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为秦代至隋初的古县、古郡治所,厚实的历史底蕴、悠久的人文渊薮和得天独厚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的历史风物,留下了不少嵌有人文历史印记的名称符号:梁化屯、沙公岭、花树下、梁化水(梁化河)、归化山(鸡笼山)、老圩河、衙门沥、衙门前、衙门桥、城顶、增城墩、地王墩、州司马、下马岭、蕉船坳 (走船坳,与横沥交界)、柴行街、轿馆、星湖文昌塔(阁)、齐眉塘风水塔(被拆毁)、黎光趸水塔(被拆毁)、仓圣庙(被拆毁)、城隍庙、东岳庙、七娘坛、叶梦龙祖母墓、龙形拳、胡家教、皇帝御匾、尚书赐匾、布政使司授匾、进士旗杆石、举人桅杆石、“防盗”告示古碑文(叶屋寮)、石陂周氏总祠、粤东林氏宗祠、严氏丽山书室以及馆藏文物的石戈、陶器、青铜鼎、崑山片玉石磨等等。然而,在众多古香古色的风物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当属遍布圩村的古民居。
梁化下辖有21个行政村,有自然村256个,圩镇居民社区共有大街小巷21条,现有人口6万多,约140多个姓,按姓氏人口计,陈、周、钟、赖、胡、何、刘、黄、朱、张居前10位。主要语言有客家话、学佬话、本地话(惠州话)三种,其中讲客家话的占70%以上。梁化历史悠久,传统村落众多。过去,几乎村村有围屋,姓姓有古宅。古村落古民居遍布境内,其中大的姓氏,村落大,宅地阔,古屋多,年代久。梁化众多的古屋民居,就像散落的珍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尽管随着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嬗变以及人口的繁衍移迁,不少古村落黯然消失,但仍有一些古民居保留下来,其中有的还保留完好。有些古民居虽然破烂不堪,斑驳陆离,但屋场依旧,墙体完整,古风尚存。细数之,境内较为有名的古民居,有石屋寮村陈氏新楼“九天十八井”,齐眉塘村上、中、下楼,梁化屯下楼,马安岭村谢屋、四角楼古屋,晨光村钟氏祖屋,育民村严氏祖屋,圩镇周、苏、林三姓古屋,环联增屋楼村李氏祖屋,小和洞陆屋四角楼,光长村长塘、谢屋、光景楼古屋,大地村朱屋和河唇、胜丰的何氏祖屋,四民村茅布赖氏祖屋,水联辣头胡氏祖屋,小禾洞陆屋,以及星湖村田心胡氏祖屋和李屋坝李氏祖屋等等。兹从中选介部分古民居如下。
圩镇周、苏、林古民居。据《梁化镇志》记载,梁化圩现址兴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而早在建圩前的明代,周、苏、林三姓人家就分别从外地迁徙于此地安居。之后,三姓人家相继在墟内柴行街兴建了八座集居住、祭祖和宴亲待客功能于一体的民居祖屋,其中同宗周氏六座,苏氏、林氏各一座(周、苏、林聚居地亦是“广东省龙形拳之乡”发源地)。八座古屋均集中建于梁化墟柴行街两边,座东向西,比邻相靠,相依相对,形成古民居建筑群。每座古屋虽大小不同,但同样由厅堂、居室、厢房、祭祖神堂、回廊、天井、水井和围墙组成,自成一体,颇具客家风格。八座客家古屋中至今有周氏秀利周屋、新盛周屋以及苏氏、林氏等四座保存较好,古风犹在,余韵尚存。墟内柴行街聚居的周、苏、林三姓人家,同为客家人,均讲客家话。
周氏秀利周屋和新盛周屋。据族谱记载,居住于柴行街六座周氏祖屋的人家,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濂溪公)的后裔,奉濂溪公为一世祖。周敦颐在广东的一脉,再分支传至十九世的周远德,于清初由顺德迁徙惠州府归善县梁化墟定居。远德公生六子,尚斌、尚客二子居梁化,另四子居顺德。尚斌、尚客又各生三子康佑、康祺、康裕和康茂、康秀、康华而分支六大房,梁化墟六座周屋均按房系建造居用。在这六座古屋中,其中秀利周屋、新盛周屋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尤其是秀利周屋,保存最好。另外四座周氏古屋,有的在抗战期间被日寇飞机炸毁,有的规模较小,损毁严重,被拆掉重建。