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图说曾经:梁化旧邦雄郡出土文物简介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01-03 22:07:58

 

题记一

◎《惠州市志》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缚娄人居住地置傅罗县,隶南海郡,县治在梁化屯(今惠东县梁化镇)。”——表明今惠东梁化是古代主要的“缚娄人居住地”之一,又是缚娄人聚居的中心,同时也表明梁化建县的基础和缘由。

◎《惠州市志》又载:“公元503年(南梁天监二年),析南海、东官两郡地置梁化郡,设治所于梁化,辖欣乐、博罗、龙川、河源、雷乡等5县。博罗县治从梁化迁至浮碇岗西麓(今罗阳镇东侧葫芦岭)。”——表明梁化从建县到设郡的变迁,800年的置县设郡历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惠州市志》以上的两段记载,展现了梁化建邦(缚娄国)、置县、立郡依次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邦、县、郡立足梁化的互为因果关系。

 

题记二

◎梁化不断出土的众多早期文物,是古代梁化建立缚娄国、傅罗县(博罗县)、梁化郡的物化见证……

 

一、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中期在梁化花树下(梁化屯东南约5公里处)建设水库时,出土了一批早期的珍贵文物。之后又陆续在梁化屯等处发现一些残存的古代遗迹和文物。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戈、石锛、石镞、石铲等,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陶碗、陶罐等,还有隋唐代时期的“山片玉”石磨等等。这些珍贵文物分别收藏于省、市、县博书馆,有的为全国仅有,有的分别成为省、市、县博书馆的“镇馆之宝”。古代梁化屯分别有东、西、南、北城门,其中东门有后花园,由于时代久远,历经沧桑,城楼门、围墙等大都不复保留,现保留下来的主要有古城南城门基石,其它隋以前古遗迹古文物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挖掘。下面,选择五十年代梁化花树下、梁化屯等处出土的部分古文物和现梁化古遗址作逐一简介:

1、石戈(图1)。1956年在花树下建水库时在库区出土,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石器,现收藏于省博物馆。此外还有石锛、石镞、石铲等,说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梁化繁衍生息。

 

image001.jpg

1:新石器时代石戈,现收藏于省博物馆

 

2、青铜鼎(图2)。1956年建造花树下水库时在库区柯木山取土筑坝时出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现收藏于省博物馆,被誉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鼎三足,圆形,口径16.5厘米,高16.6厘米,纹饰上半部为饕餮纹,下半部为蝉纹。三足圆形青铜鼎的出土,留下了梁化春秋战国时期邦国贵族的生活印记。

 

image003.jpg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三足圆形青铜鼎,被誉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3、“山片玉”石磨(图3)。1954年建造花树下水库时在银屎坑取土筑坝时出土,为唐代器物,与石磨一起出土的还有唐代的碗等器物,现收藏于市博物馆,为市博物馆的“镇馆之物”。石磨为红沙岩质地,浅铁红色,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似,最宽为45厘米,通高30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圆柱形,外壁中饰一圆形方孔钱币状浮雕,上阳刻对读“山片玉”四字,下半部有磨心、磨齿和凹槽。石磨制作精细,纹饰流畅,艺术性较高。出土的石磨虽属唐代,其时梁化已撤郡,但隋唐时代梁化旧城生活亦可见一斑。

 

image005.jpg

3:唐代“山片玉”石磨,现收藏于惠州市博物馆,为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4、梁化花树下战国时期至唐代古遗址(图4)。花树下坐落在梁化盆地东面的丘陵地带。1955年春,在花树下水库工地的柯木山、观音山、桐子岭、银屎坑、油麻排等地分别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唐代的遗物。1956年春,省文物工作队曾到该处调查发掘,并在水库主坝西北约100米处,采集到方格纹陶片10件,绳纹陶片2件,米字印纹陶片1件,残石器3件;在银屎坑发现唐代石磨一座;在柯木山发现饕餮纹铜鼎一个,汉代陶罐一个,板岩磨制石杵1件,该石杵器身为椭圆长条形,长14、宽3.4、厚2.7厘米,全器磨光,侧缘呈钝棱,上下端均磨光;陶钵1件,该陶钵通高9.2厘米,口径11厘米,为灰色硬陶,器身满布方格印纹,腹部线纹相同;陶缶1个,该陶缶通高13厘米,口径15.2厘米,为灰色软陶,器身满饰方格纹;陶纺轮1个,为灰色硬陶,扁圆形,中央有穿,火温较高,表面留有轮旋痕。花树下出土的文物,数量多,时代跨度大,凸显了梁化古国、古县郡核心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久远。

