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艾符趋习俗 蒲酒话升平——端午节民俗趣谈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6-19 23:18:03

才品年糕味,又闻粽飘香。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每年的端午节,正值仲夏时分。“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宋人范成大在《喜晴》中的诗句,抒发了对时光如驶、日月如梳的感叹,笔者也颇有同感。

春去夏来,年过节至。这个“节”,就是端午节。岭南客家人一年中,民间传统节日不少,其中较重要的有四个: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夏节等,名称叫法多达二十多个。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民间祛病防疫的节日,春秋之前吴越之地已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诗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溺亡,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一些地方也有起源于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现“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岭南的客家古镇梁化,对于四个重要传统节日,民间习惯把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称作为“过年”、“过节”、“过八月半”、“过冬”,视端午节为春节之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春节并称为“大年大节”。在物质匮乏的困难年代,一年吃不到几次肉,境内流传过挖苦吃肉的笑话:“你过年刚吃了肉,过节又吃啊!”暗讽生活之艰辛。“男人望投圩,女人望做月,老人细仔望过节”,这也是过去很流行的一句俏皮话,同样表达对能好好“吃上一顿”的企盼和“岁去盼节来”的节日情结。总之,不论古今,不论贫富,境内沿袭千年的“端午”情结不变,“五月节”的习俗世代相沿。

对端午节的习俗,古代文人多有描述。如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中的“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南宋诗人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的“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等,均点出了端午节“粽、艾、符、蒲、酒”等节日习俗中的主要元素。而岭南的客家地方,“五月节”的习俗也揉进了这些元素。就拿古镇梁化来说,过节的民间习俗虽没过年的复杂多样,但也颇具特色。主要有裹粽子、挂艾点香、拜神祭祖、洗“龙舟水”、探亲戚等习俗。

 

裹粽子。境内客家人也有又叫包粽子。“五月节”的粽子,也和春节的年糕喜、中秋节的月光饼、冬至节的萝卜一样,是不同节日的标志性食物。因此,“五月节”家家户户都裹粽子,节前就要备好粽叶、细竹篾条、糯米及其它馅料。粽子的种类分咸粽、灰水粽两种。咸粽以糯米、赤豆为主,配以猪肉、虾头、葱头做馅料,后来虾米取代虾头,并加上蛋黄、蚝干等充实馅料,用粽叶包成四个角的粽子,再用细竹篾条一个一个地把粽子扎实扎好,凑成一簇一簇,然后放进大锅猛火煮熟。灰水粽也叫甜粽,即挑选上好的纯糯米,用烧制好的碱苏调水腌制后,再用粽叶包裹,放到锅里煮透熬烂,不留饭粒,煮的时间比咸粽要久得多,这种灰水粽呈金黄色,碱味醇香,沾红糖或蜜糖吃嫩滑可口,可存放较长时间。最后,把煮好的一簇簇粽子挂起来,供食用、祭拜、送人和探亲等。

 

挂艾点香。我国古代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视五月为“恶月”,尤其是岭南地方,雨多气温高,闷热潮湿,正处于五毒尽出、邪恶入侵的时节。五毒是指毒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也有说是蛇、蝎、蜘蛛、壁虎和癞蛤蟆。为了辟恶祛毒,拔除不祥,境内客家人在端午节这天习惯用艾草、石菖蒲(客家人叫做石姜符)、榕树叶、柏树叶、柳树叶扎成小簇挂在家中的门楣、窗户上、阳台上,据说古人最早使用的是艾草和石菖蒲,梁化人家过去也是插这两种植物。民间俗谚就有“菖蒲驱恶、艾叶避邪”之说。艾草和石菖蒲乃医家之草,具有抗菌消毒、除湿去浊、通窍理气、醒神健脑的功效,其中石菖蒲叶形似剑,有斩妖除魔之寓意,境内人家在春节除夕晚还把石菖蒲(石姜符)和计树叶(阴香树)、年桔子等一起煲水洗澡,谓之“大吉水”。走入民俗中的艾、蒲之草被赋予了“祛病驱瘟、辟邪却鬼”的神异功用,后来外地一些地方又在艾草、菖蒲之上,再加榴花、蒜头、龙船花等三种植物,作为端午节的祥瑞之物。梁化及县城平山等地也在艾、蒲之上增加三种,凑足五种,与端午节的五月五日,同数呈祥,但加的却是榕树叶、柏树叶、柳树叶。榕叶有抗菌尤其是抗菌痢及肠炎的功效,民谚有“插榕健过龙”的说法。柏树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作用,可祛病抗邪,培养人体正气,而且“柏树”与“百岁”谐音,取其吉利的含义。至于柳树枝,本来“清明插柳”较为普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境内民间取之用于端午节,相信五种植物相加,“祛病”作用更强,“辟邪”功效更大。