秀利周屋位于柴行节东侧,坐东向西(顺鸡笼山下沿地势)。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整座古屋最长度约90米,面阔最宽度约60米。古屋右方北面为一面巨大的围墙(风水墙),与紧邻的苏氏古屋相隔开,墙体长60多米,高12米,厚30厘米,据说当时兴建时是用苦糖水加糯米浆渗入灰浆一起搅拌来夯实,至今坚硬无比,钢钉也钉不进去。古屋的中轴为四进,共有四厅四天井,厅堂天井两侧及左后方为厢房居室和廊间杂房,共52间,1600多平方米,现保存完好的有36间。七、八十年代,曾居住二十多户本房人家,现大部分迁出外住,尚有六、七户仍居住在古屋中。四厅分下厅、中厅、上厅、后厅,其中上厅置敬奉祖先的神龛,为祖公厅。中厅较宽大,厅的屏风板的上方正中,镶嵌有“绍远堂”堂号的大牌匾。厅的前面上方正中,悬挂着一块书有“微垣卓辅”四字的大牌匾,匾长2.21米,宽0.82米。古匾为上等木质,绿底金字,正中横书有“微垣卓辅”四个大字。左右两侧竖写有小字,右边写的是:“经筵讲官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加三级刘环之为”,左边写的是:“嘉庆二十年候选按察使司经历陞授布政使司理问周徽猷立”。赠匾者为嘉庆朝身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等要职的一品官员刘环之。据史料载,刘环之的祖父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当朝正一品宰相刘统勋,伯父是民间家喻户晓的清官宰相刘罗锅(刘墉),刘墉无后,纳刘环之为继子。受匾者周徽猷,为秀利周屋的二十一世祖,时为候选按察使司经历而陞任布政使司理问(六品)。至今牌匾仍保存完好,挂于原位。
秀利周屋隔街斜对面为新盛周屋,新盛周屋位于柴行节西侧,结构大体与秀利周屋相同,规模略小,占地面积约2600多平方,中间也是四进四厅四天井,两侧为民居厢房,其中中厅屏风正上方镶嵌的牌匾堂号为“宏德堂”。古屋大门在日寇入侵梁化时被飞机炸毁,解放后空地被用来建了“成衣社”工场,之后被收回重建新盛周屋大门。新修建的古屋大门,两边刻上梁化圩周氏世代沿用的对联:濂溪世泽,洛水家风。古屋的八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新大门与其他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风格一致,使新盛周屋完整依旧,古韵留存。
位于新盛周屋大门左前面不远处(现门牌为大街69号),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周氏会馆,为梁化圩濂溪周氏后裔六大房祖产,名为“广联会馆”,会馆面宽5米,长65米,面积300多平方,为砖混瓦房结构,主要供周氏宗亲读书人补习应考和祭祖、节庆聚集以及接待广州、顺德周氏宗亲之用。解放后会馆房屋被充公占用,会馆祠堂房屋前一进(约90多平方)曾被占用为环联大队部,1992年已归还。后两进(约200多平方)被当时梁化地财部门收为公产,先后被作为“建筑社”、“五金综合社”等办公和生产场所使用,最后又被私人个体手工业者租用,至今尚未归还周氏屋主。现古屋的原大门,还依稀可见“广联会馆”四个大字。
苏氏祖屋和林氏祖屋。苏氏祖屋与秀利周屋隔巷相邻,原有两座,一座靠近柴行街,一座在其背后。据载,早先苏姓人家于清带顺治年间从福建永定迁徙平山定居。康熙戊辰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平山分支迁至梁化圩开基,开基主为苏宾秀,两座苏屋皆由其孙辈苏德容等兴建,面积共2000多平方米。现留存下来的是临街的一座,后面一座在日寇飞机轰炸梁化时被炸毁,剩余的房屋后来也全部倒掉。现保存的苏氏祖屋为上三下三结构,中轴有两个厅一个天井,两旁有大小房屋10多间,现苏姓人家约有300多人。
