《聚星会馆碑志》碑,该碑由于系砚石所刻,加上人为洗刷,碑刻正文已然光滑,由于碑额字体较大,依稀可见横排《聚星会馆碑志》字样,正文左边竖排小字只剩乾隆十弎年(弎同叁)李稳吉旦。《重修广行会馆志》竖于道光元年(1821年)。
重修广行会馆志
广行会馆之设于平海所也,惟有历年矣崇祀。
关圣帝君,声灵赫濯;祈祷辄应,振古如兹。今岁季夏六月朔日,疾风甚雨,而斯馆之垣墙、鸳甍竟被圮毁焉。吾党士商亟为之,囗囗沿签,并将前所蓄积者,共得白金六百两有奇。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葢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未尝有增损。于其间不觉焕然一新,而安享其成也,此豈一朝夕之故哉!溯斯馆之建,袁君翼云等创始于康熙四十六年,名曰聚星,一栋数椽,规为不过粗就。至乾隆三十六年,周长盛、梁广兴等捐金蓄积,迨乾隆五十四年,于斯馆之右侧僻地数丈,建前、中、后三栋,又于后栋之右侧,置立回廊数间,并更其名曰广行会馆。堂哉皇哉!故至今率由旧章,遂能无为而成也。夫会馆之设,所以联属乡党,于以维世道而正人心也。惟帝君秉两间之正气,皭然与日月争光,其立身致主,不愧一代完人,故忠义卓绝千古。兹平海为归邑囗地,贸迁云集,交易得所,自当以忠义为先。尔来舟車辐辏,乡党会同,将欲使我乡人士革薄从忠,见利思义,返世道人心,而进于古,非神道设教不为功。今冕藻新矣,堂构焕矣,周遭仪卫肃然灿然矣。仰百世之师者,当何如其闻风兴也。则凡操豚蹄而进者,自当思帝君忠义之素。念前人缔造之艰,为世道泯诈虞,为人心祛叵测,邻里乡党雍雍穆穆,是则吾党所厚望也。夫是为序。
各店助金芳名开列:略……
时
道光元年岁次辛已季冬吉旦,乡人同志。
综合《聚星会馆碑志》、《重修广行会馆志》考之:广行会馆的前身是聚星会馆。聚星会馆由袁翼云等人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扩建;并更名为广行会馆,道光元年(1821年)再次重修。
平海分口岸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聚星会馆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此可见,从朝廷设立平海分口岸至广府商人创建聚星会馆这22年里,陆续进入平海经商的广府商人已具一定的规模。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也就是82年后,聚星会馆扩建,并更名为广行会馆,说明了“一栋数椽,规为不过粗就”的聚星会馆,已无法与高速发展的平海商贸活动接轨,所以必须扩建,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及容纳更多的广府新商人加入。从碑文所载的扩建规模,广府商人在这82年间,经近3代人的勤奋拼搏,乘平海的经贸发展浪潮,已赚蓄了雄厚的资金并鼎立于平海。自创建聚星会馆始,广府商人就制定了严格的商业章程及乡规,并供奉关帝以凝聚乡人的义气与力量。道光元年(1821年),广行会馆遭风雨破坏,广府商人能够立刻动用历年来的积蓄资金,并迅速发动捐款修缮,可见广府商人的团结以及在平海的商业网络。
广府商人,是指明清时期广州府属下的珠江三角洲各县市的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商会组织已是闻名遐迩,他们涉及商贸领域繁多,在《重修广行会馆志》的各店助金芳名开列碑文里,已见商业的多样性。
广行会馆
潮州会馆:位于古潮州街(平海社区今西元村石盘街),为清代平海城内刘氏家族创建。现已无迹可寻,因此没有详细信息。
考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归善县志》,潮州会馆应创建于乾隆年间。因《归善县志(卷之首•舆图•平海司图)》载有刘氏家族创建的潮州街(平海人称为潮州商业街),地理位置位于今平海社区西元村石盘街。编纂于乾隆四十八年的《归善县志》,是清代方志中最早有载入潮州街的一册方志。
再考增修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平海城内《刘氏族谱(序)》:
……四世祖惠吉公生三子,长集生公、次俊生公、三美生公,兄弟三人开房,长房集生公生一子荣千公;二房俊生公生一子耀千公;三房美生公生三子,长为千公、次树千公、三旭千公,合为五大房。
(平海一世祖)长房:公讳元臣、字为千,系美生公长子惠吉公孙也,恩拔国子监大学生。于雍正偕弟树千、旭千同妹与妻举家移到惠州府归善县平海所经营生理,从此丕振家声,开基创业,建造屋宇择于乾隆廿年岁次乙亥六月廿二日兴工,启造大屋三栋,左右横屋,在于平海城东门内城边……
二房:公讳元振,系美生公次子惠吉公孙也,雍正六年(1728年)同胞兄为千公弟旭千始到平海所创造屋宇即此公也……
