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1988年以来,民间除有开展赏灯、燃放烟花炮竹,举办各种类型游园活动和文艺晚会闹元宵外,当地政府还以此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单位举办大型花车巡游、文艺晚会和民间传统灯会等丰富多彩大型文化活动,进行大项目招商引资签约仪式暨投资环境推介会。节日里绽放的鲜花,飘扬的彩旗,花灯如海,花车如龙,欢声笑语,流光溢彩——人民群众在欢乐海洋里度过一个难忘的元宵佳节。
2、正月二十“补天穿”
农历一月二十日为“补天穿”。相传家家户户要“搭树铺卷”(糕点名,用米粉调成糊状煎成薄薄粉皮,中间放些事先调配好味道的萝卜丝、猪肉、腐竹等为馅料,卷一两下,然后用菜刀切成馒头形状),寓意是祈祝老天爷今年内不要过多下大雨、暴雨,以防发大水而减少农作物损失。
3、二月二伯公生日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伯公神生日,亦叫“伯公”开口日,家家要做油煎粽供奉,吃了会消灾息难,太平无事。
4、三月清明
清明节(阳历一般是在四月的4或5号),是子孙后裔上山或祖墓坟前祀扫祭拜先人的日子。本地(惠州)人在清明时节祭拜先人时较隆重:分别以村、房、支、家为单位,虔备三牲酒礼,金、银纸、宝、烛,有大款人家还备有纸品金银手饰,电视、收音机、汽车、楼房——等栩栩如生模型在先人坟墓前焚化,寄予哀思,祈先人在阴间有钱花,有物享用。
清明寄哀思,鲜花敬英烈。机关团体、单位学校等清明祭奠中华民族先人和缅怀为祖国捐躯革命先烈,就是要让子孙后代都了解和学习先人先烈追求真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革命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心同德、紧密团结、鱼水相依、生死与共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革命献身精神,以及爱国爱乡、心系桑梓、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中华民族先人和革命先烈留下精神财富能在子孙后代身上得到延续,告慰先人英烈们在天之灵。
5、四月八
“四月八,瓜藤辣,桃李随意哎。”意思是春节过后所种瓜类作物和桃子、李子等果树所结果子皆成熟可以吃了。妇女则习惯在农历四月初八早上买一把扇子,意思是用来“拨小人”(即赶走晦气意思)。
6、五月初五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叫“端午节”。是本地的大节,有“五月初五年初二”俗称。当天吃粽子,还要互送亲友;还杀鸡、杀鸭、网鱼、磨豆腐加菜,一般出外打工、经商营销人员都要赶回家聚餐。为尊重“一年一节”习俗,出嫁女一般在端午节第二天——初六日定要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等,通常说:“五月初六年初四”,是走访亲戚的高潮日。
7、六月六,晒衣服,蒸水粄,点蜡烛。
8:七月十四“亡人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亡人节,俗话叫“鬼节”。河南岸村(居)民中有大半群众会过这个节。所谓“鬼节”,就是人们在自家门前或家中地主神位前摆上茶酒、果品、素菜香烛之仪,烧许多“金银纸钱,五色纸衣”等物,拜祭本家已逝去的祖宗先人。
“五色纸衣”是分别按逝去先人有多少位,分男、女配以色泽,男一般配以黑色,蓝色,女配绿色、红(粉红)色,白色纸一般作内衣男女通用。裁剪好的“五色纸衣”还要号上先人名字在冥中收领享用字样,连同金银钱宝烛焚化,有的还要买“五色纸”分色叠好号上先人名字,意即买布匹给先人在冥中随意量身自做各自喜欢的款式。
9、八月初三,惠州一带风俗称是“灶主亚公生日”日。是日,各家自备一套灶君衣,金银钱宝纸烛,在灶君神位前焚化,意保家门灶头旺,人畜平安。
10、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传统习俗是亲朋好友相互串门,辈份低者向长辈敬送月饼,以表敬意。晚上待月亮升起时,各家在门坪前(或阳台)赏月,桌上摆上月饼,糖果、沙田柚、柿子、菱角、榄仔等食品之类,对着月亮烧香点烛虔拜,祈祝此刻花好月圆之时,愿天下所有家庭都像月亮一样,玉洁冰心,团圆美满,更应珍惜时光,因为人们常说:“年怕中秋月下半”。小孩大多数会玩各式各样“灯笼”。
