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惠州工作、生活了近20个年头,但对惠州市的辖区县—龙门却知之甚少、相当陌生,除了对道听途说、纸上得来的龙门农民画、南昆山温泉有点感知之外,简直就是一问三不知的典型,这与我宅男的属性直接相关,也与龙门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不便利有关。据去过龙门的朋友回来讲:“龙门离惠州中心区80几公里的路程,走高速公路还要耗时2个多小时,交通状况实在是不敢恭维”。
近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开展文艺到人民中去,志愿服务到龙门乡村活动,并在龙门永汉镇官田村、万洞古村、家和•十里水湾等地采风。我欣然报名,也恶补了一下龙门的风土人情和相关知识。
龙门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据史载:“其地为增之上龙门,故以龙门名县立”。人们把这块峻峭的地域取名“龙门”,符其险要奇秀之实。相传,古时的龙门县,地处偏远,道路崎岖难行,有一位士子赶考落榜,无意之中,在这里逗留了一晚,梦见自己变成鲤鱼跃过龙门。又一年,这位士子高中状元,感恩当年“鲤鱼跃龙门”之意境,遂在上京赴任之时又回到龙门逗留了一个晚上。从此,他事事如意,在官场上也是得意非凡。龙门,也逐渐被人誉为“转运”福地,多有慕名远道而来的祈福之人,鼎盛一时……
12月15日,正是“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的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一行50人乘大巴开启了龙门之旅。我强压内心的激情澎湃,与邻座的会友一路寒喧!大巴车从惠州西站上高速,经博罗杨村至龙门永汉镇下高速,再行一段县级公路,到达官田王屋古村落时已是上午10:30时了,80几公里的路程还真是耗时2个多小时,给我的感觉顿时就不好了,但以文化旅游产业见长的龙门县,碧水蓝天,景致迷人,又给了我更多想像!
志愿服务队一行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龙门县文联、永汉镇镇政府、官田村两委负责人和数百位村民早早地候在官田村的文体广场,舞台中央悬挂着“文艺到人民中去”的红底黄字横幅。观众席中,一位87岁的老阿婆坐着轮椅,在儿子的陪伴下,也来到现场观看文艺演出,格外地引人注目。志愿服务队挑选了精兵强将,节目表演丰富多彩,吹拉弹唱,载歌载舞,俨然就是一场高水平的视听盛宴。在与村民互动环节中,作家上台捐赠新书力作,书画家台下挥毫泼墨送春联,工艺家现场教学制作手工,官田村的文体广场台上、台下精彩纷呈,掌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中午,民协会员与热情好客的官田人在文祐王公祠共进午餐,开饭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公祠门楣上张贴的对联“凤凰回家冬增色,群花首聚暖官田”,“欢迎回家”的横批非常醒目,温暖人心,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有一种他乡是故乡的感觉。午后的阳光,透过盛开的紫荆花,为文祐王公祠破旧的墙垣,还有斑驳爬满青苔的青砖,巧妙地涂抹了些许娇艳的生气,映在这井然有序又像迷宫的曲径通幽的巷道和内墙模糊残缺的壁画上。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仿佛跨越了400多年,重游这旧时的巷陌,流连忘返!
王屋古村落恢宏壮观,集生态和民风民俗于一身,既有客家围龙屋的风味,又有当地原住民的广府建筑特色。凌云阁和文祐王公祠雕梁画栋、花鸟瑞兽,虽历经风雨,仍华年弥新!文祐王公祠坐落在王屋的中轴线上,左右置横屋,祠后置民居,四进四合院式建筑,坐南朝北,通向宽19米,通进深45.8米,整个古村落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井然有序地排列着200多间房屋,组成众多纵横交错的巷道,将家家户户互通互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祠前半月形的池塘,如同古时的护城河,一座长约3000米,70厘米厚薄不均、高低错落有致的夯土围墙,将诺大的古村落团团环抱,具有很强的军事用途。凌云阁坐西南向东北,三层加顶式方形建筑,高约13米,连基座占地面积76平方米,被原住居民誉之为“文昌塔”,经风沐雨,助佑孩子们的学业运势。可惜的是,文祐王公祠边上竟有一栋二层贴有外墙砖的现代建筑,显得很是突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获评“广东省古村落”,真是美中不足啊!
吃罢午饭,我们一行恋恋不舍地离开王屋古村落,颇有一步三回头的不舍!接下来的采风万洞古村、家和•十里水湾,只见一些老旧建筑已被推倒重建,钢筋混凝土建成古香古色的新式建筑和游乐设施,填满了文化内容,却少了些许历史的沧桑,显得有点怪异。我驻足静思,似乎听到了新旧建筑的隔空对话,在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中争论不休,碰撞出一道道智慧的光芒,令人浮想联翩,又心生期待!
龙门,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福地。假以时日,一定会创造不愧于时代的辉煌,我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再来龙门观光,再来龙门祈福,给我这个宅男放个假,弥补这次走马观花带来的遗憾,升华定格美丽龙门、幸福龙门之印象……
(摄影:张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