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99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广惠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惠州博罗横岭山调查时发现一处商周时期墓地,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文物。这个建国以来广东省为配合国家基建工程而进行的第一个大型考古发掘项目,共考古发掘约85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横岭山墓地出土诸多珍贵而有趣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惠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文明发展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由于条件有限,出土文物除少部分在惠州博物馆展出外,大多文物仍存放在各博物馆库房。今年,恰逢横岭山商周墓地发现20周年,本人将从前辈们的考古成果中,叠堆文字,说说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对惠州横岭山出土的各类文物作一个简单的解读,与大家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就从西周水晶玦开始吧……
西周水晶玦
2000年在惠州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的这组水晶玦,质地细腻,光泽感强。其中6件外径从小到大分别是1.57厘米,1.6厘米、1.7厘米、1.76厘米、1.86厘米、2.00厘米,厚0.21~0.66厘米不等,质量约0.8~1.8克。这组水晶玦中两件一面为平底,一面中间扁平,外缘呈斜坡状,其它二面均为中间扁平,环壁两面坡,中间略起棱,缺处断面呈不规则多边形,打磨极为精致,呈玻璃光泽透明状。水晶玦出土时质地纯净、光泽诱人,形态优美,虽有一件断两截,另一件外环也略有残缺,但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西周中晚期水晶玦,现藏惠州市博物馆。
水晶即石英石,我们常把透明的石英石称之为水晶。何为玦?《说文》曰:玦,佩之金玦,《汉书•五行志》曰:佩玉也(注:"半环曰玦)。《礼记•内则》载:右佩玦(次李调元补注:玦,半环也,即今之扳)。由此可知,玦是指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种,是带豁口的水晶环,环形,有缺口。有关玦的史料记载也很多,如《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决断。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穿匣开,灿然满目。这里面还有个典故:据说古代两个国家鏖战,双方先互派使者谈判,谈判失败使者会带回一枚豁口的水晶环。若谈判成功,会带回完整的水晶环,表示战争将会和平解决。目前,在惠州博罗横岭山墓地共出土水晶玦12件,这组水晶玦在M056号墓葬出土,该墓葬出土文物较为丰富,除水晶玦外,另有青铜、陶豆、瓷豆等文物。有研究者认为,博罗横岭山商周墓地的水晶玦形成于较高温度的条件下,成因类型和珠三角洲附近花岗伟晶岩型的脉水晶基本一致,这不仅表明西周时期手工制作技术不断进步,惠州与珠三角地区已有密切联系。水晶玦的发现,也表明西周时期已有一部分人拥有更多财富、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明显较高,社会有了分化等现象。
水晶自古就传有镇宅、避邪、供佛灵修、百福千祥的功能,也可使人心灵平静,和谐纯洁。古人认为,白水晶的磁场可攻破不良的气流,净化全身,使人体恢复而健康,负性能量消散后,即是好运的开始。惠州市博物馆藏这组水晶玦,做工精湛,保存完好,不仅见证了西周时期惠州先民生活习俗和社会生产发展情况,也为佐证西周时期惠州与周边地区文明交往提供了实物资料,在横岭山墓地出土稀缺的古代水晶,显得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和历史收藏、展示价值。
博罗横岭山墓地鸟瞰
西周水晶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