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委办主编的丛书《我们的惠东》之《文史篇》,收录了《梁化旧邦雄郡》一文,文中记录了古代梁化的建制:
梁化有史可考的建制,是从秦朝挥师南下屯兵梁化平蛮后设立的县治开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陆梁地后,在梁化置南海郡属傅罗县,县治在梁化屯(距今2200多年)。三国吴末甘露元年(265年),傅罗县改名博罗县,县治在梁化屯。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置梁化郡(一说东官郡改为梁化郡),郡治所在梁化屯。原在梁化的博罗县治所始迁至浮碇岗(俗称葫芦岭,今罗阳镇内)。隋开皇八年(588年),欣乐、安怀合并为归善县,县治置于白鹤峰下,为梁化郡归善县,属梁化郡辖。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梁化郡置循州(惠州),设立总管府,成为惠州府治的开始。
历史的脚步走过了唐、宋,步入了明、清。明万历初年,为了纪念和彪炳梁化这段早期历史,在惠州府城树起“梁化旧邦”“岭东雄郡”大牌坊,牌坊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被拆除。
(一)
梁化旧邦雄郡,明清的《博罗县志》《归善县志》《惠州府志》及民国的《博罗县志》等均有明确的记载。当代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主编的《惠州市志》《博罗县志》《惠阳县志》《惠东县志》《惠州志》《博罗县志》(1979——2000)以及河源、海丰、紫金等市县史志,亦有详略不等的记录。其中 “一市三县”(惠州市、博罗县、惠阳县、惠东县)的史志,记录详细,高度一致。按古今同级分,光绪《惠州府志》与现版《惠州市志》,乾隆《归善县志》与现版《惠阳县志》,明朝《博罗县志》与民国《博罗县志》、现版《博罗县志》、续版《博罗县志》(1979—2000)等,记载都如出一辙,众“志”一调。
图一:古今部分志书
图一所列分别为明代韩日缵编撰的《博罗县志》、清乾隆《归善县志》、清光绪《惠州府志》;下列分别为《惠州市志》《博罗县志》《惠阳县志》《惠东县志》《惠州志》。
(二)
下面是一幅清代梁化司地图,选自乾隆《归善县志》。图中除标记有“梁化司署”(清代建制司的衙门)外,还标记有“梁化旧邦”(即梁化早期历史的邦国和古县郡的遗址中心)。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梁化从“邦国”至“古县古郡”再到“司”的历史建制变迁。图中所标记的所有地名,现都能对应找到,且方位、距离标示大体准确。
图二:清乾隆时梁化司地图
图二标记的“梁化旧邦”,正好位于梁化屯村、大地村和花树下地段,紧邻的为“石厝楼”,即现石屋寮村。石屋寮与“叶厝楼”(叶屋寮)、“藜光”(黎光村)分别相接,也标记很清楚。图中的梁化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流入西枝江。“梁化旧邦”旧址(梁化屯)北临梁化河,渡过名叫“老墟河”的桥,那是开建于清初的梁化新墟集镇。清代建制的“梁化司属”位于梁化新墟内。墟内还有称谓至今的“衙门前”“衙门沥”“衙门桥”。图中的“归化寨”,即鸡笼山下的村寨(志书记载:“归化山俗呼鸡笼山”)。标记的两座古塔,其中“洗米塘”(齐眉塘)一座,藜光(黎光)一座。黎光的塔在建平潭机场时被拆掉,齐眉塘的塔也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还有一座位于星湖村的古塔“文昌阁”,原样完整保存至今,图上未标记。
(三)
图三是标记有“梁化郡”的南北朝时期地图。此图来自于中国社科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全国最权威的一部标记中国历史的地图集。
图中是把南朝时郡县制与现在的地方行政建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绘制标记,有利并方便人们对应分辨,看图识史。图中标记的“梁化郡”,正是现梁化镇的位置,其与惠州、博罗、海丰、河源等的方位和距离,标记精准,清晰可辨,一目明了。
图三:《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南北朝地图
顺便一提的是,有些地图把秦朝建立的傅罗县(博罗县),标记在现在博罗的位置上,一些文字表述也把“此博罗”与“彼博罗”绑在一起,混淆并偷换时空概念,出现一般常识性错误。众“志”清楚表明:秦在梁化屯置傅罗县(三国时改为博罗县),历经七百多年,到南朝时,“梁武帝天监二年(503)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徙博罗于浮碇岗之西,即今县城”。但愿此类之错,能得以纠正和避免。
综上图示,可对梁化旧邦雄郡的历史窥见一斑。可以说,梁化早期的原始邦国和八百年的古县郡建制,是惠州及周边州县的建制发展之源、立州置县之基、人文历史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