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东县城开车出发,沿着广汕公路往稔山方向,经过近十分钟的路程,向右拐入“三分水”村道,再前行几分钟,便可来到永远桥的所在地涧背村。戊戍冬日一天,在暖暖的阳光中,笔者慕名踏入这个因桥扬名的村庄,在村委干部、文体协管员陈带的陪同下,采访了陈秉林老人。
一进入这个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望不到尽头、绿得让人兴奋的马铃薯。在马铃薯地深处一条弯曲的小河上,一驳连着一驳的石桥,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与周边的水草、荔枝树、芭蕉林一起,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这便是惠东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远桥了。
因盐而建三驳桥
永远桥,我的印象就是“简单”。没有用一块砖料、一条钢筋、一包水泥或石灰,全用石块来做桥墩、桥梁、桥面,简单得像立体几何图纸,着实让我这个不懂建筑工艺的人感到震撼。惠东文物普查资料记载,永远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由南桥、中桥、北桥三部分组成,均为平板石梁桥。南桥四墩三跨,向西偏南走向,长11.4米;中桥、北桥均为六墩五跨,长各19.25米,分别为向北偏西和向南偏西走向。南桥与中桥之间均由13米宽的土墩连接,北桥与中桥之间由宽约12米的土坝相连。桥墩均采用两根竖形方石,柱上端榫接一块长约2.3米,宽约0.45米,厚约0.3米的扁条石;桥面则由3条长约3.8米,宽约0.45米,厚约0.26米的花岗条石组成。条石之间镶嵌非常巧妙,整个建筑工艺与被列入广东“三普”十大新发现的白花黄沙塘高桥非常相似。因竖立在桥头的记事碑已破损,不少谜团还有待解开。
陈秉林老人介绍,这条桥建造的位置陂头坝,南面连接稔山竹背“三乡”(龙眼岗、竹背、水心围),东面连接雁湖、老坑,西面连接坝仔、坑尾。而前面的出海口,连接稔山长排一带的成片盐田,辐射到平海、港口,盐船可在这片滩涂上下盐货。涧背陈姓人的祖公是一个很有名望的“武举”,永远桥就是他号召族人、乡贤捐款建造的。陈秉林说,这三驳石桥,只有南面一段才叫永远桥,中段和北段当地人叫同仁桥。有盐需要在这里上货下货、交易,又有方便的桥、路通往外地,于是就有了永远桥那永远撇不开的盐味。最为有趣的是,传说建桥时还储备了一整副建桥石料,以备更换,埋藏在附近,只是至今还未发现其踪迹。
因盐而兴陂头坝
来到涧背村,让人惊叹、流连的不单单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永远桥,值得深究的是因这三驳桥而形成的陂头坝“小社会”及其残墙断壁、一砖一瓦一石留给人们的思索。
感谢陈秉林老人,是他向我讲述了自他有记忆时候起发生在陂头坝的故事。抚摸着一段段残墙、一块块石条,一幕幕历史风烟向我们扑面而来。
陈秉林老人说,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永远桥周边的陂头坝非常繁华,有4个盐业方面的公司。其中近海的滩涂上有2个、陂头坝本身也有2个。陂头坝上还有2间饭店、1间饼店、1间旅店、2间凉茶店、2间米店、2个猪肉档,也有药材铺,甚至还有鸦片烟馆。收税的民团有10多个人,其中背驳壳枪的2人,三分水、牛牯径设有哨所,当时实行的是“保甲长制”。每天过往永远桥的都超过2000人,每担盐都要收税,时不时还有戏班来表演木偶戏。当年的陂头坝别样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的供销合作社接管了上述商铺,统一经营日杂、百货、成衣社。直至1979年农村体制“下放”,同时,随着广汕公路的开通,盐货外运渠道的改变,这陂头坝才慢慢沉寂下来。但留下来的一些店铺旧址还历历在目,无言地记录着这段历史。陈秉林老人现在居住着的老屋子就很有历史。他说,原先这是一间“产院”,村子里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出生。接生婆名叫兰嫂,在生产队集体里记工分,收到的费用作为“副业”上交集体。看来,永远桥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淡淡的盐味。
谁将石板架河腰,
斜插横穿便一桥。
定是神工施巧手,
迎来送往见妖娆。
让我们共同祈盼,在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永远桥能以新的姿态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诗和远方”、文物和旅游结合的路上大放异彩。
采访
远眺
旧址
旧址
产院
桥
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