 

image007.jpg

4:梁化花树下战国时期至唐代遗

 

二、七十年代

5、陶罐、陶碗(图5)。1975年在 梁化屯沙公岭出土,为战国时期的陶器,现收藏于县博物馆。陶罐为篦点纹,陶碗为水波纹。陶罐、陶碗的出土也透露了战国时期邦国族民的生活气息。

 

image008.jpg

5:战国时期的陶碗陶罐,现收藏于惠东县博物馆

 

6、梁化屯沙公岭战国时期古遗址(图6)。梁化屯沙公岭坐落在梁化盆地的南面,梁化河在它的背面自东西流过。沙公岭是直径约200米的小山岗,相对高度约10米。1975年,当地群众在该地垦荒时,发现战国时期的蓖点弦纹陶瓿1个,南北朝时期的青釉瓮1个。

 

image009.jpg

6:梁化屯沙公岭战国时期遗址

 

三、八十年代

1984年,县文物普查组在该处附近发现有东汉时期的墓砖和春秋至秦汉时期的云雷纹、米字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几何纹饰的陶片。梁化屯沙公岭战国时期的古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为秦军屯兵梁化之前和之后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7——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普查队在花树下水库中心的柯木山等地,发现各种纹饰的硬质陶片一批。普查队认为,根据该遗址采集到的器物和纹饰等分析,遗址属于春秋战国到唐代时期的遗址,遗物丰富,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五、2014

20143月,在梁化屯发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小石锛、周朝时期陶器(图7)、唐宋古钱以及一些明清时期的瓷块等。相信今后还将会不断有更多、更重要的新发现。2014311日,省和深圳市考古专家及有关方面的教授、学者来到梁化镇梁化屯村,对梁化古郡遗址进行初步的考古勘察。他们中有: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专家、研究员邱立诚,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彭金民,暨南大学教授陈延河,深圳《特区经济》杂志社原总编周秉腾,深圳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汉宗等。这次勘察,有了系列新的发现:一是在现场发现了小石锛1件,长约9厘米,宽约6厘米,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二是在当地农家发现一个陶器的口盖,直径约18厘米,上面有古文字图形的刻纹,初步判断为周朝时期陶器;三是当地一位村民去年建房时开挖出两缸古钱,重约200斤,这次勘察时拿出一串古钱鉴定,发现均为唐宋时期古钱;四是在勘察现场发现一些古瓷块,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瓷块。以上遗迹文物,有待进一步鉴定。

 

image010.jpg

7:周朝时期陶器口盖和唐宋时期古钱

 

梁化旧邦雄郡出土文物,主要集中在花树下、梁化屯等古遗址,从1955年始至今,不但连续不断有所系列发现,而且在出土的这些众多文物中,所属的时代跨度广,从原始的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几乎每个年代都有。

1、新石器时代:石戈、石锛、石镞、石铲、石杵等(收藏于省博物馆);

2、周朝时期;陶器;

3、春秋时期:三足圆形青铜鼎(收藏于省博物馆);

4、战国时期:陶罐、陶碗、陶瓿等(收藏于县博物馆);

5、秦汉时期:云雷纹、米字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几何纹饰的陶片等;

6、汉代:陶罐、陶缶、陶纺轮、方格纹陶片、绳纹陶片、米字印纹陶片等;

7、东汉时期:墓砖;

8、南北朝时期:青釉瓮;

9、唐代:“山片玉”石磨(收藏于市博物馆);

10、唐宋:古钱等。

 

附:标记有“梁化旧邦”“梁化郡”地图

image012.jpg

 

image014.jpg

 

地图说明:上图源自清乾隆《归善县志》所载,所标记的“梁化旧邦”正位于梁化屯、花树下、大地、吕屋坪、古田、七星墩、鸡笼山(归化山)、坪天嶂等一带地方,为古代缚娄人聚居中心,亦是傅罗县(博罗县)、梁化郡的诞生地和治所。下图源自国家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所载,梁化郡正位于今梁化镇,标记精准,梁化郡是在缚娄族邦和傅罗县(博罗县)漫长历史进程的发展基础上而建立的。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艺术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惠州文艺网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10@126.com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