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以前称为水北)王氏宗祠是惠州文物保护单位。祠地所居之地,就是苏东坡称为“荔浦”之地。苏东坡谪惠时,有一年多时间寓居在荔浦对面的嘉祐寺和白鹤峰新居。每次到白水山(今汤泉山)及水北寺庙都是坐船过东江经过荔浦。其中一次,即绍圣二年(1095)三月四日与詹使君等游白水佛迹寺,于是“晚休于荔浦之上,曳杖竹阴之下,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父老指以告予曰:‘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意欣然许之”。此后此地一直称为荔浦。
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1970)年重修。现墙壁上保存了“同治庚午仲夏”、“庚午夏至立”等铭文及同治通宝钱纹。
该宗祠为二进一井二厅一横巷单丛屋(阔三间、深二进)。正门悬挂“兰亭日暖,荔浦春浓”木刻联一副。反映王氏家族文化渊源和苏东坡游迹渊源。整座建筑占地约330平方米。前厅采用十七檩分心造,前、后置三步梁式,明间为敞厅,次间前为塾,后为耳房,有塾无台。厅正中后置屏风门。前厅与正厅之间有六檩架卷棚式通廊。正厅采用穿斗与抬梁混式七架梁,硬山顶,前檐置卷棚四梁架廊。厅内砌上明造。心间七架梁。次间后部(与神龛深一样)设阁层。(图7)
王氏宗祠主祀当地王氏列祖列宗,但也有人习惯称为“王度公祠”。
王度(1356—1402),字子中。少肆力经书,稽理修辞,为人所重。明洪武中,在布政使衙门任事,有州牧聘为其子老师。后以明经科受荐,任山东监察御史。曾上疏十余条奏折,皇帝多采用。明太祖死去,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不服,想取而代之。度为计略,参与削藩抗燕,所献计策,均能制胜,有东昌、小河之捷。建文四年(1402),凤阳不守,方孝儒与度策划,誓死保建文帝。七月燕王朱棣入南京称帝,命方孝儒起草登基诏书,方誓死不肯,被诛十族,王度亦坐党祸。被贬守卫贺县千户所,后又出语不逊,得罪朝廷,被杀,姻亲受牵连有155户。嘉靖五年(1526),提学副使欧阳铎和惠州知府建孤忠祠祀之,万历十三年(1585)诏尽释亲属在戍者,给裔孙王朝堂衣巾,奉祠勿绝。清代乾隆中追谥为“节愍”,祀于郡邑乡贤祠。
因市政建设的需要,整个江北村民居需拆迁,王氏宗祠地处其中,因而也在拆迁之中。
一般来说,文物保护单位不宜随便拆除,但因国家建设需要,也可视文物价值大小采用灵活的保护办法。除了价值特别重要的(如北京故宫、颐和园等等),一般价值不是很大,又因基建需要而无法避让,这类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可采用拆迁异地重建的办法来实施保护。市政府就基于如此灵活办法,于2005年5月召开现场会议,决定将王氏宗祠拆迁异地重建。
实际上20多年前,现宗祠所在地至新迁之地一带植有大量的荔枝树,后因城市不断开发建筑,树被全数砍光,但作为起自苏东坡之笔的“荔浦”之名沿用至今。
王氏宗祠现在已于原祠址之东北方向约500米处的北湖公园重建。文物部门贯彻古建筑保护重修的“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拆除之前绘制大量的图纸,其中有平面图、立面图、纵剖面、横剖面、侧面图、大样图等,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及录像。
在重建工程时一切按原样重建,能使用的材料全部使用,如残破的则按原材质、规格、风格补上。
如今,一座异地原貌的“王氏宗祠”已再现于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