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民国早期的一所惠州工读学校
作者:杨维俭(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9-04-01 19:42:10

  

惠州在清朝光绪年间,先后共建有四所小学:一是惠州府两等小学堂(成立于1903年,民国初年改为惠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现市第一小学前身);二是观澜小学堂(成立于1903年,民国初期改为惠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现市第二小学前身);三是昌明小学堂(成立于1908年,民国初期改为惠阳县立第一区第一小学,现市第十一小学前身);四是振坤女子小学堂(成立于1908年,1926年改为惠阳女子师范,193910月惠州第一次沦陷后停办)。自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广东省由于军阀连年混战,遍地烽烟。特别是东江一带,长期由军阀陈炯明所盘踞,局势动荡不安,惠州首当其冲,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故教育事业停滞不前。许多贫困人家的子弟,虽然到了入学年龄,但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只能失学在家,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看守门户或照顾弟妹等,有的甚至到商铺去做童工,成为文盲一族。有的家境稍好些的,对其子弟入学读书亦未引起足够重视,充其量是让孩子念至初小毕业,或到私塾去念上三两年书,认识一些字,会简单书写便条、信件,便算完成任务,情况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在这期间,由地方教育界知名人士李望山、黄维舟、杨固初等人为委员组成惠阳县教育会,辅助县公署处理地方教育行政事务(其职能范围相当于现政府的教育科、局行政机构)。李、黄两人先后担任该会会长职务,杨则担任副会长一职。从此,惠州的小学教育有所发展,相继成立了纫兰女子小学堂、精诚小学、六度庵小学、东区小学、大中初级小学、南区小学、西区小学及时化小学等。

为了给因家境贫苦而失学的少年儿童提供入学读书、学艺的机会,民国9年(1920),以粤军将领叶举为首的社会名流在惠州发起募捐活动,拟兴办一所地方公益性的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学生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可学习某些工艺技术。这一善举得到惠州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支持,广大民众反应热烈。很多开明士绅纷纷慷慨解囊,共襄盛举。由县教育会负责筹办有关事宜,经过一番努力,学校于民国10年(19212月正式成立。学校命名为惠州工读学校,校长杨固初,校址设在府城学院衙(现市十一小学),由惠阳县政府无偿拨付使用。办学宗旨:全部招收本城一些因家贫失学的十一、二岁男童,给予读书、学艺机会,使他们能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及某些工艺一技之长,将来能赖以就业谋生、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学校属公益性质,学生就读后,一律不收学杂费,由学校免费发给课本及文化用品。此外,学校每天免费供给一餐饭。这对城内贫苦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特大福音:既可解决子弟失学困难,接受文化教育;又能学到一些手艺技术;此外,还可免费吃一餐饭,减少家长部分经济负担。此举可谓一举多得。此举受到城内贫苦家庭的热烈欢迎,他们积极动员其子弟入学就读。

该校在学制方面,无固定年限。学生批准入读后,按各人原有文化程度高低编级,因人施教。最高一级相当于旧制高小水平,最低一级则从扫盲识字学起。当学生工艺培训熟练后,可申请结业离校,参加社会就业,自食其力。教学课程分两大类:一是文化知识,设国文(即语文,含识字)、算术(即数学、含简易珠算)、习字(主要练习写毛笔正楷字)等科目;二是工艺培训,设有染织与藤织两个科目。学生上午学文化知识,下午学工艺操作,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实习的工艺产品有染制各色机织白布及各色原纱、藤织的枕头、茶几、藤篮、藤、藤书包、座椅、凳子等。学校聘请了几位小学教师及染织、藤织熟练师傅,分别负责文化教育及工艺培训课程。为了节约开支,校长除负责办学全面工作外,还兼任部分高年级国文、算术课程。总而言之,全校员工从上到下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开源节流,促进该校稳步发展。

学校开办初期,共招收到学生60名。打下基础后,最多发展到在校学生180余名。学生在学艺、技术熟练后,精益求精,产品投入市场,销路尚好。学校经济来源除由社会各界集资捐款外,惠阳县政府还定期拨给部分办学经费,还有一部分为学生工艺产品销售收益及劳务收入等,这样勉强可以维持。到最后,由于经济无法维持,迫于无奈,于民国15年停办,实在令人惋惜。

惠州工读学校从19212月正式成立,至1926年止,办学长达五年之久。该校开创了惠州义务教育的先河,是惠州历史上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公益性职业学校,为当年全城数百多个贫困家庭失学男童提供了入校读书的机会,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就业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染织与藤织工艺学习方面,通过精心培训与实践,学生也取得了一定技术专长,离校后参加同行业工作,便可驾轻就熟,自食其力,生活有所保障。该校为社会培养一批新生劳动力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这一造福乡梓的义举,可谓功德无量。

 

注:本文所述前惠州工读学校有关情况,其资料来源主要参阅198812月市教育局《教育志》编写组编印的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丛书《惠州市教育志》,以及作者先父杨公固初生前在家中讲述的有关该校筹建过程及办学情况等。由于时隔多年,对其中一些具体情况无法查证,可能有些错漏,尚希知情读者见谅及多多指正,幸甚。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