林氏祖屋位于苏屋的对面(柴行街西侧),与周氏太昌祖屋紧邻。占地面积大约600多平方米,大门两侧用板块钉成,中间两扇大门也是木板门,门面顶上方雕花朦胧中依然显示出旧时的气派。前厅两侧有左右两个房间,穿过小天井是大厅,这是旧时人用来议事办事的大厅。大厅宽敞整洁,墙上挂着从林合开始的祖宗画相及照片。早先林屋厅堂神龛有一副木雕穿凿对联,联曰:德绍清河远承先绪,庆开旧郡祥启后人,明示此地林家的来龙去脉。屏风亦有一副楹联,上面的牌匾书有“德庆堂”堂号。后来均遭损毁。厅堂走出祖屋大门十来米处有一间约5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祖师爷的神坛,门口写有“尚武”二字,小厅横匾有“风火院”三个大字,“火”字是倒过来写的。两边有副对联: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还有龙形拳宗师林合的练功武馆,约100平方米,这些房子均是林合当年担任“惠州千总”时建的。另外,在圩门口还有一座建于明代中叶的林氏祠堂,称为“粤东林氏宗祠”,相传当时居住于福建和各地的林氏族人,因避免战乱灾祸或官职调升,南徙广东惠州府地时,遍寻龙穴,最终选择归善县梁化福地修建宗祠,祀奉太始祖比干公、始祖坚公和列祖烈宗,成为粤东一带林氏其中一脉的宗祠。林屋祠堂木雕穿凿对联)。清咸丰年间经过重修扩大,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收归为公产管理,1990年林氏人家赎回修缮,宗祠结构精致,雕梁画栋,气派恢弘。
周、苏、林古屋钟灵毓秀,俊彦辈出。其中有:清嘉庆按察使司经历陞授布政使司理问周徽猷;广东龙形拳创始人、清咸丰年间任惠州府千总的林合;林合始创龙形拳的头徒苏容(徒弟中排名第一)和二徒周政举(徒弟中排名第二);参加过淮海战役,后随部队抗美援朝赴朝作战牺牲并葬在朝鲜的革命烈士周贵(笔者的亲堂伯父);解放前夕参加革命游击队,解放初任梁化镇长周观友;抗美援朝任代理连长、代理副营长林国财(战斗中负重伤,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是国家二级荣残军人);五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周家维;新会县副县长周昌水;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曾任惠州日用化工厂工程师周观玉;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事务国务院宾礼特供艺术画家、现任深圳市山谷画院名誉院长林国扬等等。
新盛周屋大门
秀利周屋中厅牌匾
苏氏祖屋大门
林氏祖屋大门
石屋寮村“九厅十八井”。石屋寮村是一个大村,北邻梁化河,东接梁化屯,西连雷公岭的晨光,南靠埔仔齐眉塘。现辖15个村民小组,共约600户,常住人口5000多人。以陈姓为主(占57%),其次为姓郑、叶、林等。全村均讲学佬话,为清一色的学佬村。该村地势平坦,耕地面积4725.8亩。石屋寮村有几座清代修建的古民居,其中一座被称为“九厅十八井”的民居规模颇为壮观。“九厅十八井”位于石屋寮村的一片开阔的平地中间,坐南向北,面临梁化河。“九厅十八井”的祖先,于1574年从福建迁徙此地定居,古宅建于1690年,占地约4800平方米,共有9个厅,18个天井,108间房室。从大门进去,眼前是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个院子,院子里各自还有一个天井。大天井正中有一道拱门,一条青石板铺设的通道,直接通往另外一个设在中轴线的拱门,进入里面又是一个天井。第二层天井的中轴线上,又出现了第三层拱门。从拱门进去,又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又各有一个较小的院子。小院落的天井边,还套着小天井……偌大的一座民居,院落相连,古屋相靠,天井相套,过廊想通,人走进去就像到了迷宫一样,难辨方向。