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的三月五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举国上下,大江南北,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三月的惠城,正是木棉花开时,木棉花也叫英雄花,湖畔江边火红的木棉花,仿佛为英雄绽放。人们践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诺言,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那时的惠州城,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往事历历在目。我那时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少先队中队委,二杠花。我们的口号是:“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当时代好少年”。同学们努力学习,开展学习竞赛,课余时间到烈军属家挑水,擦桌子,搞卫生,星期天到电影院担任义务带票员。期末,我光荣地评为学校的“学雷锋标兵”。我帮一个小同学掉到粪坑的鞋子拣起来送还她,学校给我画了一幅漫画挂上“学雷锋标兵”画廊。
人们被《雷锋日记》里那些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字深深地感动着,《雷锋日记》成为那年代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曾经发生的一件事让老惠州人记忆犹新。1966年仲春的一个夜晚,水东西路的“怡和隆烟絲厂”不慎失火。我与夜习小组的同学们听着大街上人们在喊“火烛了!火烛了!大家快去灭火啊!”几个红领巾箭一般地冲往桥东。但在东新桥头被执勤的民警拦住。“叔叔,让我们过去吧,我们也要去灭火!”自然,我们的请求是徒劳的,警察怎么会让一群孩子去火场呢。
火势很大,映红半边天,城区当时仅有两辆消防车根本压不住大火。这时,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群群灭火的人,有驻军官兵、机关干部,有工人、居民,还有比我们高年级的学生。人们都拿着水桶,要到东江河打水灭火了。兵贵神速,灭火的人很快抢出一袋袋烟叶放在桥头,又即返回火场继续搬烟。有的人一边跑还一边喊着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向王杰同志学习(1964年全国也掀起学习王杰热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怡和隆”是惠州最大的烟丝厂,从火场出来的人说,厂房里的烟叶因焚烧而产生浓浓的尼古丁,这烟和火都要人命啊!果然,许多参加灭火的人被熏暈,抬出来送上救护车。
“学雷锋,见行动”。自发而来的许多大娘大伯拿着自家的茶水招呼着:“同志,辛苦了,快喝杯茶!”饮食公司的员工用车运来一笼笼点心走上桥头:“同志,吃个包子,补充一下体力!”然而,这些灭火的人谁都没有停留,他们的身影,瞬间没入灭火的人流中。
如果不是民警有效地维持秩序,在场的每个人,都希望冲进火场灭火。在这个向英雄学习的年代,只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需要,所有人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我始终站在桥头,那晚场景令我热泪盈眶,我心中充满对勇敢无畏人们的敬佩之情。
大火终于扑灭。事后,惠州汉剧团根据这一感人事件,创作歌剧《火海新歌》,在人民会场公演。我那时是学校推荐的“红领巾带票员”,我目睹人们对英雄仰慕的热情__连续半个月的公演,几乎场场爆满。
惠州,这座千年古郡,因学习英雄焕发时代的光彩。
花开花落,半个多世纪过去。有人说,雷锋精神已经过时。这话准确吗?非也!新的时代,惠州人民学习雷锋注入了新的内容。“学习雷锋好榜样”,已潜移默化根植在人们心田,争做好人做好事已成常态化了。
在惠州的企业、机关,在社区、在学校,志愿者服务体现在交通管理,在扶贫帮困,在敬老助弱,在救灾解难等许多的地方。“惠州好人赵喜昌”等好人好事如英雄花开千万朵,红亮了一方山水。这不是夸张,是事实。从多年前开展创建文明城市至今,300多万人口的惠州市,注册的志愿者已达100万人!也就是说三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同时,还涌现一批最美志愿者,最美志愿者家庭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更体现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许多志愿者逆向而行,冲在抗疫第一线。雷锋那句经典的名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雷锋,一个22岁年轻的士兵,为什么能鼓舞成千上万人?首先是他懂得感恩,感恩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故而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他的另一经典名言“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为许多人朗朗吟诵。他日记里所有可当励志格言的话,都是从人生实践中流淌出来的真心话,还有那些文采飞扬的字句,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彰显蓬勃向上的力量。人们由此看见一个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好人、善人、真人。 毋庸置疑,无论何时,真善美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铭记。
不可否认,在经济快速的起步阶段,我们曾有过家教缺失,教育缺位,社会示范变味,华夏几千年的美德教育出现断裂的现象。所幸,我们英明的党统揽全局,重拾传统,正本清源,雷锋精神又回来了。作家王巨才说过一句话:“现在,我们还要像重读经典一样学习雷锋精神,那是慰藉人们心灵,提升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祖传秘方’。”是的,英雄花年年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这是使命,也是惠州优势,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