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在百年祠堂里用餐的遐想
作者:范恒(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12-20 15:26:14

 

近日,惠州市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到龙门县永汉镇王屋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当地以鸣炮、舞麒麟等传统仪式隆重欢迎,这既是民间文艺家们的荣耀,也彰显了王屋村本身的传统文化厚重。中午,当我坐在王屋村文王公祠堂这座百年祠堂用餐时,不禁遐想万千。

祠堂以前是儒家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本族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以及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在新时代出生的人,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尤其是对祭祀这类“迷信活动”已经完全唯物化,不屑参与,但从电影、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祠堂是一个祭祀祖先神圣的地方,受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浸染和传承,族中长老正是在祠堂这个神圣的“殿堂”里,教育子孙后代要恪守“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

今天,民间文艺家们非常荣幸地被邀请在祠堂正中的世德堂大厅用餐,容纳七八十人也不显拥挤。不同于现代富丽堂皇的酒店,我们抬头可见的都是古老的“文物”。屋角那守护这座祠堂几百年的神兽,依然昂首挺胸;屋檐下那精美的木雕鸟兽,表情生动,仍然活灵活现;那青石板路,那夺目如新的红砂岩墙砖,那长长的围墙,高高的门槛,门前林立的麻石功名碑,无不在诉说这座百年祠堂的历史风云。

在王屋村走马观花的所见所闻中,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景象。在我们文艺志愿队到来时,村广场周围已经来了很多村民观众,扶老携幼,抱儿牵女,在锣鼓声中欢歌笑语,孩子们高兴着追逐奔跑。在观看文艺表演的村民中,有两位坐轮椅的老太太最引人注目,都是儿子推着轮椅陪同观看。其中一位王先生告诉我,母亲今年87岁,听说今天有“戏”看,早早穿戴打扮好要他推着来到广场上。儿媳覃女士表演节目下来后,因天气太热,帮婆婆脱掉棉衣,把安全带系好,动作是那么自然和娴熟。

当我走进这座祠堂,就明白了村里的和谐、孝德从何而来,一个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地方,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优秀传统文化是优良民风的根源,它们相得益彰,一脉相承。

祠堂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核心”,有着最考究的建筑,最精致的工艺,最神圣的仪式。一座祠堂,就是一座当地传统文化的丰碑,百年历史的见证。据介绍,王屋村全村姓王,没有一个杂姓,几百年前从福建迁徙而来。文王公祠正是由他们的祖先所建,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仍保存完好。它所包含的工艺和人文,说明着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兴衰。它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研究和传承。

我参观过很多座祠堂,却是第一次在祠堂里用餐;吃过很多客家风味菜,却是第一次吃到茨菇炖肉这道特色菜。这是我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家的荣幸。席间,苗理洁老师给了我一个采风写作命题,从茨菇炖肉这道菜来谈民俗文化。我当然谈不了深奥的民俗,却可以用心去感受惠州民俗的深邃。

龙门县文联秘书长李桃娟介绍,龙门历史文化厚重,古村保护完好,王屋村已经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祠堂也是广东省的文物保护单位。离别时,覃女士热情邀请我们正月十八来“做棚”,这是他们村的又一民俗盛事!到时,我将有机会再次走进这座文化古村,细细品味祠堂里的百年荣光。

 

摄影:张卫中

 

微信图片_20181220221149.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