据载,“九厅十八井”和土楼、围龙屋一道,被视为客家地区古村建筑的三种典型代表,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门窗民居建筑。九厅即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梁化石屋寮的“九厅十八井”的结构大体相类似,是惠州境内留存不多、颇具特色的典型古建筑。遗憾的是,大部分房屋已坍塌,去年笔者进去看时,只见墙体破旧,墙壁斑驳,门窗损毁,里面长满了野,但还保留了整体规模、厅房墙体结构、天井门框和不少的石柱石板等建筑构件,从中亦可领略“九厅十八井”个中的历史沧桑和古建筑艺术的韵味。离“九厅十八井”不远处,还有一座被称为“日合楼”的古民居。门口有一水塘,踏入大门,里面也是一个大院落。大院正中有一间大屋,大门是内凹式的,正中首进有木屏风门,上面写着“崇德堂”。古屋墙体为青砖墙,大门为麻石门框,屋檐下饰有立体灰塑,连廊墙壁上画满了壁画,屋内还有不少精美的木雕花窗格,做工精细。虽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洗礼,大屋保存尚好,现仍有一些人家在里面居住。
“九厅十八井”古民居在乾隆道光年间出过一个进士陈维鼎,两个武举人陈冯宾和陈豆米,还有清末辛亥革命将领陈鸿仪,现代有著名企业家、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中国环保木器漆第一人”的陈日云等。
石屋寮“九厅十八井”前门
“九厅十八井”一角
石屋寮日合楼双眼井
日合楼崇德堂
齐眉塘村上、中、下楼。齐眉塘又称“洗米塘”,位于梁化镇南部,村围分别与梁化屯、石屋寮、埔仔等村相邻。全村有11个自然村,340多户,2865人,以周姓为主。该村属丘陵地带,有耕地面积3382亩。村民讲客家话,属客家方言村。齐眉塘的古民居,较为出名的有上楼、中楼和下楼,尤以上楼为著。另有一个被称为“风水塔”的古塔,解放后被拆毁,塔砖被用来建大队部。上、中、下楼三座古屋相邻分立,均为入粤始祖仁德公裔十五氏周公所建。上、中、下楼堪称为“父子楼”,中楼最早兴建,之后子辈分出另建上楼和下楼。最旺时“三楼”曾共住有500多人。其中上楼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占地面积五亩多,坐东南向西北,后面靠山,前面开阔,有一口湖塘。十一开间54、三进深36.1米,建筑面积194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墙体分别用三合土夯筑和青砖砌筑。正面有三个大门,正中为麻石拱门。四角有三层碉楼,碉楼之间有走马道想通,外围遍布防卫枪眼,整座房屋十分坚固,至今保持完好。上楼规模较大,结构与上楼相似,下楼建筑特别,被称为“堡心楼”,但这两座古民居已损毁严重,房屋大都坍塌。
上楼古屋清朝出过一名进士周景濂(号小宋),至今在古屋前左侧,还立有周景濂的进士旗杆石碑,石碑为花岗岩石质,碑文曰:光绪甲申科岁进士周景濂立。同时,清咸丰年间,下楼的周成章还被授予例贡生敕授儒林郎赏戴蓝翎郎选直隶州州同,官居六品;其弟周锡章,被授予邑庠生钦加州同衔赏戴蓝翎署饶平学教谕。兄弟俩忠孝俱全,为官清廉,当朝皇帝还对周成章的祖父周泰来和祖母,特颁诏文封赠表彰,咸丰皇帝的诏文御匾,至今仍完好保存。齐眉塘另一自然村果山园的同宗周家,亦在清朝出过一位恩进士周天来。现代的有暨南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暨南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周素梅(中楼)等。
与齐眉塘邻近的同属梁化的马安岭周姓人家,共为入粤始祖仁德公后裔。仁德公后裔遍布全省及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据说人口有几十万。而建于明代的马安岭石陂周氏总祠,为供奉入粤始祖仁德公宗祠,总祠下面的分祠也分布四方。齐眉塘分祠保留的“皇帝赐匾”现也移挂在石陂总祠里。马安岭的四角楼等周氏祖屋,古代也出过一个副榜(周副榜)、一个举人兼恩进士(周肇文)和一个武举人(周冠臣)。现代的有曾任崇雅中学、良井中学校长、1946年创办梁化中学并首任校长的周宝善,还有深圳《特区经济》杂志总编、深圳市期刊协会会长周秉腾等。