点药香也是端午节民间一种习俗,药香本地也叫蚊香,是一种民间制作的大香,境内多用硫磺、木糠(米糠)混作原料,外面用粗纸包好做成条样,约与拜神祭祖烧的大香般大。药香也是用来吊挂,一般在端午节当天午时点烧,也是用以防五毒、避瘟疫,确保家宅平安。小时候,记得父辈有用雄黄酒杀五毒,将其洒在屋边墙角,以祛毒虫。我也带过母亲为我佩带的香包(香囊),并看过父亲不知从哪学来而写的“符章”,依稀记得“符章”上写的字像画美术字,听父亲说是辟邪驱鬼保平安用的,我既好奇,又看不懂。以上民间习俗,除挂艾点香外,其它至今已很少延续保留。此外,外地一些地方也有端午节送扇子的习俗,据说我国江南的许多地方,新婚夫妇要在端午那天,给家里的老人们送把扇子,寓意在于驱赶蚊蝇,祈福避邪。梁化及县城平山等地却不同,而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买扇子,回到家就用新买的扇子先给家里每人扇一扇,以示扇走小人,驱赶邪气,扇来吉祥,迎来好运。

 

祭祀。逢年过节必祭祀,这是境内民间传统的习俗,端午节也不例外。祭祀时间在上午,境内人家过去大多到祠堂祭拜,也有不少在家里祭拜。民间主要祭拜天地神和祖先,天地神明自然包括古代神一般杰出人物屈原。但境内民间过去对屈原的历史并不了解,更不了解他与端午节的关系,之后人们才从传统教育中逐步认识并崇拜他。端午节祭祀的祭品一般有三牲、素菜素果、粽子和茶酒等。摆好祭品后点烛点香,斟茶斟酒,先拜众位神,后拜列祖列宗,最后烧金银燃纸宝,虔诚敬奉神明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祭祀完毕,已是吃午餐时分。午餐为端午节的“节餐”,此时家家户户开餐庆节,全家人围于一桌,合家团圆,饱餐一顿。梁化人饭桌上的“节餐”佳肴多为白切鸡、黄焖猪肉、淡水鱼和酿“三宝”(即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等。境内也有人家焖狗肉和焖鹅。在经济困难时期,即使鸡肉、猪肉罕见稀少,境内人家也千方百计弄点肥猪肉,和葱仔一起剁碎作馅料,酿上几盘豆腐、苦瓜和茄子,好好的吃上一顿。

 

洗“龙舟水”。节日期间,惠东沿海地方有赛龙舟的习俗,梁化人称“赛龙舟”为“扒龙船”,但由于不靠大海大江,境内基本无此习俗。但是,洗“龙舟水”却很普遍,梁化河涌溪流密布,过去河道顺畅,河水清澈。吃完午饭后,大人带着小孩,青年仔呼朋引伴,都出外到河里洗“龙舟水”(也叫“午时水”),据说洗“午时水”能洗走邪毒秽气,带来健康吉利。圩里周围人洗“龙舟水”习惯到老圩河、衙门沥、新桥头等河溪,乡村的甘竹河、上洞水、吕屋坪河、石黎河等,也是沐浴的好去处,其中不少河流能游泳,人们在“洗”中“游”,在“游”中“洗”,尽享其中的凉爽惬意。而今,这些地方有很多已不能“游”也不能“洗”了,但境内人家也有很多到水库水潭或边远的河溪去“游洗”,有的甚至“洗”到古田中的沉水去,个别的也驱车走出梁化,到海边去熏陶浸染海风和海水。

 

探亲。年节探亲,乃民间传统习俗之一。境内俗话有说:“五月初六年初四,欢欢喜喜走亲戚”。端午节的第二天即初六日,为节后走亲探戚之日。过去境内妇女一大早就携带着子女,备上粽子、猪肉、鸡肉等应节礼物,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转妹家)探亲。娘家也忙于鸡磨豆腐,为准备丰盛的饭菜张罗一番。现在,不少人家探亲时间也较为随意,节前不少亲朋间已相互送粽子,互致节日祝贺。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在这古老的传统节日里,让我们品茗尝粽,回味乡俗,把酒相庆,共话升平……

 

图片1.jpg 

裹粽子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