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惠州市区今日上午7时59分有震感,为此特别刊发下文介绍市区历史震情。此文是旧作,2008年刊登在惠州市政协主编的《惠州文史》。
汶川大地震后,友人询问:惠城区历史地震情况如何?答曰:不多、不强,无破坏性地震。依据两条:一是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元代以前地震的记载零星不全,不足为凭;明代以后记载相对完整,自洪武元年(1368)至今,640年间惠城区地震约27次,除1962年个别危房倒塌外,各次地震无人员伤亡和房屋毁损的记录。二是根据国家地震局与建设部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按50年期限计,一般场地条件下,惠城区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是4度。“4度”的具体情状即地震令睡梦中人惊醒,吊灯摆动,但不会造成房屋毁损。令房屋受破坏的地震烈度至少6度以上。
历史上,16~17世纪(明代)是惠城区地震最多的时期,9次地震:正德三年(1508)十月、正德四年七月、正德十四年二月初三、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万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万历三十四年、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初二、崇祯十四年(1641)九月。清代,4次地震,发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初十九时左右、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十一日未时、宣统三年四月十六日。
明、清两代544年,惠城区13次地震均无伤亡、毁损的记录,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地震不是大于4.7级的破坏性地震,而是小地震(小于2.5级)或有感地震(2.5~4.7级)。
民国时期,因受南澳岛与和平县地震的影响,惠城区两次小震,时间是1918年2月13日、1925年1月27日,南澳岛、和平县先后发生的大地震是7.3级、6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城区两次小震:1973年7月5日,市区东南10公里处1.8级地震;1976年10月8日16时15分,市区西北15公里处1.5级地震。此外,因受河源地震影响先后10次发生有感地震,时间是1953年1月1日、1962年3月19日、1963年10月6日、1967年9月9日、1972年12月18日、1975年7月25日、1977年5月12日、1981年5月4日、1987年9月15日、1998年11月4日、1999年8月20日。
河源地震主要来自新丰江水库区。1960年5月新丰江水库建成后,小地震频发,坝址附近微弱地震每天数十次乃至百次,最多达381次,震源深度在5公里以内。1962年3月19日,库区首次发生了中国第一个因水库诱发的大地震,震级6.1级,远距90公里的惠州市区也有明显感觉,个别危房倒塌,但无人员伤亡或大的损失。此后,新丰江库区多次地震,其中8次4.2~4.5级的地震波及惠城区,楼房轻微震动,处于静止状态的人有晃动感,但人员和房屋安全无损。
为保护新丰江水库和东江流域的安全,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有关部门已对新丰江水库进行抗震加固,使水库在正常蓄水位116米时具备抗御烈度9.5度地震的能力。
(写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