齐眉塘上楼
清皇帝赐匾
周景濂进士旗杆碑
晨光村钟氏和黎光村黄氏祖屋。晨光村位于梁化镇南部,与石屋寮相邻,与黎光村相接,晨光村历史上和黎光村一起被习惯称为“雷公岭”。该村地势平坦,有耕地1858亩。全村有8个自然村,现有220多户,1996人。该村以钟姓为主,村民讲学佬话,是学佬方言村。1965年前,晨光村属黎光村辖,1966年“四清”运动后期,晨光从黎光分出成为一个行政村。晨光村的8个自然村,除山角自然村外,其他七个自然村紧密相连,古民居比邻相靠,鳞次栉比。其中有一座大约建于清朝中期被称为“铜盘窟”的钟家祖屋,端庄古雅,气势恢弘。古建筑占地20多亩,祖屋坐西北向东南,通面阔31.65米,通进深41.15米,中轴左右布局对称,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龙船脊。前后有四进院落,现存建筑51间,其中包括主屋的36间房和15间工人房。主屋内有4个大厅,3个天井,厅与厅之间有精美的木雕屏风。古屋各处的承力柱皆由石座、木柱子、窗棂构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全由各部件相互凹凸相并而成,结构相当精细。钟氏祖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建造该大屋时动用了近百名工人,历时多年才建成。建屋所用的青砖、绿瓦都是从东莞石龙镇烧制再由水路运来的。当时晨光村旁的梁化河水面很宽,可以驶大船,大量的砖瓦都经东江逆水运至。青砖运来后还经人工进行表面打磨,光是打磨青砖就用去了几年的时间。古屋在战争年代受到过日本侵略者的纵火破环,近几十年来也遭受了多次洪水和台风侵袭,但至今仍屹立不倒。钟家祖屋至今基本保存完整,现仍有6户村民在大屋内居住。祖屋在清代道光十五年出过一名举人钟龙超,曾在浙江宁波任职,当年还曾主管两广的粮运。解放后还出过解放军副师级干部钟建群等。
与晨光村接壤同为梁化所属的黎光村,地处梁化河下游,靠近惠东的大岭和惠阳的平潭乌塘。主要姓黄,其次为林、陈、卢等,辖15个自然村,与晨光村一样讲学佬话,亦是学佬方言村。黎光村古屋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其中有三座黄氏祖屋和一座陈氏古屋,保存较好。这些古屋在清朝先后出过六个武举人黄桂清、黄锦清、黄凤清、黄俊高、黄镇清、陈英扬和一个贡生黄梦龙,尚武之风溢满黎光。另黎光古代还建有一个古塔,称为“趸水塔”,为梁化三个古塔之一,伫立于梁化河下游河边,解放后也被拆毁。
晨光村四大座古民居
育民村严氏祖屋。育民村原又称虾塘,位于梁化镇东北部,与光长、四民村相邻,靠近梁化圩。全村辖18个自然村,共有500多户,约4010人。该村以严、刘、陈姓为主,其中严氏分布在上楼、福和、石中、中楼等村民小组,严姓人家讲的是惠州本地话。据传,梁化严氏祖先最初于明万历年间从归善县城迁至梁化虾塘,经不断的繁衍发展,至清朝始建族人聚居的围屋大宅,直到民国初年,先后共建有严氏祖屋7座,分别为上楼、中楼、上地塘、河塘、瑶湖和宝馆祖屋等。7座严氏祖屋历经风雨冲刷,倒塌的倒塌,损毁的损毁,现有上楼、中楼、宝馆3座祖屋得以完整或部分保存。上楼祖屋建筑时间较久,规模较大。据说祖屋兴盛时最多住有300多人。屋宅为五进结构,中轴为五个厅四个天井,现保存完好。两侧为厢房居室,共有50多间,现都倒塌。古屋四边建有4个楼角,完好的有2个。四周墙体为坚固的夯土舂墙,中轴厅堂墙体为青砖砌成,属砖木结构,最上面的第五厅为敬奉祖先的祖公厅。大屋门坪是一块宽阔地塘,约有4000平方米,前面有一口半月形的大池塘。祖屋门前还树立一对功名碑,是光绪十五年的岁贡生严梓钊所立。中楼祖屋较之上楼,结构相似,但规模较小,现状也和上楼相同,厅堂保存较好,民居房屋已坍塌。宝馆古屋是7座严氏祖屋中兴建时间最迟、规模最小。该屋为三进结构,里面有20多间厢房居室,是严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建筑。此外,清乾隆年间,梁化严氏先祖还在梁化圩建了一座“丽山书室”,书室既是供严氏子孙学习科考之用,也是育民村严氏家族的祖祠,相传“丽山书室”四字为乾隆帝亲笔所题。丽山书室在1968年时遭到破坏,“丽山书室”四字被灰砂覆盖,先祖神位被拆除。2007年,书室被收回修复,现位于梁化圩大街32号,书室面积虽不大,但“丽山书室”石匾里四个淡青色的大字,依旧显得古色古香。
