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一堂生动的惠州民俗课
作者:范恒(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11-13 16:53:04

  

本以为要错过惠州市民协一年的文化大餐,却赶上了苗理洁老师浓浓的一瓢惠州民俗文化讲座,弥补了今年因故缺席民协许多活动的遗憾。

九十分钟的讲座,鸦雀无声,无人走动和接听手机,都伸长脖子侧耳倾听。苗老师从生活风俗、节俗、礼仪俗、游艺民俗等五个方面,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惠州民俗文化,把枯燥的民俗文化讲得生动有趣,尤其是我们很多在游览中常见的疑惑,经苗老师一讲,恍然大悟。课后观众讨论说,祠堂门口的对联还有这个奥妙呀,真乃一语惊醒梦中人!

苗老师是惠州本地人,对惠州民俗文化有亲身经历,有知识积累,两相结合,把民俗讲得栩栩如生。比如讲到称谓,曾祖父惠州叫“阿白”,意思就是头发、胡子白了,太有趣,太形象了!说到围屋和祠堂时,她说围屋是为了抵御土匪外敌入侵,结合八卦建成“天圆地方”,安全美观。祠堂也是岭南最有特色最讲究的建筑,祠堂门口的对联居然年年贴着一样的内容,它隐含了姓氏的发源地,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不像大门口的对联年年更换,吉利就好;建成船型屋顶是因为岭南多水的原因,屋脊上的雕塑是龙的第九子“螭吻”,是雨神的座下之物,起消灾灭火的作用;在祠堂墙上描绘的灯笼、葡萄、桔子、仙鹤、牡丹等,原来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去看过很多的祠堂,见过很多的壁画,却不知其意,经苗老师一讲,胜读两本书呀!

苗老师说到饮食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河蚬”救了惠州许多百姓的生命,靠“蚬”度过最艰难的岁月,而龙虱、鲥鱼等曾经的桌上美食,因为环境污染、水质变化等原因,如今惠州已经灭绝;茨菇炖猪肉是代表生子的愿望,等等这些民间餐桌上风俗,许多书本上都不曾记载,没有苗老师讲解,我们又焉能得知!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文化断层的时代,那时“文革”刚刚过去,许多传统习俗活动都被扼杀了。比如祭祀、节日庆祝、传统饮食等。村里的大庙在上个世纪60年代拆得干干净净,片瓦不存,砖瓦都分给村里人建房去子。祠堂拆了,有的人家里把祖先牌位供奉在自家堂屋里,有的人家里连祖宗牌位也没有。端午包粽子的习俗也因为困难时期取消,至今没有恢复。

我第一次见到祠堂,是在汕头,过年祭拜祖先唱大戏,那时我才知道中国还有祠堂存在,没有完全灭绝。真正接触、了解祠堂文化,是在加入民协后,到惠阳、博罗等地采风,才发现惠州的祠堂保存得如此完好。前年过年我到湖镇、横河镇拍摄上灯,发现他们的祠堂不但保存完好,且祭祖仪式一直延续了下来,每年添丁祭祀隆重,庄严肃穆,很有仪式感。

苗老师说惠州是一个有根的城市,文明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而民俗要经过三代人的认可,民众都参与进来的习俗才能称为民俗。有根的城市才有文化底蕴,那么人更应该追本溯源,不忘传统文化,不忘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

 

(摄影:张卫中)

 

1.jpg


2.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