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闻名的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委虎头村小组素有“虎头花灯” 之村的美誉,2月16日,我们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永汉镇鹤湖村委虎头村小组,在村头就见到30多名男女老少正在忙个不停赶做各种客家花灯、本地虎头花灯,准备销往当地和外地市场。虎头花灯传承人何廖福告诉我们,赏灯、喜灯、上灯、吊灯是龙门地方元宵传统习俗,随着猴年元宵节的到来,正月初十至十五正是制作销售虎头花灯、客家灯的黄金旺季,按目前销售情况来算,虎头花灯可以销售近百盏灯、客家灯几百盏,数量多过去年,增城区、东莞市等许多客户慕名而来订花灯。
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虎头花灯,流传于龙门县永汉镇鹤湖虎头村,它属于鹤湖虎头村的独门绝活,盛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村民们就会聚集一起做花灯,参与做花灯的有30多名村民。虎头花灯优雅脱俗,别具风韵,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每年都有不少本地和外地村民前来订做花灯。
据当地老人介绍,清朝时期,永汉镇鹤湖虎头村村民的祖先就开始设计、改装、定型做灯了。当时,他们祖先做的灯可分为三种,就是:本地圆形花灯(又称虎头花灯)、客家灯、伯公灯。这些灯一直流传在永汉、麻榨,增城正果的龙潭布等地,而现在知名度高,颇有名气的灯是“虎头花灯”。据当地的民间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七日都是“吊灯”的节日。在各村里凡是生到男孩子的都会在族姓的祠堂上吊上花灯,祈望年年添丁添福。
虎头花灯的制作方法:先把破好的竹篾弯卷成圆形的竹圈,再把卷好的竹圈用绳子搭成球形骨架。球形骨架要求每一面都呈五角形状。制作这花灯要搭3个大小不一的球形骨架。最后在球形的灯骨架四周,贴上不同颜色的圆形彩色纸片,再挂上代表着不同含义的装饰。然后,就开始做灯带。灯带的做法,用事先剪好的黄色纸,卷实在小竹子上,再在黄色的纸外面卷上红色的花边,然后把小竹子抽出。成为一条空心的纸卷,即小灯带(做1000条)。然后用线把小灯带穿连成42条长灯带,每20厘米用一个圆形的彩纸隔开(其中24条4.4米;12条2.8米;6条1.2米),完成后均匀地吊在花灯“宝盖”的周围,犹如彩色垂帘,洋洋洒洒。灯带完成,就开始做灯的“宝盖”。花灯结构要有三个规格不一的“宝盖”。事先破好3条1.1米、3条0.9米、3条0.7米的竹篾,把不同长度的竹篾分别组成六边形,用螺丝在中心固定,形成 “宝盖”。然后在“宝盖”的竹篾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彩纸。几个部件组合好的虎头花灯个头非常大,高4.6米,是内涵丰富、古老淳朴的传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