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阳区永湖镇凤咀村有两处围寨,就是富沙围寨和棠梨斜围寨。
凤咀村前有一条公路由西往东可通平潭,往北原有一条古道,走40多里,经三栋镇官桥可至惠州城。
富沙围寨如今仍然屹立在凤咀村前约300米的平地上,掩影于绿叶扶疏之中,围寨呈长方形,长60米,宽41米;四周用山石灰沙砌筑围墙,高4.8米,厚1.3米,四角筑有角楼,寨墙上每隔3.6米,上下均置了孔,以作了望及射箭、枪击之用;东南面设有青石拱顶寨门;寨外面,南、北30米,有一条护寨河沥环绕,河沥宽20米,深约10米,据考察,南门护寨河沥处原设有吊桥。
据明嘉靖版《惠州府志》记载:“设巡检司四……各领弓兵五十人,其营寨有富沙围寨”。其释文为明代惠州人吴高《惠大记》所记:“县东(实为东南)旷野数十里,南临江,北阻金斗水,元季土豪刘守正据之,何真引兵环而攻之,数日乃克。”而同一书的《舆图》的归善县城约东南处,标记有“元季富沙围寨,元季刘守正据之”。由此考证围寨于元未时曾是刘守正的富沙围寨。在明代,于此设巡检司的驻兵把守。此外,另一则也可供证实。光绪版《惠州府志》五册《经政•兵制》三页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平乌禽嶂贼,设善后三营,把总三员,各领兵一百一十名,一扎凤司,一扎三家村,一扎新田镇。”文中有“凤司”地名,而富沙围寨地处凤咀村前约300米。又文中释文有“自卫所军旗外有府县民兵巡司。以供之不为厉,今束之文法……巡司职在检察”。因此也说明了此处有巡检司,而“凤司”之凤是否与凤咀村的凤有关,而简称“凤司”,笔者认为有此可能。经实地考证,此围寨于明末与清中期维修过。
关于此围寨先前是何作用?据光绪版(《惠州府志舆地•山川》记载:“鼓角山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左右两峰如鼓角,拱抱郡城,准水(淡水河)经其中”。其释文记:“《方舆纪要》云,怀安山一名鼓角山”。同书《舆地.关隘》记:“怀安戍,在怀安山下,唐置,戍守此”。光绪版《惠州府志》十四册《古迹•城址》又记“安怀废城刘宋置。在县东南、刘宋属东官郡,齐曰怀安,隋省……归善县有怀安山,唐开元十四年(726)贬刘宗器为循州安怀戌主,盖即古县置戌也”。而鼓山、角山在府县志的舆图的位置正好在现代军事地图的凤咀村后的大岭头(排)和寨顶两山,因此,此围寨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唐代的“怀安戍”。
另据调查,凤咀村民曾于解放前见过刻有“唐朝”二字的石碑立于寨内,故此笔者认为此处早先应是唐代的“怀安戍”所在地。
凤咀村后有鼓角两山,北拱郡城,南扼大海,东拒海丰,西阻新安(宝安),是一处战略要地,在此设兵把守,很合军事需要,至近代,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也曾于此设兵布防,与陈兵交战,如今大岭排山主峰还遗存有当年的战壕。《蒋介石年谱》一书亦有记录:“是夜,校本部行营宿营于永湖”。据凤咀村村民介绍,当时“富沙围寨”曾作过东征军临时野战医院。
在凤咀村后的大岭头山的棠梨斜山窝发现的古围寨,均用山石堆砌而成,近似方形,边长约80米,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围墙残高约0.6至1.3米不等,寨西北有山泉一眼,当年(2002年)4月,虽日久天旱,还在潺潺流水。围寨没有任何其他建筑物或建筑遗弃物。现寨中心已为当地村民辟为花生地。笔者在花生地采集了20多片陶瓷片,经辨认,均为元器物残片,其中有青白釉柳斗纹钵、青白釉碗、素面突唇盆、素面平钵、青花瓷碗等残片。遗址中没有其它时代的陶瓷片,由此可断定此围寨为元代围寨,因此寨历史上没有记载,姑且称为“棠梨斜围寨”。而现代的军事地图将此山标为寨顶(山)。
富沙围寨历来都是驻兵之处,历代演变,至元末,惠州人刘守正领导农民起义,反抗元代统治者,占据富沙围寨。而山顶上的棠梨斜围寨很可能是刘守正的大营或用作失守富沙围寨后的临时营寨。后来何真顺应民心,统领剿抚各方豪杰,刘守正也于此时被剿抚,最后,何真统领广东归顺明代朱元璋。此后明代于此设巡检司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