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岭南木棉如画红——访广东省著名古陶瓷专家曾广亿先生纪事
作者:蔡磊(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09-05 23:44:12

  徽信网名称谓东平窑主的惠州市东平窑陶瓷研究院院长余小伦,在其东平窑日志20170901”发出一段短文与一组九幅照片。虽然时钟的指针已是夜晚十点,但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上百位粉丝留言点赞,其中的铁粉网友更是大呼羡慕。而简短的微信还不到一百字: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和省文物鉴定所所长许建林老师去拜访——终于找到当年惠州大部分古窑址,省博物馆的考古挖掘工作者!——86岁的岭南古陶瓷泰斗曾广亿老前辈。


    寻源之旅,致敬前辈
     91日上午,风和日丽阳光如煦。在广惠高速公路上,一辆吉普车正向广州方向高速行驶,车上两人为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惠州市东平窑陶瓷研究院院长余小伦与助手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东平窑陶瓷研究院副院长蔡磊。此行的目的是为拜见一位仰慕已久的岭南古陶瓷专家。缘分似乎早已注定,在提前一个月预约后,得到老人昨天刚出院,今天可以同面的机会。    

此行拜见老先生的目的有两个。一来将余小伦与蔡磊用时两年主编的《惠州陶瓷古窑址》一书样稿呈送曾老,请老人家批评指教。该书囊括惠州新石器晚期至清代约六千年时光三十处陶瓷遗址及古窑址;借此机会,向曾老求解惠州陶瓷历史演进发展中存在的疑点,收集惠州陶瓷考古活动的相关掌故。
   
跟随导航的指引来到广州市同和镇,虽然颇费了一番周折,但终于见到了崇敬已久的广东古陶瓷界泰斗人物——曾广亿先生。
   
白发童颜,稍显体弱的老人家等待在三楼客厅,向我们一一握手问好。带着几分梅州客家口音的老人坦然说道:我已退休20多年了,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桌上早已摆放好苹果、花生、茶水等,曾老对两位来自惠州的晚辈给予了诚挚的欢迎。
   
深知此行机会难得,事前我们适当地做了些功课,对惠州陶瓷文化中的一些疑点,希望曾老能给予解答。如:惠州北宋东平窑工艺制作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陕西耀州窑的关系;惠州宋代陶瓷工艺制作特色;白马窑断代上限如何明确等。但因曾老体力和记忆力不便,我们只能参用随机方式来探望老先生了。
   
作为毕生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曾广亿先生,其与惠州的古仔还真有几分传奇色彩呢。
   
曾广亿先生在刊登于《考古》1962年第八期《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一文中写道:“19556月,笔者和梁明燊同志在惠阳(本文作者注:今惠东)白马山山边路旁发现有很多古代的青釉划花瓷片……”此次拜会曾老,他也为我们叙说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原来是学会计的,也是半路出家。作为商承祚先生的学生,我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为期一年的第三期考古培训班。1955年上半年培训结束,商承炸先生带领我们到过湖南、河南、陕西等地进行考古实习。实习结束后我与梁明燊结伴,由潮州至陆丰行山路到惠阳。
   
我们从曾老梳理出的追忆中敏感地意识到,这段经历不仅是曾老一生从事心爱事业的开端,同时也说明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便有了惠州古窑址考察活动。这一起始的发现对惠州陶瓷文化的发掘可谓意义重大,由此,寻源之旅变得名符其实。

惠州考古,往事堪忆

《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于201212月出版,其中收录曾广亿先生一生从事古陶瓷学术研究近四十年来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其影响力不仅在岭南,在港澳及东南亚也有相当的学术影响。该书学术研究成果从1955年起,汇集了历年发表在《考古》《文物》等国家级刊物及重要出版物中的学术成果。
  
《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目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  古陶瓷研究综合论述第二部分  古陶瓷调查发掘报告及其它。第一部分虽然只有《略谈惠州宋瓷制作技术与工艺水平》一篇,但凡有广东陶瓷广东古陶瓷标题的论文均有对惠州已发掘古窑址相关内容的引述。在第二部分中,共有十九篇著述,其中四篇以惠州为题,它们分别为《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广东博罗、揭阳、澄迈古窑调查》、《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几乎可称为半部惠州陶瓷史

