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是博罗县的县城名,但是,在历史上,“罗阳”还曾经做过县名。
博罗,是秦朝的时候建县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称“傅罗”。
博罗县名的多次更换都跟罗浮山有着不解之缘。南北朝的时候,梁朝刘昭所撰的《后汉书注》里面是这样说的:“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故置傅罗县。”这里面的“傅”就是依附的意思。文中所说的会稽,就是坐落在浙江中部之绍兴、诸暨、东阳和嵊县等市县之间的会稽山。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中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此山。《后汉书注》里面所说的会稽,实际上是指会稽山所对望的东海。清代的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3《山语》“浮山自东海来,与罗山合,崖巘皆为一”,为此,屈大均还赋诗这样写:
浮山浮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
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这罗浮山就屹立在波涛滚滚的南海边。大家可以看一看被收编在明嘉靖年间,由王圻、王思义父子编撰的地理志书《三才图会》里面的一幅绣像《罗浮山图》。
在这幅明代的绣像里边,罗浮山群峰叠翠、云雾缭绕;山下大海茫茫,惊涛拍岸。应该感谢明代这位无名氏画家,让我们在今天还能领略罗浮山“四百峰峦列海图”的壮丽画卷。
在这壮丽的画卷中,我们很自然就想起被《全唐诗》收录的唐代一位无名氏诗人的《罗浮山》这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四百余峰海上排,根连蓬岛荫天台。
百灵若为移中土,嵩华都为一小堆。
这首诗里面所说的百灵,它不是百灵鸟,而是古代中国神话里面的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在诗人心目中,百灵这个神力士,如果当年能够将罗浮山搬移到中原大地,那五岳中的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在相形之下,也只不过是一小堆黄土而已。可见,早在唐代的时候,罗浮山就已经是名扬天下了。
至于博罗县名什么时候从“傅罗”被改称为“罗阳”,又在什么时候被称为“博罗”,且听我说清其中缘由: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王置南海郡,辖番禺、傅罗、揭阳三县。博罗之所以叫傅罗,取的正是“浮山傅罗”之意。傅罗县名一直延续了约500年之后,也就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在修编地理志时,有关史官将傅罗之名误书为“博罗”。因而,博罗县之名,就从傅罗改称为博罗。而在唐人李吉甫所撰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中更明确地写道:“自吴以后,复为博罗。”三国时的吴国即222—280年,也就是说,自那时起,县名就从“傅罗”改称“博罗”了。
但是在南齐至南汉年间,博罗县的县名在博罗—罗阳—博罗之间,一直交替使用了近500年。
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博罗县改称罗阳县,仍属南海郡管辖;
到了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恢复博罗这个县名,县治迁移到浮碇冈(俗称葫芦岭);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循州总管杨世略恢复罗阳县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改为博罗县名,仍属循州管治;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再将博罗县改为罗阳县。
南汉刘鋹大宝二年(959年),罗阳县恢复为博罗县,自此之后,博罗县名就一直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