三房:我祖住居浮洋市(今潮州市浮洋镇)树下乡豪杰里,五世祖美生公,在于雍正丙午四年(1726年)携家眷到海丰县城寄居,至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十三日卯时,五世祖美生公竞成千古矣,则卜葬于海丰东关外,土名东山埔。因家储未裕,六世伯祖为千公偕二伯祖树千公暨我祖旭千公,是年(雍正六年)举家移到惠州府归善县平海城经营生理,从此利路增盈,家声丕振。自此,创造屋宇詹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二十二日,起建大屋三栋,左右横屋俱齐,在平海城东门内城边……(由于族谱系美生公世系,平海一世祖三房旭千公九世孙增修,故对自身世系记载详细,其他同族世系记载较少)。
雍正六年(1728年),与为千、树千、旭千一同迁居平海的还其伯父集生,同宗兄弟耀千及同宗兄弟荣千之子瑞英。
雍正在位13年(1723~1735年),刘氏家族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平海“经营生理”( 汉典:生计、活计、职业、生意、卖买)。据刘氏家族后人(平海一世祖三房旭千后人)所述,其祖先迁居平海初期,居住在葫角村一间破烂的小屋,大哥挑担走街串巷卖小百货,二哥三哥在码头当搬运工,姑嫂持家,数年后才开始跟随族人经营海运生意。所述是否属实,已无法考证,但从族谱可以看出刘氏家庭当时的处境,从潮州迁到海丰时是寄居,从海丰迁到平海的原因是“因家储未裕”,族谱所载与刘氏家族后人所述可相互印证。况且,迁居平海时其兄弟3人年纪尚轻,查《刘氏族谱》所载,长房为千公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房树千公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房旭千公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他们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平海,来时分别只有23岁;20岁以及14岁。如此年纪及家庭状况,不太可能在短短的7年里(雍正六年至十三年)创建潮州会馆及潮州街。位于钟鼓下古潮州街旁的三山国王庙,是刘氏家族商人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位于古潮州街前面的天后古庙(平海人俗称“潮州街阿妈”),亦是刘氏家族商人重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山国王系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妈祖是与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及海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海上保护神, 亦系潮汕人最尊奉的神祇,按信仰习俗,刘氏家族应始建三山国王庙,重建天后古庙后再创建潮州会馆、潮州街,或者同时进行。刘氏家族的3座大屋,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造3座共2000多平方米,俗称“驷马拖车” 格局的屋宇,必须有盈余的资金。以潮州人勤俭创业的精神,不太可能在未创建潮州会馆、潮州街,以及海运贸易进入正常轨道的前提下,把资金投入到建设屋宇中,以求安逸。综合以上分析,潮州会馆应创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后。
潮州商人,是指明清时期籍贯为潮州府操潮州话语系的商人。史料显示,他们真正形成商会组织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涉及的商贸领域主要是海上贸易。平海城内刘氏家族把会馆、商业街设在清代口岸区域,已见策略与目标。
梅州会馆:位于平海社区上中村草街,始建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存,后被拆除重建民居,因此没有详细信息。据老人回忆,会馆为三进二开间建筑,木雕、石雕非常精美。
梅州商人(客家商人),是指明清时期嘉应直隶州的商人。史料显示,他们商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比广府、潮州较晚。主要以矿冶业、棉纺织业、制烟业和染料业为主。清代平海打铁街是客商开铺、聚居形成的商业街。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自产的茶叶开始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平海的部分客商开始涉及茶叶行业。
广府、潮州、梅州(客家)、海南商帮,明清时期被列入广东四大商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广府、潮州、梅州三大商帮的商会成立于平海,足见平海已是商贸集散枢纽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