11、九月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敬老节。人们习惯买些营养补品或给些零用钱给家中老人,以示敬意。单位会慰问老人、开座谈会等。有放风筝(纸鸢)的习惯,有的人会去登高、以示避灾。山地客家人自八月开始至重阳这一段时间扫墓。
12、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一日。俗话说:“十月朝,糍粑漉漉烧”(热呼呼的意思)。习惯捏造糍仔食用。
13、十一月冬
农历十一月的冬至日叫“过冬节”,按历法规定,冬至日定在每年阳历(指公元)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民意对冬至这个节也较为重视,因为它在春节、端阳节和中秋节之后,一年辛劳收益此时已见端倪,有“冬大过年”说法。是日,本地习俗会做糕点,杀大阉鸡,把菜肴搞得丰丰盛盛,预祝来年有好日子来临。
在民间,有“吊冬莫吊年”说法。因为,农村在下造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获完以后,一定要在冬至前把稻田犁完,叫“转霜”或“犁霜田”,目的是把埋在稻田里的病害虫菌在冬天霜雪来临之时把它冻死,减少病虫害滋生地,确保来年生产丰收。
农谚也有这样说法:冬在初有冷也吾多;冬在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在尾,卖了牛来置棉被(意即天气十分寒冷)。
14、十二月年
步入农历十二月,预示中国民俗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就快要来临。为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过好春节,民俗在十二月中旬始,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洗蚊帐被褥,更换陈旧设置,构想新的布局,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主亚公上天”日,有“官三、民四、王八乌龟二十五”之说。民意是:当官之家二十三日晚送灶主亚公上天,为民之家二十四日晚送灶主亚公上天,如果二十五日晚才送灶主亚公上天的,那么这个家的主人是王八乌龟了。
送“灶主上天”仪式为:各煮两碗糖丸,在炉灶旁竖放两条竹蔗(要有甘蔗叶尾部),填写好灶文,然后将灶文和撕扯下的灶君神位纸及金银纸钱一同焚化,待到年三十晚更换门神、对联时方贴上新的灶君神位。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为入年架,到正月初五为出年架,整整十天为过春节时间。村居民一年辛劳赚得的劳动成果和积蓄比较舍得花在吃、穿、用方面。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除夕日一大早,各家的门户、窗台、里间早已贴上“炮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象又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南北财”和“大吉”、“福”、“招财进宝”等按各自心愿选购各式各样的 “对联”和“春晖”、“利是钱”,把里里外外布置一新。点年灯、拜神明、做祈福。除夕晚,各户合家吃团圆饭,尽享天伦之乐。
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
除夕夜子时(即正月初一日零时),各家在门坪前或天台(阳台)备好香宝纸烛、果品素仪,燃放大爆竹,期待午夜零时一刻,迎接天神、财神、喜神、贵神等诸神降临,叫做“迎春接福”,给家人在新一年来临之时注入好运。
大年初一,晚辈要向长辈祝福道贺说“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生活愉快”之类的祝福语,平辈或朋友之间相见,也要互相祝福,讲些吉利的话。同时还要特别谨慎行事,格外小心不能打烂东西。小孩也不能打架,如谁被人先打了,叫“破新年更”(不吉利后果)。要开煤油灯(即使有电灯也要开),叫点“长年灯”,一直到年初七(人日)。如中途灯熄灭,则预示新一年家运将有不测,应想办法求神问卜化解。
另外,从除夕夜吃过团圆饭后应大搞清洁卫生。年初一禁忌扫地、洗澡,否则会把家财扫走,洗掉。初二早上方可扫地,但垃圾要装好,不能倒掉,一直到年初三过午时后才能把垃圾送走,垃圾要送到三丫路边,盖上两对宝,插上三支香,口中应连念“穷的去、富的来”,叫做“送穷”。回家时不能向后望(倒垃圾的地方),否则“穷鬼”会跟回来。
探亲访友一般在年初二或年初四起,大多数探亲访友是从年初四至正月十二这一时间为多。春节期间,成了家(意指结了婚)的人要给未结婚的人派发“利是”,意祝一年平安大吉大利。