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瑶畲风情录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6-27 22:42:34

 

惠州是个多民族相融共处的地方,居住于惠州的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20多个,其中瑶族、畲族为惠州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瑶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龙门县,畲族则分散居住于惠东、博罗山区等地。瑶族现有人口近万人,主要聚居在龙门蓝田瑶族乡;畲族现有人口约1300人,其中惠东约700多,分别居住在多祝镇的“角峰”山寨村、“南一”村和平山街道碧山的“大湖洋”村等5个畲族村,博罗约600人,主要居住在横河镇嶂背畲族村。蓝田瑶族乡是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畲族也是惠东、博罗两县唯一聚居的少数民族。

 

一、 悠久的历史

惠州的龙门蓝田瑶族和惠博畲族,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

“岭南无山没有瑶”。瑶族自古以来就是游耕民族,居无定处,是迁徙最繁、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明代以前,龙门境内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民落籍居住,且其经济生活已开始摆脱游徙猎耕,实行在相对地域内半定居、半游耕狩猎。相传明代中叶建村,由于蓝田乡地处东江河畔,土地肥沃,村民自喻黄河流域的蓝田(即今陕西蓝田)而得名。还有一说,是瑶族先人种植火棉苎麻,纺纱织布,并以蓝靛染衣,因为当时还过着游猎生活,为了采蓝方便,先民便把蓼草移栽到田里,田野里到处一片蓝,等到建村时,就有了蓝田一名。历史上的蓝田很长时间里都被称为上建峒。清代中叶,上建峒已经有了蓝田圩,至民国初年,始以蓝田概称上建峒。

据说龙门境内的瑶族,也与龙门县的建立有密切关系。龙门建县始于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当时瑶族首领谭观福率番禺、增城两地瑶、壮族农民起义,朝庭派遣佥事陶鲁进行镇压,事平之后为了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统治,于弘治二年(1489年)析番禺等地创建从化县。弘治九年又从增城县划出部分地区另建龙门县,至今在蓝田瑶族中,仍流传许多有关瑶族英雄谭观福的传说故事,同时还在蓝田石马山脚下,建造一座谭仙公庙,以纪念谭观福。

畲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族居住地多属江南高山丘陵地带,主要聚居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和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如今在浙江景宁,有独立的畲族自治县。唐代,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包括畲族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拳民的族称。解放后,改称为“畲族”。在畲民的心目中,广东潮州凤凰山被视为畲族的祖居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此地。早在明朝永乐年间,畲族人就在惠东、博罗境内繁衍生息,畲民们过去一直居住在高山里的茅草矮屋,以农耕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畲族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后汉书南蛮传》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这是比较普遍说法,嶂背畲族蓝氏、雷氏家谱上记载的家族源流与此大体相同。其迁徙过程可追溯到“始祖居于河南省谭州府,后繁衍生息,有一支分支南下,先迁居罗浮山酥醪蕃板,后移居龙门县标头,最后定居横河嶂背、长坑两地”。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惠博两地均习惯称畲民为“客”、“仔”。据传,在唐明皇李隆基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畲民中一位祖先姓盘者,长相特似狗,但其英勇善战,为救国救民立了大功。皇帝赐畲民们搬进京城“离殿三尺”的地方居住,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传到畲族人耳中已是“离天三尺”居住。于是畲民们便奉旨到高山居住,后世便有了“山高皇帝远”的说法。

在境内瑶族、畲族两个少数民族的传说中,都把“盘瓠”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对其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成为瑶畲先民的图腾崇拜,有着共同“氏族标记”,由此也确定了瑶畲两个少数民族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性。瑶族传说盘瓠与妻子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畲族也传说盘瓠与妻子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又据博罗嶂背瑶族族谱记载,畲族祖先是位“狗头王”,因平蕃有功,被高辛帝招为驸马,生六子六女,帝赐姓雷、蓝、盘、钟、麦、石。惠东畲现主要有黎(来)、蓝、盘、钟、雷五姓。

 

二、独特的民俗

瑶族旧时聚居在深山里,过着刀耕火种和狩猎的生活。古代瑶族人的穴居之地多为瑶洞,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在蓝田瑶族乡就发现了200多个瑶洞,其中晚期瑶洞大多形成于明代,而保存较为完好的仅有几个。蓝田瑶族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与连南的八排瑶迥然不同,而且与粤北各县的“过山瑶”也有很大差别。主要有“舞火狗”、“男女对歌”、“不落夫家”、“月月有节”,其中最有趣的“舞火狗”民族感恩仪式真是叫人难忘。蓝田瑶族主要信仰“峒主爷”(即“谭仙公”),并曾在蓝田白石山(石马山)水口处,即现今蓝田民族中学建有“峒主爷”庙。崇拜峒主爷的“接亚公”活动和“招兵”仪式等与广东其他地区的瑶族不同的民俗。因相传中峒主年幼丧母,靠吃狗奶长大,狗对瑶族有育人之恩,所以狗是蓝田瑶族同胞的崇拜物,以前瑶民不吃狗肉,仅有少数的汉族移民吃狗肉。蓝田乡有座盘王山(又名瑶山),每逢初一、十五,当地不少质朴而虔诚的瑶民,都会到这座灵山上登高拜盘王(古代瑶族人的领袖和老祖宗,现代瑶族人民的神灵),祈求保佑。蓝田瑶族乡还普遍存在拜祭“土地伯公”习俗,其中包括对灶神、水神、火神的崇拜,这是瑶族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若干残迹。

