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农谚里有唱:“二月二打雷,谷尾较重捶。”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传说的土地阿公生日,若这天打雷,可预测夏季稻谷丰收。这日惠州城的天空果真传来轰轰的雷声,行雷还夹裹淅淅沥沥的春雨,湿润了干燥一冬的土地。至此,惠州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乡村,悄然掀起了春耕的热潮。
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上游,坐落风景秀丽的芦洲镇芦村,二月二刚过,男人们牵出囤养了一冬的牛,开始翻耕肥沃的土地。女人们则为种植谷豆等做准备 。祖祖辈辈传下的农事,随节令循序渐进,眼下先种下花生,埋下地里的花生种子,不必担心二月里最后一场的倒春寒,等这场春寒过去,紧跟着就该播谷种了。
疫情下的芦村,依然安宁平静,村头高耸的木棉树花开万朵,十足彰显英雄的气概;农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和果园则一片青葱,充满无限生机。村民明白,祥和的日子不是凭空掉下来,那是各级政府组织的好,多少人在努力啊。就拿镇府干部来说,都包片到村。他们宣传防疫知识,与村干部一起给各家人测量体温,逐一排查异常。特别“外卖式”的服务,令广大农户心里感到异常的温暖。那是全方位的服务,一点都不含糊:众人如“点菜”般地将春耕备耕的需求统一发到微信群,由包干的干部负责梳理归纳及汇总。随之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备耕种子的筛选和操作的管理,紧接着是督促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逐一落实到所需的农家。每个环节如齿轮般的吻合,疫情下的春耕备耕可谓前所未有。
乘着春风的翅膀,再看依偎着罗浮山的博罗福田镇横溪头村,已百鸟啁鸣,春意盎然。第四村民小组组长蓝永平,每天都习惯到田间地头转转,看着数十亩笔挺的玉米已长至半米高,160多亩的香蕉长势喜人,还有一个个蔬菜大棚,绿映眼帘。抗疫工作和春耕备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但蓝永平却高兴不起来。缘由这个有360余人的村民小组,260亩的可耕地(人均0.7亩),已大部分租给广西人种香蕉和东莞人种大棚蔬菜。只有几家人种少量稻谷自家吃,加起来也不过3亩多。蓝永平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横溪头村是罗浮山下客家人聚集的古村落。古色古香的韵味包含这里开春时节演绎的一套传统歌舞《舞春牛》,传承至今近120年历史。《舞春牛》表演无需舞台,无需背景,只有演员四人和简单的道具,自然,纸扎的黄牛和犁耙是主要道具,扶犁的农夫和挑花篮的女子(寓意春的使者)都是主角。另两人是调节气氛,诙谐搞笑的配角。90分钟的《舞春牛》,内容丰富,轻松活泼,皆歌皆舞,皆说皆唱,目的是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春耕。叫人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铁定规律。歌舞更是穿插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通过这种形式,祈祷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出《舞春牛》,2016年春天已经列入惠州市非遗项目,蓝永平和另一位乡亲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如果不是疫情影响,《舞春牛》如往年一样,在立春前开演,让翘首以盼的乡亲们乐乐呵呵地过把瘾。
一场疫情,也令蓝永平安静下来思考许多问题。横溪头村不仅仅第四村民小组的田地出租,别的村也同样。如今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种田,都到工厂当工人去了,田地留给家中老人管理,可又有多少老人有能力管理呢?只能出租田地。他在想,长此以往,《舞春牛》就是单独的自娱自乐而失去它原有的意义。
土生土长的蓝永平,清楚人们不愿意种田还有另一层原因,是水利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罗浮山下溪流交错,从不缺水。然而,千百年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田溉灌模式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_——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改变了过去农田用水由村庄水利员一统协调和管理。时间长了,水浚不通暢了,或者农户用水改道了等原因,因用水问题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
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年轻力壮、工作热情很高的蓝永平也挠头不已,他只能用一句话安慰自己“见步行步(客家话见机行事)。”
无独有偶,同一片蓝天下,如蓝永平般困惑的不是个例。横沥镇泰安村桔子园的罗观娇,早年嫁到惠城,俨然成了城里人。然而眷恋家乡的山水和年迈的兄长,时而也抽空回娘家看看,而每每看见侄辈们外出打工,荒废了家里那大片的良田果园,气就忍不住打一处来。然而小辈回答得理直气壮:“外出打工每个月少说也赚二三千,耕田每月能赚这笔钱吗?”一句话驳得阿娇哑口无言。
还是年轻一代看得高,望得远。从小生活在芦村的黄婧,现是芦洲镇文化站站长。黄婧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工作。她清楚,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还是短板,农业现代化还是短腿,农村需要年轻人去开拓和建设。
黄婧心中一直有个设想,那就是振兴乡村,改变旧观念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乡村不仅要经济的丰裕,还要精神文化的富足。她跟领导提出自己的设想:设法建立弘扬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教育基地,不仅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包括城里的孩子寒暑假都可来学习,这种教育还要持之以恒进行下去。让年轻的一代,通过学习实践,爱上土地,爱上种植,爱上绿色生态,爱上大自然。她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和农业的科技发展,也许几年,也许十年、二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农业作为自己喜欢的职业,会在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黄婧的脑海,已清晰构勒出未来的蓝图——乡村既像花园也像植物园,吸引了越来越多城里人来旅游和观赏。黄婧想疫情过后到河源走走,听说那里有个地方教育培训基地搞得不错,作为乡镇的文化干部,她想去学习和取经。黄婧无疑是新一代有理想、有干劲的乡镇干部的缩影。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2020年这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春天,人们珍惜春光,不负节令,在播种,在思考,更在努力地探索和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广袤的田野,永远让人们充满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