   
自从那次在惠州白马山下的邂逅惠州印记的深深烙印便越烙越清。曾老在《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结束语中写道:“19577月,我们会同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在海南岛进行文物普查时,在通什和文昌一带古墓中和遗址内,均发现有同样的瓷碗,因此,我怀疑那些瓷器可能就是本窑产品。在《潮州笔架山宋代瓷窑分析研究》六  关于瓷窑的类型及窑炉特点的叙述中载有“1976年在惠州窑头山也清理了一座阶级窑,首尾已被挖毁,不能窥其原貌,但从窑身前后残存火厢来看,其结构与笔架山的阶级窑大致相同……早在北宋时期,广东潮州、惠州已经使用阶级窑灶,而且已有相当的规模……”
   
在我们访谈过程中,他也提到了一些惠州的人与事,惠州吴定贤我同他熟。”“东平窑采集的标本,最先放在鲁迅纪念馆,当时省博的库房不够放。”“东平窑去过好几次。”“惠州有很多窑,其中河边就有窑堆。”“江边的窑口有窑址露出来。”“广州西村窑与惠州东平窑之间肯定有关系。”“陶瓷工艺的南传与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有着直接关系。
   
虽然年事已高,记忆力已有衰退。但对初次粤东寻访的艰辛,曾老仍历历在目刻骨在心。那时一直在山里走,很辛苦,又没水喝。有次太渴了,只能喝路上牛踏脚印中,留下的那点水,扶去上面的白沫来解渴。

可见考古事业从一开始就是非常磨砺个人品行的,在当时作为冷门的行业和工作,充满朝气的曾广亿与同事便践行着新中国考古人走向田野的志向。直至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前辈文博人的精神与奉献,仍令我们动容倾佩与真诚点赞。
  
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综观曾老人生,当他踏入事业的第一步起,便于惠州结下了异乎寻常的缘分。而在随后三十多年的古陶瓷研究生涯中,这种可称之为惠州之缘的惊喜屡屡再现,这或许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够把握时代与个人不可言喻的际遇吧。

     殷殷之情,后学铭心
   
作为原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广亿先生数十年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何止《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这仅有599页的书籍?他的足迹已留在惠州大多数古窑址,尤其是惠州各个历史阶段都留下曾氏考古的重要论著,对惠州古代陶瓷文化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惠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的陶瓷文化便是惠州固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惠州市东平窑陶瓷研究院作为惠州对历代陶瓷古窑址及东江陶瓷文化研究的民间机构应运而生,它立足于温故而知新,继往而开来。多做基础性工作,夯实基业,搭建平台。对惠州乃至东江流域陶瓷文化史实进行查漏补缺的系统梳理,服务日益众多的陶瓷爱好者,以唤醒众人珍视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惠州民间陶瓷文化的研究与传扬紧贴时代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提升文化自信,把握文化自觉的动力与能量。同时,惠州工匠精神与惠州海上丝绸之路两方面与陶瓷文化水乳交融,对此加以提倡与弘扬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我们满怀着敬意,真挚希望在未来的某一时期,曾老领衔主持的惠州北宋东平窑址考古发掘成果,以采集的实物标本为依据,出版与《广州西村窑》《潮州北宋笔架山窑》相类似的《惠州北宋东平窑》专著。由此佐证惠州宋代社会经济在岭南社会曾经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今天惠州陶瓷事业承前启后,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与市场效益有所裨益。
   
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的曾广亿老先生,因身体的原因已较少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即便是省文物鉴定站的许建林老师也才第二次登门访问,并带领考古专业毕业,现就职于广东省文物总店工作的女儿探望这位学术严谨,著述等身的前辈。曾老家中客厅挂着一幅醒目的《红棉图》,他说自己爱好书法,刚退下来那几年还在老年大学书法班听过课,老人家的篆字书写得已有相当功力,其著作《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扉页题签便是他亲笔所为。
   
在匆匆三个多小时的光阴中,我们感受到一位长者的慈爱与一位学者的严谨。在临别赠送著作《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一书题签中,曾老对晚辈均以老师指正为题,这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毕生奉献给岭南古陶瓷事业的老前辈殷切之情,以及他所给予的巨大鼓励和肯切鞭策。

   
临别时刻总是让人不舍,曾老虽然活动不便,依执意手握雨伞与妻子张姨把我们送至楼下大门,阳光下的老人笔直地站着,他慈祥的注目与频频地挥手,让渐行渐远的我们心有所悟,仍向老先生合掌敬礼,祝他老人家吉祥如意!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