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榭是百花洲中的一座建筑。百花洲亦称花墩,这里种植了很多花草树木,一年四季都有花开,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清代名士梁鼎芬有诗句赞:“花墩花放白青红,蝴蝶双双扑晚风。”
明代正德年间,惠州知府甘公亮在洲中创建落霞榭。《尔雅》载:“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无室曰榭”,是说在高台上建造的开敞的厅称为“榭”。明代的落霞榭为何样,现在不得而知,只能想象为洲中一处建于高台的四面开敞的赏景点。岁月沧桑,榭日渐破败。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归善人鸿胪寺正卿邓承修设濬湖局于洲中,于榭旧址建镜芙轩,并撰“何处下鱼杆,暂此息羁鞍”石刻联于轩侧。民国初年,轩坏,六年(1917年),邑人张友仁等重建落霞榭。现存的落霞榭为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军长李扬敬等捐资改建。
改建后的榭为钢筋混凝土二层楼房,建在距地面高约80厘米的台基上。呈亚字型(前后凹斗式),占地面积181平方米,歇山顶,红墙绿瓦,掩映了绿叶扶疏之中。也许是结构已改,改建者题匾为“落霞榭旧址”。
榭前兴建了一座“百花洲”牌楼,为四柱三楼钢筋混凝土与木混合结构。明间高6.1米,阔3.6米,普柏枋上设4朵斗拱,偷心造,出二跳;次间高5.04米,阔2.80米,普柏枋设3朵斗拱,偷心造,出二跳。红柱绿瓦蓝斗拱。
近看,两座建筑风格、色调浑为一体,给人一种历史悠久感,历史价值浮现于眼前。
远处粗看,两建筑掩映于扶疏的绿叶之中,绿色、蓝色与花木融为一体,体现与大自然的和谐;而远处细看,红色的墙体则象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把自然景点点缀更加靓丽。尤其是雨后,“浓妆淡抹更相宜”,因此此景史称为“花洲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