畲族的聚集也是依山而居,过去惠博畲民多住茅草房或木结构泥墙的瓦房。畲族信仰“狗神”,有独自的传统节日和语言。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畲民话或山哈语,属汉藏语系。畲民们对祖先盘氏十分尊崇与敬仰,据说畲族妇女将头饰装扮成凤凰髻发式,亦是用以纪念盘氏祖先。狗在畲族中有着高尚和厚重的地位,亦是畲族人的图腾信仰。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畲民们除了过中秋,还会祭拜“山寨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狗神”,畲民们便也有了不吃狗肉的传统。横河嶂背畲族至今还沿袭了祖先崇拜凤凰的传统,并以盘瓠(狗头王)为图腾,绘成连环式画像(狗头人身模样),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为虔诚。

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也称“乌饭节”、“对歌节”。 乌饭,就是畲民取乌稔树叶捣后取汁加糯米做的饭。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统治阶级的压迫,被敌兵围困在山中,时值隆冬,将士们只能以乌稔果实充饥,度过难关,于翌年农历三月初三成功突围。畲民后代把这一天定为“乌饭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泡制乌饭,缅怀先祖,并以乌米饭赠亲友,预祝丰年。近年来,博罗横河镇嶂背村还在这一天表演《情定三月三》的歌舞,以展现畲族节日踏青、姑娘小伙赛歌的喜庆场面。

瑶畲族传统的服装穿戴也很有民俗特色。瑶族妇女传统服饰为上衣多穿无领无扣对襟绣花衫或右衽长衫,下穿褶裙或绣花滚边宽脚长裤,扎有红、黑、白等多种色彩的彩色腰带或织带,围绣花围裙,包绣花绑腿;男子则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多以蓝、黑为主,束腰带,扎头巾、打绑腿。畲族妇女传统服饰以红黄为主色调,服饰上绣着各式特别的图案,小围裙上还绣着吉祥的凤凰图案,首饰也是“凤凰装”装扮;而男士的服装则相对简单,类似小马褂,以天蓝色为主色调,纽扣两侧绣有小图案。但如今瑶畲族的年青一代,已不再像过去老一辈人常穿民族服装了。只有在每年参拜神祖等传统节日、婚庆或民俗文化表演才穿族服,平时穿戴习俗基本融于汉人之中。

瑶族和畲族过去都经历了从住窑洞、茅草房到瓦屋的居住变化,而今普遍建起了新居,住上了新屋,青山绿水环绕,村容村貌一新,瑶畲人安居乐业,与汉族同胞和谐相处。

 

三、多彩的的文化

瑶族保留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古老的瑶族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等,民族文化独特神秘,丰富斑澜。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瑶族“舞火狗”,内容丰富,表现独特,载歌载舞,多姿多彩,成为蓝田瑶族文化的精华,其中“舞火狗”民族舞蹈还曾获得全国民族民间舞蹈金奖。龙门文化部门编排的歌舞《织嫁衣》亦吸收了大量瑶族民间音乐元素,通过民间习俗的方式表现了勤劳节俭的瑶家妇女形象,该舞蹈在广东省第二届岭南舞蹈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瑶族民歌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民歌,蓝田瑶族民歌多为男女对唱的情歌,曲调有分二音、三音、四音,歌词中有不少是即兴自编的句子或段子,更多的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门县还把瑶族民歌和“舞火狗”的唱词穿插在音乐课程中,作为蓝田民族中学的铺助教材。蓝田瑶族乡除流传有大量的古代瑶族神话传说外,也流传有不少本乡的传说,具有“一景一传说”的文化特征,如“仙赐石马山”、“仰犬吠日”、“童子讲书”、“河水倒流”等,传说神奇,娓娓动听。

而今,在蓝田瑶族乡建有景区达600多亩的 “蓝田瑶族风情园”,瑶族风情园除了展示美丽如画的蓝田瑶乡风景,还荟萃了多彩、神秘、独特的千年瑶族文化,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成为龙门瑶族的重点旅游文化项目。

惠博畲族的民族文化也十分丰富。过去,畲族人民住在深山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每到属于他们的重大节日,都会穿上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举族齐集,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畲族传统文化主要有山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音乐、舞蹈、谚语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山歌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民间口头传唱为形式,多以畲语歌唱来表达,为群众所接受,代代相传,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如有一首用于纪念盘瓠祖公的山歌唱道:“三月初三天大晴,盘瓠祖公又上山;石壁岩前山羊打,被羊触死石壁前;祖公身尸跌落泥,大大小小跪地拜;眼泪双双心头落,句句哭公是不该。”过去,每到“三月三”这一天,惠博畲族人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举行歌舞庆祝会,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欢聚在一起,快乐对唱赛歌,情定意中人。畲族人民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还在日常生活和田间劳作以歌对话,有时还举行一定规模的“盘歌会”。畲族还常以歌舞的形式表达传统的风情和快乐的生活,博罗畲族群众聚居地的横河镇嶂背村,以歌舞《情定三月三》的精湛表演,展示畲族 “三月三”节庆的欢愉。而今,博罗也建起“横河畲族风情园”,集畲族文化风情于一园。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居住在惠东、博罗的畲民们对外基本说的是本地客家话,虽还保留着自己特有的语言,但随着汉畲民族的相互融合,目前许多畲族年轻人已不会说畲族语言,畲语面临消失的危机已经凸显。为了抢救和保护畲族语言文化遗产,提高畲族少年儿童文化知识素质,博罗县教育局会同暨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室编辑了《畲语课本》,以供畲族社区小学开设畲语课程使用。《畲语课本》编录了畲语拼音方案和常用词汇表,分单元教学,还收录了“盘瓠王的故事”、“汉单的故事”、“狩猎”、“做艾”、“过新年”等畲族民间传说和民俗,让多彩的畲族文化传承下去。

 

 

image002.jpg

蓝田瑶族风情园

 

 

image004.jpg

畲语课本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