育民村严氏祖屋曾出过三位举人,其中文举两人,武举一人,还有清咸丰四年钦赐副魁严汝霖,清道光二十四年岁贡生严梓钊。解放后的有佛山市副市长严显廷,解放军团级干部严显铭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结合 医院业务院长严浩成等。
育民严氏古民居
星湖村胡氏客家古民居。星湖村位于梁化的北部,四面环山,属丘陵地带,距梁化圩11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村,约有500户,4131人,主要姓氏有胡、钟、梁、李、许。村民讲客家话,为客家方言村。该村各姓古民居中,建于清代的田心围胡姓古屋,至今保存较好,且颇具特色。田心老围:位于星湖村下田心北部,坐东北向西南,西距008乡道约50米,包括围屋、月池、禾坪,主体为四角有炮楼的客家围屋,该建筑为土木结构,墙体由三合夯筑而成,灰瓦面,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田心老围的形制格局属典型的客家围屋。田心四角楼:位于星湖村上田心东部,坐北向南,西距008乡道约100米,该建筑为石、土木结构,墙体由三合夯筑而成,灰瓦面,围屋前面有池塘,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田心四角楼四个角均建有阁楼,也因此而取名,每座阁楼高约三层,四角楼四面顶层还筑有围墙,围墙上开有射击孔,射击孔镶嵌花岗石,这是一种居住与防御合为一体的围屋建制,四角楼整体保存较为完整。
另位于与星湖村紧邻的水联村的“胡法旺公祠”,是当地胡姓的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间,供奉五世祖胡法旺公。据说,胡法旺曾上茅山学法得道,后世也得其道法精传,尤其是“神功”武术,技艺精湛,远近闻名。与星湖村北面相接的七星墩村的钟姓,亦建有一座“钟馗公元帅祠”,所供奉的钟馗爷是有名的道教之神,当地钟姓人家以神祖专门立祠崇拜,属“亦道亦祖”型。
清末星湖村田心围胡姓古民居的胡国强,族号“胡新合”,为当地有名的乡绅贤达,除出资修建四角楼屋宅外,还出资兴建“苏湖学舍”,修筑甘竹河桥,修葺始建于清初的文昌古塔等。该屋围还出过一名黄埔军校生胡阁行。
田心老围古民居
田心围四角楼阁楼
小禾洞村陆屋四角楼。小禾洞村位于梁化的东南面,距梁化圩13公里,全村有9个自然村,300多户,2258人。以姓张为主,其次是姓朱、周、陆,村民讲的是客家话。该村的四角楼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代的陆屋四角楼,保存较好。古民居的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通面阔30、通进深20.74米,四点金式围屋布局,砖木结构,高二层,布瓦硬山顶。大门首挂“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周为”“咸丰拾年恩拨贡生陆鸿仪”题写的“贡元”木匾。建筑主体由门厅、中厅、上厅组成,各建筑之间用天井分隔,天井两侧置庑廊。门厅、中厅近里端置中门,屏门上有精美花鸟图案的木雕构件,前檐口置精致的花鸟鱼虫浮雕图案的封檐板。正屋平面四角处分别置三层碉楼。门前院子两端分别置门楼(已毁),左右门楼外侧有围墙相连接,院子内置水井。四个碉楼之间有跑马道相通。
陆屋四角楼古民居
陆屋四角楼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